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教多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巧用厦门地方史,利用厦门地方习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名人等地方史内容,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少教多学” 厦门地方史 历史情景创设
少教多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然而目前有的教师仍热衷于“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在那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沦为看客,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提高。不改变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少教多学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阻碍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少教多学”思想呢?在几十年初中历史教学经历中,我始终坚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巧用厦门地方史,依据每学年的教学目录,积累和筛选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地方史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归类为厦门地方习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名人等几大类,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巧用厦门地方史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来激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呢?以下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选用地方习俗教学,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教材。联系社会习俗讲课,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比如,学习“宋代社会风貌”时,传统的节日春节,学生最感兴趣了,每年都有红包,我就问学生,现在过年有哪些习俗?有的学生说:过年要祭祀祖先;有的说:洒扫庭院、贴春联、穿新衣、拜年,其中有位来自四川的学生说:在厦门过春节太没气氛了,不能燃放鞭炮,也有同学说可以到岛外燃放鞭炮。我就让学生看书“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接着介绍我们现在春节又称正月(农历),辛亥革命之前并无“春节”,历史上正月初一叫“元旦”又叫“元日”,民国开始实行公历,元旦让位给公历新年,正月初一就成了春节。那学生每年都过新年,闽南习俗又怎么过呢?民谚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有吃日,十二子婿日,十三关帝,十四糊纸灯,十五元宵瞑,十六钻灯棚,十七拆灯棚,十八无半圆。”这些熟悉的习俗,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春节的气氛当中,活跃了历史课堂。俗信初一这一天的行为会影响一年的吉利,不洗衣、不扫地、不汲水,以示“好命”;万一要扫地只能往里扫,垃圾扫到门后面不要倒掉,才不会散财,认为这一天家中诸样皆宝,只进不出。二十九瞑前要洒扫庭院,房前屋后打扫卫生,如这一家没打扫,懒惰,明年庄稼就没有好收成,老天都知道你勤劳和懒惰,天都有报应。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爱劳动的好习惯。学生可以从平时的值日生、全校卫生大扫除和回家做家务做起,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二、采用地方史料教学,养成学生搜集历史知识的习惯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花园港口城市,有着它自己独特人文历史风貌:厦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陈化成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中山公园孙中山塑像、厦门英雄小八路、同安孔庙、苏颂故居及纪念馆、胡里山炮台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全国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好教材,对我们的外口学校更为合适,因此我在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后,结合地方史,让学生搜集厦门史料。
例如: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厦门曾作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今天仍有许多遗址故垒。首先我提出个问题问学生“中秋有何活动?”学生都说博饼,与郑成功有关。我就让学生说出博饼来历和联系这些地方?学生们纷纷发言,鼓浪屿的水操台、龙山寨和皓月园,此时,连平时表现不佳的同学也来了精神,说出了还有厦大演武场、国姓井、郑成功杀郑联处,构成当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历史的一幅幅立体画卷。同时我补充郑成功晚年向往大陆的情景:他身患重病,日益思念故乡,天天抱病登山眺望祖国大陆。后来,台湾人民在台中县的铁砧山建了一座郑成功雕像,面向祖国大陆。大陆也在鼓浪屿皓月园建了一座郑成功雕像与之遥相对应。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今厦门洪本部巷32—44号)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郑成功的相关史料充分寄托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景仰之情,接受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我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郑成功的相关资料,后来学习委员统计全年段都完成作业,从此作为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起点。
三、应用厦门风景名胜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学科既有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抓住历史现象,联系地区史实,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识。
