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方法与护理。方法:对我院2013年96例内科院前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将01月~06月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将07月~12月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优化流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比较两组内科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少于对照组,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措施数多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急救路程、急救半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是为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有利于提高急救效率,缩短反应时间。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36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23-01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突发意外事故和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急危重症实施的救治活动,是抢救患者不可缺的急救过程。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建立合理的护理流程,减少患者在诊断、治疗、转运中的时间,对确保患者得到早期治疗,达到预期效果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急救时间,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2]。近年来,众多急救中心都致力于实施急救的流程再造,我院自2013年07月以来优化院前急救与护理流程,有效提高了急救效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内科院前急危重症患者96例进行分析研究,将01月~06月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42~75岁,平均 56.8±11.5 岁。急性冠脉综合症17例,脑卒中15例,重症哮喘11例,急性左心衰3例。2013年07月~12月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优化流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其中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1~77岁,平均 57.2±15.3 岁。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脑卒中16例,重症哮喘10例,急性左心衰4例。所有患者的急救半径均≤6 k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急救护理。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由急诊室接到求救电话后组织出车,然后达到现场,由接诊医生做出病情判断,根据医师的不同经验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吸氧治疗。转运途中进行急救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士一切遵循医嘱。
1.2.2观察组的急救护理。该组患者制订院前早期程序化救治方案,采用流程优化的急救护理。
(1)接诊出诊。接到120求救电话时,问清病人姓名、住址、电话、主要症状及患者神志情况等,认真填写院前急救出诊单,同时通知医护值班人员和救护车司机,确保在3min内出发。我科给出诊护士配备专门的手机,在途中随时与报警人保持联系,通过电话指挥现场人员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哮喘发作、呼吸困难、急性心衰的患者可采取端坐位,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避免过度搬动等。
(2)病情评估,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到达现场后,护士应迅速配合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意识,按照C(circulation)、A(airways)、B(breathe)、D(directe)程序,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了解患者生命体征,详细检查有无与主诉相关的体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对重症患者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衰竭的危重者,采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必要时配合医师电除颤以恢复心跳。立即给氧2~5L/min、测血压血氧,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3)建立静脉通路,予以药物治疗。尽量选择粗、直的静脉进行穿刺,并选用静脉留置针,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或药物。根据医嘱使用各种急救药品,如急性心绞痛的患者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当患者的症状不能得到缓解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并严格控制滴速。急性心衰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利尿、扩血管、强心、解痉平喘等治疗。脑水肿患者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压,通常使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滴,一般在15~30分钟内滴完,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有无外渗。低血压休克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遵医嘱使用升压药,随时观察血压变化。
(4)现场医护配合。抢救过程中应密切与医生配合,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大声复述一遍,确认后再执行,并认真做好记录。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转运前,督促医生填好谈话记录单及病危通知单,对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并要求家属签字。
(5)安全转运。现场急救呼吸循环障碍改善、生命体征平稳后迅速向医院转运。转运时采用安全、轻巧的方法,常用担架搬运,双手平托患者四肢和躯干,再一起将患者托上担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置好体位,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休克患者采取中凹卧位,有利于静脉回流,缓解休克症状。不能平卧的患者,我院增设了救护车专用轮椅,既保证了患者的舒适度,又减轻了心脏负荷,改善了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和年老体弱患者应使用安全带,担架转运下楼梯时保持头在后,足在前的位置,轮椅转运下楼时足在后,头在前,注意保持平衡,防止跌落。
(6)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在急救车上,保持患者头在前,足在后的位置,以便观察患者病情。途中不中断心电监护,检查静脉通道,持续治疗,注意静脉输液的滴速,防止各种管道折叠或脱落。密切观察病情,全面了解患者现状,医生在急救车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史,采用APACHEⅡ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危险分层。
(7)保持急救绿色通道通畅。及时与科内值班人员保持联系,通知值班护士准备相应的抢救用物,根据病情安排好相关人员、设备到位。危重患者由医护人员直接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然后再补办相关手续,认真地与科室值班人员做好交接班。在整个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更应在冷静地同时给患者及家属一定的心理安抚。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时间、急救诊断率、急救措施数、抢救成功率、急救路程、急救半径。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少于对照组,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措施数多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急救路程、急救半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指标观察组(n=50)对照组(n=46)P急救反应时间(min)2.42±2.134.57±2.64<0.05急救时间(min)17.56±4.6720.12±5.44<0.05急救诊断率(%)49(98.0)41(89.1)<0.05急救措施数4.45±1.352.75±0.46<0.05急救成功率(%)49(98.0)41(89.1)<0.05急救半径(km)3.65±1.543.75±1.57>0.05急救路程(km)3.25±1.223.33±1.57>0.05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个非常紧急的过程,一切护理工作要突出一个“急”字,反应要快,在急救的黄金内使患者得到救护。常规的急救护理缺乏标准化流程,护士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不仅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保障,也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的关键[4]。实施护理流程的目的对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改良、使之更适应危急重症抢救的需求。护理流程实施的目的在于减少患者在医疗及相关服务各个环节的滞留时间,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我院急救中心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在急救车到达之前指挥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使其获得早期的救助,降低死亡率。到达现场后,规范急救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执行医嘱或等医师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强调了体位的重要性,合理的体位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救效率,与常规护理流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有利于提高急救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参考文献
