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是识字教学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学生识字如何、养成怎样的识字习惯和能力,对今后的识字及整个语文学习影响很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贯彻“识字与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方略,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识记生字、在应用中巩固。
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儿童识记起来就有兴趣,也容易保持巩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这一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采取“识字和阅读相结合,音、义、形分步走:初读课文初步解决字音、细读过程中解决字义、最后解决字形”的战略,把识字和阅读紧密融合在一起;在后续巩固中,我们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抄写记忆,而是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由阅读、用学过的字写话、配画文、办手抄报等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应用中得到巩固。
二、要注意突出字形教学这一难点。
识记生字,音、义都还好说,难点主要在于记住字形、规范书写。而这恰恰是教学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教师不是没认识到识记字形是难点,关键是方法不当,过于注重让学生机械练习,忽视练习的科学安排和方法的具体指导,“训”和“练”没有有机结合。表现之一是把识记字形作为一个单一的步骤放在课文教学的末尾(课文教学一般是两课时,识记书写生字通常就放在第二课时末尾)——就那么孤立的几分钟,没有“短时间隔、及时反复”,显然违背记忆规律;表现之二是指导粗放,要么是没有指导只有练习、要么是只有统一指导没有个别指导,结果是学生的识记书写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反被练习强化;表现之三是所谓“指导”其实有“指”无“导”,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识字智慧得不到展现,识字能力得不到提高;表现之四是由于以上原因课堂上得不到巩固,就让学生课后大量机械抄写加以补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由发展的可能。一堂课下来,不让学生动笔写写字,怎么体现读写结合?教师在学生练习时不给以具体针对性的指导,怎么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新的措施:要求课内识字任务课堂上基本完成,每一课时都有专门时间安排指导学生识记书写字形,一年级一般每课时在10分钟以上,二年级也在7、8分钟左右。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识记和书写,教师从怎么记住字形到怎样书写给予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同时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一个字怎么能牢牢记住,发动学生想出好办法。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如识记“啄”字,有的学生想出“啄木鸟啄虫子用口,所以‘啄’有一个口字旁,三撇是啄木鸟的嘴和舌头,一点是虫子……”;又如“雨”字,有学生想出“‘雨’字外面的框是窗户,四点是雨点,我坐在窗前看下雨……”。第二课时主要是反馈矫正,教师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并尽可能给以个别化的指导。这样课堂上有专门充足的训练时间,有及时充分的反馈矫正,避免了练习的盲目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识字质量得到保证,巩固性大大提高。
三、要给予写字以科学细致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写字本身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记住字形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写字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忽视,满足于学生把字写对就行,至于是怎么写的,并不去关心。于是,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执笔运笔方法不正确、字的结体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等问题相当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给学生以长期耐心细致的指导。这方面,教师比较容易注意到的问题是写字姿势、字的结体、笔顺等问题,容易忽视用笔、执笔、运笔方法等问题,所以下面特别一提。
学生执笔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执笔用力过大,致使肌肉僵直、运转不灵,教师要注意纠正,务使松活为宜。运笔方面,要注意提醒学生要象毛笔的运笔方法那样,显示出笔画的提按转折,不要用拙力一划到底。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关于用笔的选择,现在全国的做法都是以硬笔为主、低年级是以铅笔入门。尽管不断有专家提出批评,指出用软笔入门更容易掌握运笔的方法、更容易练就一笔好字,但由于种种原因,软笔写字并没有普及开来,仅仅是在教学中起个辅助作用。但是折衷的办法还是完全能够实现的,那就是尽量让学生用硬度软一些的铅笔。因為硬度太高,就不易使笔迹清楚,为了划出清楚的痕迹,就必然要加大执笔和下按的力度、克服纸笔间更大的摩擦力,长此以往不但加剧了儿童手指的疲劳,使手部肌肉发展不协调,而且容易形成不良的运笔习惯,不能轻松灵活地提按转折,而是像执刻刀一样用蛮力强行运笔。所以低年级儿童用铅笔硬度以2B左右为宜,墨迹淡雅主要靠轻执轻按实现,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用笔力度的细微变化;写字时笔尖也不宜过细,过细则纸笔间摩擦力加大,运笔发涩,往往使手指不能灵活控制笔的走势,不易形成运笔的良好动力定型。