如讲“洋务运动”就可以引导学生回答本地与之相关的地方,学生开始思考,有的小声互相询问,也有的学生知识面广争先恐后的回答:“胡里山炮台”,它是厦门重要的名胜旅游景点,世界上仅存最大的大炮——克虏伯大炮。这时学生最大兴趣是大炮与洋务有何联系,它曾经是否发射过炮弹,让学生讨论。我再加以总结指出,胡里山炮台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我们当今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借鉴作用。炮台只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射三次,其威力之大,足使人丧胆。抗日战争时期,就因为胡里山炮台的威力,日本帝国主义不敢以其舰队从港口正面进攻厦门,而迂回由五通泥金社等处登陆。这样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实质,炮台在当今改革开放发挥的作用。
四、学习厦门地方史,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是枯燥的,但同时又蕴含着很多丰富、有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影响讲授重难点内容的同时尽量选取地方史,增强内容的生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讲到“中英鸦片战争”我引导学生了解金榜山公园陈化成陵墓,殿前陈化成故居,调动学生们的求知热情。在介绍《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影响时,介绍厦门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半殖民地化的城市。
我通过厦门地方史的教学,要求每班进行历史小报和地方史故事演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这次活动,从小报内容看,有古代、近代史、厦门地方史的内容,也有联系厦门海峡两岸的内容。如:翔安隧道、动车的开通、宗教的有海沧青礁保生大帝出巡台湾的相关内容。比赛有两个小组小报评为一等奖,第一组是介绍陈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丙州(今属厦门)人,陈化成一生廉洁严正,克己奉公,对待士兵和百姓好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他接任江南水师提督的时候,不住衙门,却到前线和官兵同等生活,还穿士兵服装到伙房当助理伙头军。他是清代爱国将领,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福建同安丙州(今属厦门)人。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资助周凯修纂《厦门志》,亲自撰写序言,并带头捐资扩建玉屏书院(现在的厦门第五中学)。 另外一组介绍1842年6月16日,英国侵略者以大小船只百余艘,陆军万余人,全力进攻吴淞要塞,六十七岁的老将陈化成率官兵五千人把守吴淞炮台,麾令开炮抵抗。激战几小时,打伤敌舰几艘。战斗打响后,陈化成扼守的西炮台成了孤军。敌人乘势猛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士卒死战,身受七处重伤,血流至胫,犹自秉旗促战,大呼“毋畏!施炮……”陈化成声渐微弱,一直到壮烈牺牲,呼声不绝。敌人登陆后,经过激烈肉搏,才占领西炮台,上海、宝山也随之失陷。
一张张小报和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凝聚学生热爱厦门,培养学生动手搜集历史资料,交流合作、自主学习,展现厦门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我通过巧用厦门地方史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适应了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少教多学” 厦门地方史 历史情景创设
少教多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的现代教学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然而目前有的教师仍热衷于“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在那样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被沦为看客,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独创性缺失,主体性被压抑,学生的综合素养无法得到提高。不改变这种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少教多学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阻碍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少教多学”思想呢?在几十年初中历史教学经历中,我始终坚持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巧用厦门地方史,依据每学年的教学目录,积累和筛选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地方史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归类为厦门地方习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名人等几大类,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是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少教多学”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巧用厦门地方史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来激活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呢?以下谈几点粗浅的做法。
一、选用地方习俗教学,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是最好的教材。联系社会习俗讲课,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比如,学习“宋代社会风貌”时,传统的节日春节,学生最感兴趣了,每年都有红包,我就问学生,现在过年有哪些习俗?有的学生说:过年要祭祀祖先;有的说:洒扫庭院、贴春联、穿新衣、拜年,其中有位来自四川的学生说:在厦门过春节太没气氛了,不能燃放鞭炮,也有同学说可以到岛外燃放鞭炮。我就让学生看书“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接着介绍我们现在春节又称正月(农历),辛亥革命之前并无“春节”,历史上正月初一叫“元旦”又叫“元日”,民国开始实行公历,元旦让位给公历新年,正月初一就成了春节。那学生每年都过新年,闽南习俗又怎么过呢?民谚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饱,初四接神,初五隔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有吃日,十二子婿日,十三关帝,十四糊纸灯,十五元宵瞑,十六钻灯棚,十七拆灯棚,十八无半圆。”这些熟悉的习俗,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春节的气氛当中,活跃了历史课堂。俗信初一这一天的行为会影响一年的吉利,不洗衣、不扫地、不汲水,以示“好命”;万一要扫地只能往里扫,垃圾扫到门后面不要倒掉,才不会散财,认为这一天家中诸样皆宝,只进不出。二十九瞑前要洒扫庭院,房前屋后打扫卫生,如这一家没打扫,懒惰,明年庄稼就没有好收成,老天都知道你勤劳和懒惰,天都有报应。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劳、爱劳动的好习惯。学生可以从平时的值日生、全校卫生大扫除和回家做家务做起,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