[1]李映兰.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7
[2]陈竹芳,黄鹤.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87-89
[3]沈爱华.院前急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救护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61-262
[4]周伟梁.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278
关键词:内科急危重症院前急救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361【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23-01
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突发意外事故和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急危重症实施的救治活动,是抢救患者不可缺的急救过程。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建立合理的护理流程,减少患者在诊断、治疗、转运中的时间,对确保患者得到早期治疗,达到预期效果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优化院前急救流程,缩短急救时间,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2]。近年来,众多急救中心都致力于实施急救的流程再造,我院自2013年07月以来优化院前急救与护理流程,有效提高了急救效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内科院前急危重症患者96例进行分析研究,将01月~06月4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42~75岁,平均 56.8±11.5 岁。急性冠脉综合症17例,脑卒中15例,重症哮喘11例,急性左心衰3例。2013年07月~12月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优化流程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其中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1~77岁,平均 57.2±15.3 岁。急性冠脉综合征20例,脑卒中16例,重症哮喘10例,急性左心衰4例。所有患者的急救半径均≤6 k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急救护理。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由急诊室接到求救电话后组织出车,然后达到现场,由接诊医生做出病情判断,根据医师的不同经验开展治疗和护理工作,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给予吸氧治疗。转运途中进行急救护理。在救治过程中,护士一切遵循医嘱。
1.2.2观察组的急救护理。该组患者制订院前早期程序化救治方案,采用流程优化的急救护理。
(1)接诊出诊。接到120求救电话时,问清病人姓名、住址、电话、主要症状及患者神志情况等,认真填写院前急救出诊单,同时通知医护值班人员和救护车司机,确保在3min内出发。我科给出诊护士配备专门的手机,在途中随时与报警人保持联系,通过电话指挥现场人员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急救措施,如哮喘发作、呼吸困难、急性心衰的患者可采取端坐位,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避免过度搬动等。
(2)病情评估,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到达现场后,护士应迅速配合医生进行病情评估,判断患者意识,按照C(circulation)、A(airways)、B(breathe)、D(directe)程序,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了解患者生命体征,详细检查有无与主诉相关的体征;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遵医嘱进行对症处理,对重症患者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呼吸衰竭的危重者,采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辅助呼吸[3]。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必要时配合医师电除颤以恢复心跳。立即给氧2~5L/min、测血压血氧,行心电、血氧饱和度监测。
(3)建立静脉通路,予以药物治疗。尽量选择粗、直的静脉进行穿刺,并选用静脉留置针,以保证在短时间内输入液体或药物。根据医嘱使用各种急救药品,如急性心绞痛的患者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当患者的症状不能得到缓解时,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并严格控制滴速。急性心衰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利尿、扩血管、强心、解痉平喘等治疗。脑水肿患者及时给予脱水降颅压,通常使用20%的甘露醇快速静滴,一般在15~30分钟内滴完,在静滴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有无外渗。低血压休克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遵医嘱使用升压药,随时观察血压变化。
(4)现场医护配合。抢救过程中应密切与医生配合,执行口头医嘱时应大声复述一遍,确认后再执行,并认真做好记录。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有变化时及时报告医生。转运前,督促医生填好谈话记录单及病危通知单,对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并要求家属签字。
(5)安全转运。现场急救呼吸循环障碍改善、生命体征平稳后迅速向医院转运。转运时采用安全、轻巧的方法,常用担架搬运,双手平托患者四肢和躯干,再一起将患者托上担架。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置好体位,昏迷患者取平卧位,保持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坠,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休克患者采取中凹卧位,有利于静脉回流,缓解休克症状。不能平卧的患者,我院增设了救护车专用轮椅,既保证了患者的舒适度,又减轻了心脏负荷,改善了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和年老体弱患者应使用安全带,担架转运下楼梯时保持头在后,足在前的位置,轮椅转运下楼时足在后,头在前,注意保持平衡,防止跌落。
(6)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在急救车上,保持患者头在前,足在后的位置,以便观察患者病情。途中不中断心电监护,检查静脉通道,持续治疗,注意静脉输液的滴速,防止各种管道折叠或脱落。密切观察病情,全面了解患者现状,医生在急救车上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史,采用APACHEⅡ评估患者病情,进行危险分层。
(7)保持急救绿色通道通畅。及时与科内值班人员保持联系,通知值班护士准备相应的抢救用物,根据病情安排好相关人员、设备到位。危重患者由医护人员直接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然后再补办相关手续,认真地与科室值班人员做好交接班。在整个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更应在冷静地同时给患者及家属一定的心理安抚。
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时间、急救诊断率、急救措施数、抢救成功率、急救路程、急救半径。
1.4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方法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少于对照组,急救诊断率、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措施数多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急救路程、急救半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抢救效率比较
指标观察组(n=50)对照组(n=46)P急救反应时间(min)2.42±2.134.57±2.64<0.05急救时间(min)17.56±4.6720.12±5.44<0.05急救诊断率(%)49(98.0)41(89.1)<0.05急救措施数4.45±1.352.75±0.46<0.05急救成功率(%)49(98.0)41(89.1)<0.05急救半径(km)3.65±1.543.75±1.57>0.05急救路程(km)3.25±1.223.33±1.57>0.053讨论
院前急救是一个非常紧急的过程,一切护理工作要突出一个“急”字,反应要快,在急救的黄金内使患者得到救护。常规的急救护理缺乏标准化流程,护士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不仅是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的保障,也是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率的关键[4]。实施护理流程的目的对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改良、使之更适应危急重症抢救的需求。护理流程实施的目的在于减少患者在医疗及相关服务各个环节的滞留时间,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我院急救中心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在急救车到达之前指挥现场人员对患者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使其获得早期的救助,降低死亡率。到达现场后,规范急救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执行医嘱或等医师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强调了体位的重要性,合理的体位有助于缓解患者的不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救效率,与常规护理流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优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有利于提高急救效率,缩短反应时间。参考文献
[1]李映兰.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7
[2]陈竹芳,黄鹤.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9):87-89
[3]沈爱华.院前急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救护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61-262
[4]周伟梁.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