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假回到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聊天时,恰逢他们期末考试结束。我听到他们的彷徨与疑惑,大都是关于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关于迷雾一样未知的未来。
当我试着与他们讲一时的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时,着实遭到了不少反驳的声音,说期末成绩与名校夏令营或是自主招生的名额或多或少有挂钩,甚至有几个可爱的孩子直白地讲我是已经过了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是,分数真的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么?
渐渐发现,对考试对分数认识的偏差不仅出现在向我提问的几个孩子身上,还是个普遍的现象。于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试图分享我的成长故事,愿你们将未来的路走得更踏实,更坚定,亦更从容。
其实很多时候,高考因高强度的压力与竞争,成了个异化的过程。高考的存在原本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而高校按照知识积累的多少、质量与匹配程度选拔人才。所谓异化,指的是重视成绩这个标准无可厚非,可结果太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重点全放在了分数上,就偏离了高考的初衷。
这种异化的一大表现,就是考完后唯分数是从。高一上学期的我便是如此,看看自己这里粗心没写单位,那里马虎漏抄了一位数字,把那些大意失荆州的分数一加,再看看名次表上对应的位置,自我安慰一番,这场考试就算画上了个彻底的终结号。得了好成绩便欢喜,考砸了便垂泪,一颗心全被刺目的分数牵引着走。
然而接连几次失利甚至掉出百名之外,让我开始反省自己对待学习与考试的方法。考试的意义,本在于获取知识,了解不足,进而得到更好的提升,眼里只有那些苍白的分数,实在不该,自然也难以学得拔尖。
试卷上鲜红的分数虽说刺眼,可说明不了什么,暴露出的问题才是真切要紧的。正如跌倒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跌倒后以怎样的方式爬起来——是拍拍屁股直接上路,还是倒回去一丝不苟地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摔倒?
跌倒在地,决不可仅仅归结于笼统的“马虎”“大意”,而应当深入思考背后的错因。简单的“马虎”二字,绝不是避免你下一次摔跤的護身符。
也许,是一开始审题就走了眼,那下次就不要急着动笔,先默念一遍题目,圈准关键词和限定条件再作答。
也许,是那张凌乱的草稿纸让你看错了数字,那便从当天的作业开始,学会把它用得整齐有序,干净漂亮。
也许,是初级四则运算总是出错,那便沉心静气多验算一遍,或者买回小学生使用的四则运算册,多加练习——总有水滴石穿,量变积累成质变的一天。
也许,是在最后忘写了单位,或者是没有加某一个限定条件。那么下一次作答前就先在心里告诉自己那些需要避开的陷阱,牢牢记住看题干单位的有无,对某一个定义域某一个变量的限制。当然,考场上的这一切,都来源于平时日积月累的沉淀与蓄积。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每一次作业与考试,都伴随着我深入的反省与学习计划的调整,慢慢收敛那与分数挂钩的浮躁的心,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初中时,语文一直是我最擅长的科目,可是伴随着高中题型的变化,我的分数变得很糟糕,我起初还不肯承认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存在问题,而是归结于老师的批卷甚至题出得不好。但这个学期,我开始直视问题,深入分析,拿了一本厚厚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把每一段基础知识都仔细背过看过。
渐渐地,语文从中游蹿到了130分甚至135分,本来常给我拖后腿的数学也竟然得了几次满分,甚至超越了班上不少数学大神。老师们知道,我是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我深知那绝非因我天赋异禀。只因我愿意在犯错后倒带去看我为何而错,然后默默修补漏洞,努力做到完美。哪怕完美终究只是不能实现的幻梦,但至少可以试着接近它,如同林夕所说,理想就是悬在空中的气球,也许够不到,跳起来努力试着去碰到它也是好的。
尝到甜头后,我便有了个独特的心理:他人害怕考砸,害怕出错,我却盼着犯错,犯了错还开心。当然,这绝对不意味着在考场上忘乎所以一通乱答,或者故意不认真对待考试,而是盼着存在的问题早日暴露,盼着警钟早一日敲响。
高三下学期三次模拟,我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我心里却是欣喜的,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调整着自己的不足:原本抓不准的政治答题要点,理不清的历史年代表与写得散漫的应试作文,都慢慢被梳理得明晰起来。我深知,犯错与铺垫,都为着造就高考那天更好的自己,犯错越多,对自己的打磨便会更好。
至于可能与期末考试相关的自主招生,我倒觉得,不要在这上面寄予太大希望。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一类名校最终能拿到自招降分的,大都是奥赛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学生,而其余学校大都更看重笔试面试的表现。夏令营与自主招生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若有机会更好,没机会也不必失望。我所知的更多人,还是艰难地走着高考的独木桥。
成长本身,必然既有遍地野花芬芳,又有穿越荆棘的艰难涉险。我们都曾跌倒在地,颓然叹息,但切莫一坐不起,切莫无视牵绊,定应俯首细查,再整装上路。前路方长,漫漫时光,愿以我的成长感悟助你一臂之力。漫漫长路,我们一同走过。
当我试着与他们讲一时的分数并没有那么重要时,着实遭到了不少反驳的声音,说期末成绩与名校夏令营或是自主招生的名额或多或少有挂钩,甚至有几个可爱的孩子直白地讲我是已经过了那段水深火热的日子,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是,分数真的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重要么?