二、采用地方史料教学,养成学生搜集历史知识的习惯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花园港口城市,有着它自己独特人文历史风貌:厦门博物馆、郑成功纪念馆、陈化成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中山公园孙中山塑像、厦门英雄小八路、同安孔庙、苏颂故居及纪念馆、胡里山炮台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全国旅游的重要景点,也是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好教材,对我们的外口学校更为合适,因此我在处理好重点和难点后,结合地方史,让学生搜集厦门史料。
例如: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厦门曾作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地,今天仍有许多遗址故垒。首先我提出个问题问学生“中秋有何活动?”学生都说博饼,与郑成功有关。我就让学生说出博饼来历和联系这些地方?学生们纷纷发言,鼓浪屿的水操台、龙山寨和皓月园,此时,连平时表现不佳的同学也来了精神,说出了还有厦大演武场、国姓井、郑成功杀郑联处,构成当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感受历史的一幅幅立体画卷。同时我补充郑成功晚年向往大陆的情景:他身患重病,日益思念故乡,天天抱病登山眺望祖国大陆。后来,台湾人民在台中县的铁砧山建了一座郑成功雕像,面向祖国大陆。大陆也在鼓浪屿皓月园建了一座郑成功雕像与之遥相对应。三百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的士兵来自福建、广东各地,到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倍思亲人。郑成功的部将洪旭,为了宽慰士兵离乡背井、思亲想家之念,激励士兵先国后家,克敌制胜的斗志,便与兵部衙堂(今厦门洪本部巷32—44号)的属员,经过一番筹谋,巧设“中秋会饼”,让士兵们赏月玩饼、品茗谈天。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郑成功的相关史料充分寄托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营造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景仰之情,接受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我要求每位学生写一篇郑成功的相关资料,后来学习委员统计全年段都完成作业,从此作为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起点。
三、应用厦门风景名胜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历史学科既有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抓住历史现象,联系地区史实,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在对历史发展形成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识。
如讲“洋务运动”就可以引导学生回答本地与之相关的地方,学生开始思考,有的小声互相询问,也有的学生知识面广争先恐后的回答:“胡里山炮台”,它是厦门重要的名胜旅游景点,世界上仅存最大的大炮——克虏伯大炮。这时学生最大兴趣是大炮与洋务有何联系,它曾经是否发射过炮弹,让学生讨论。我再加以总结指出,胡里山炮台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我们当今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借鉴作用。炮台只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射三次,其威力之大,足使人丧胆。抗日战争时期,就因为胡里山炮台的威力,日本帝国主义不敢以其舰队从港口正面进攻厦门,而迂回由五通泥金社等处登陆。这样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实质,炮台在当今改革开放发挥的作用。
四、学习厦门地方史,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历史是枯燥的,但同时又蕴含着很多丰富、有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不影响讲授重难点内容的同时尽量选取地方史,增强内容的生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讲到“中英鸦片战争”我引导学生了解金榜山公园陈化成陵墓,殿前陈化成故居,调动学生们的求知热情。在介绍《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影响时,介绍厦门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是我国第一批半殖民地化的城市。
我通过厦门地方史的教学,要求每班进行历史小报和地方史故事演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这次活动,从小报内容看,有古代、近代史、厦门地方史的内容,也有联系厦门海峡两岸的内容。如:翔安隧道、动车的开通、宗教的有海沧青礁保生大帝出巡台湾的相关内容。比赛有两个小组小报评为一等奖,第一组是介绍陈化成(1776-1842),福建同安丙州(今属厦门)人,陈化成一生廉洁严正,克己奉公,对待士兵和百姓好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他接任江南水师提督的时候,不住衙门,却到前线和官兵同等生活,还穿士兵服装到伙房当助理伙头军。他是清代爱国将领,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福建同安丙州(今属厦门)人。他还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资助周凯修纂《厦门志》,亲自撰写序言,并带头捐资扩建玉屏书院(现在的厦门第五中学)。 另外一组介绍1842年6月16日,英国侵略者以大小船只百余艘,陆军万余人,全力进攻吴淞要塞,六十七岁的老将陈化成率官兵五千人把守吴淞炮台,麾令开炮抵抗。激战几小时,打伤敌舰几艘。战斗打响后,陈化成扼守的西炮台成了孤军。敌人乘势猛攻西炮台,陈化成率士卒死战,身受七处重伤,血流至胫,犹自秉旗促战,大呼“毋畏!施炮……”陈化成声渐微弱,一直到壮烈牺牲,呼声不绝。敌人登陆后,经过激烈肉搏,才占领西炮台,上海、宝山也随之失陷。
一张张小报和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凝聚学生热爱厦门,培养学生动手搜集历史资料,交流合作、自主学习,展现厦门改革开放的新形象。
我通过巧用厦门地方史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新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实现“少教多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和途径,适应了学生自身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