除了应尽快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应当注意养成学生以下识字习惯:一、主动超前识字的习惯;二、自觉运用联想想象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法,发掘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创造性地记忆字形的习惯;三、在读写中遇到生字就不放过,自觉运用工具书或主动求教加以解决的习惯。
一、贯彻“识字与阅读、写作相结合”的方略,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识记生字、在应用中巩固。
把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儿童识记起来就有兴趣,也容易保持巩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这一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采取“识字和阅读相结合,音、义、形分步走:初读课文初步解决字音、细读过程中解决字义、最后解决字形”的战略,把识字和阅读紧密融合在一起;在后续巩固中,我们也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抄写记忆,而是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由阅读、用学过的字写话、配画文、办手抄报等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反复应用中得到巩固。
二、要注意突出字形教学这一难点。
识记生字,音、义都还好说,难点主要在于记住字形、规范书写。而这恰恰是教学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教师不是没认识到识记字形是难点,关键是方法不当,过于注重让学生机械练习,忽视练习的科学安排和方法的具体指导,“训”和“练”没有有机结合。表现之一是把识记字形作为一个单一的步骤放在课文教学的末尾(课文教学一般是两课时,识记书写生字通常就放在第二课时末尾)——就那么孤立的几分钟,没有“短时间隔、及时反复”,显然违背记忆规律;表现之二是指导粗放,要么是没有指导只有练习、要么是只有统一指导没有个别指导,结果是学生的识记书写错误没有及时纠正反被练习强化;表现之三是所谓“指导”其实有“指”无“导”,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识字智慧得不到展现,识字能力得不到提高;表现之四是由于以上原因课堂上得不到巩固,就让学生课后大量机械抄写加以补偿,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自由发展的可能。一堂课下来,不让学生动笔写写字,怎么体现读写结合?教师在学生练习时不给以具体针对性的指导,怎么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采取了新的措施:要求课内识字任务课堂上基本完成,每一课时都有专门时间安排指导学生识记书写字形,一年级一般每课时在10分钟以上,二年级也在7、8分钟左右。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识记和书写,教师从怎么记住字形到怎样书写给予学生以具体的指导,同时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一个字怎么能牢牢记住,发动学生想出好办法。学生的创造潜力是巨大的,如识记“啄”字,有的学生想出“啄木鸟啄虫子用口,所以‘啄’有一个口字旁,三撇是啄木鸟的嘴和舌头,一点是虫子……”;又如“雨”字,有学生想出“‘雨’字外面的框是窗户,四点是雨点,我坐在窗前看下雨……”。第二课时主要是反馈矫正,教师注意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并尽可能给以个别化的指导。这样课堂上有专门充足的训练时间,有及时充分的反馈矫正,避免了练习的盲目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识字质量得到保证,巩固性大大提高。
三、要给予写字以科学细致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
写字本身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记住字形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写字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长期应试教育造成的教师对写字教学的忽视,满足于学生把字写对就行,至于是怎么写的,并不去关心。于是,学生写字姿势不端正、执笔运笔方法不正确、字的结体不规范、书写不工整等问题相当突出,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继续学习和身心健康。所以在这一方面教师要坚持不懈地给学生以长期耐心细致的指导。这方面,教师比较容易注意到的问题是写字姿势、字的结体、笔顺等问题,容易忽视用笔、执笔、运笔方法等问题,所以下面特别一提。
学生执笔方面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执笔用力过大,致使肌肉僵直、运转不灵,教师要注意纠正,务使松活为宜。运笔方面,要注意提醒学生要象毛笔的运笔方法那样,显示出笔画的提按转折,不要用拙力一划到底。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关于用笔的选择,现在全国的做法都是以硬笔为主、低年级是以铅笔入门。尽管不断有专家提出批评,指出用软笔入门更容易掌握运笔的方法、更容易练就一笔好字,但由于种种原因,软笔写字并没有普及开来,仅仅是在教学中起个辅助作用。但是折衷的办法还是完全能够实现的,那就是尽量让学生用硬度软一些的铅笔。因為硬度太高,就不易使笔迹清楚,为了划出清楚的痕迹,就必然要加大执笔和下按的力度、克服纸笔间更大的摩擦力,长此以往不但加剧了儿童手指的疲劳,使手部肌肉发展不协调,而且容易形成不良的运笔习惯,不能轻松灵活地提按转折,而是像执刻刀一样用蛮力强行运笔。所以低年级儿童用铅笔硬度以2B左右为宜,墨迹淡雅主要靠轻执轻按实现,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用笔力度的细微变化;写字时笔尖也不宜过细,过细则纸笔间摩擦力加大,运笔发涩,往往使手指不能灵活控制笔的走势,不易形成运笔的良好动力定型。
除了应尽快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应当注意养成学生以下识字习惯:一、主动超前识字的习惯;二、自觉运用联想想象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法,发掘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创造性地记忆字形的习惯;三、在读写中遇到生字就不放过,自觉运用工具书或主动求教加以解决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