渐渐发现,对考试对分数认识的偏差不仅出现在向我提问的几个孩子身上,还是个普遍的现象。于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试图分享我的成长故事,愿你们将未来的路走得更踏实,更坚定,亦更从容。
其实很多时候,高考因高强度的压力与竞争,成了个异化的过程。高考的存在原本是为了学生学习知识,而高校按照知识积累的多少、质量与匹配程度选拔人才。所谓异化,指的是重视成绩这个标准无可厚非,可结果太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重点全放在了分数上,就偏离了高考的初衷。
这种异化的一大表现,就是考完后唯分数是从。高一上学期的我便是如此,看看自己这里粗心没写单位,那里马虎漏抄了一位数字,把那些大意失荆州的分数一加,再看看名次表上对应的位置,自我安慰一番,这场考试就算画上了个彻底的终结号。得了好成绩便欢喜,考砸了便垂泪,一颗心全被刺目的分数牵引着走。
然而接连几次失利甚至掉出百名之外,让我开始反省自己对待学习与考试的方法。考试的意义,本在于获取知识,了解不足,进而得到更好的提升,眼里只有那些苍白的分数,实在不该,自然也难以学得拔尖。
试卷上鲜红的分数虽说刺眼,可说明不了什么,暴露出的问题才是真切要紧的。正如跌倒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跌倒后以怎样的方式爬起来——是拍拍屁股直接上路,还是倒回去一丝不苟地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摔倒?
跌倒在地,决不可仅仅归结于笼统的“马虎”“大意”,而应当深入思考背后的错因。简单的“马虎”二字,绝不是避免你下一次摔跤的護身符。
也许,是一开始审题就走了眼,那下次就不要急着动笔,先默念一遍题目,圈准关键词和限定条件再作答。
也许,是那张凌乱的草稿纸让你看错了数字,那便从当天的作业开始,学会把它用得整齐有序,干净漂亮。
也许,是初级四则运算总是出错,那便沉心静气多验算一遍,或者买回小学生使用的四则运算册,多加练习——总有水滴石穿,量变积累成质变的一天。
也许,是在最后忘写了单位,或者是没有加某一个限定条件。那么下一次作答前就先在心里告诉自己那些需要避开的陷阱,牢牢记住看题干单位的有无,对某一个定义域某一个变量的限制。当然,考场上的这一切,都来源于平时日积月累的沉淀与蓄积。
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每一次作业与考试,都伴随着我深入的反省与学习计划的调整,慢慢收敛那与分数挂钩的浮躁的心,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
初中时,语文一直是我最擅长的科目,可是伴随着高中题型的变化,我的分数变得很糟糕,我起初还不肯承认是自己的知识积累存在问题,而是归结于老师的批卷甚至题出得不好。但这个学期,我开始直视问题,深入分析,拿了一本厚厚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把每一段基础知识都仔细背过看过。
渐渐地,语文从中游蹿到了130分甚至135分,本来常给我拖后腿的数学也竟然得了几次满分,甚至超越了班上不少数学大神。老师们知道,我是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我深知那绝非因我天赋异禀。只因我愿意在犯错后倒带去看我为何而错,然后默默修补漏洞,努力做到完美。哪怕完美终究只是不能实现的幻梦,但至少可以试着接近它,如同林夕所说,理想就是悬在空中的气球,也许够不到,跳起来努力试着去碰到它也是好的。
尝到甜头后,我便有了个独特的心理:他人害怕考砸,害怕出错,我却盼着犯错,犯了错还开心。当然,这绝对不意味着在考场上忘乎所以一通乱答,或者故意不认真对待考试,而是盼着存在的问题早日暴露,盼着警钟早一日敲响。
高三下学期三次模拟,我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我心里却是欣喜的,因为我一直在努力调整着自己的不足:原本抓不准的政治答题要点,理不清的历史年代表与写得散漫的应试作文,都慢慢被梳理得明晰起来。我深知,犯错与铺垫,都为着造就高考那天更好的自己,犯错越多,对自己的打磨便会更好。
至于可能与期末考试相关的自主招生,我倒觉得,不要在这上面寄予太大希望。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一类名校最终能拿到自招降分的,大都是奥赛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学生,而其余学校大都更看重笔试面试的表现。夏令营与自主招生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若有机会更好,没机会也不必失望。我所知的更多人,还是艰难地走着高考的独木桥。
成长本身,必然既有遍地野花芬芳,又有穿越荆棘的艰难涉险。我们都曾跌倒在地,颓然叹息,但切莫一坐不起,切莫无视牵绊,定应俯首细查,再整装上路。前路方长,漫漫时光,愿以我的成长感悟助你一臂之力。漫漫长路,我们一同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