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是力图改变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联系,知识无源头也无归宿的中断型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陶行知先生对教师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身受用无穷”。终身受益的东西是无形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使人会思,则创造无穷。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有利于实现化学教学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完善教学方式,更新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努力挖掘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充分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出学生参与的最优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课堂情况有时出乎意料,教师不可能都设计在自己的教学方案中,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灵活驾驶课堂,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还要保护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探索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水的成分。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做如下演示实验:①展示一瓶瓶口向上盛满氯气的集气瓶;②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③在②中倒入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红墨水,振荡;④在②中再倒出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振荡。
问:1.从上述操作可以得出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2.如何推知氯水中有哪些微粒,起漂白作用的是哪种微粒,如何证明?
通过上述实验可引导学生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水的成分的探究。瓶口向上可得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通过观察可知氯气的颜色为黄绿色:加入少量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可知氯气能溶于水,但溶液上方仍有黄绿色气体,可知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滴加硝酸酸化的AgN0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Cl-存在,从而可推知氯气与水发生了歧化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弱酸)。但溶液呈黄色,说明溶液中仍有氯气分子,可知氯气溶于水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了反应,因此溶液中存在的分子有H20、HClO、C12,存在的离子有Cl-、H、OH-。
在氯水中滴入红墨水后,红墨水褪色,究竟是哪一种微粒在起作用,这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进行下列验证实验:验证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滴入红墨水,振荡;验证实验2:在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有色布条;验证实验3:在次氯酸钙溶液中滴入红墨水,振荡;验证实验4:在次氯酸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滴入红墨水,振荡。
实验l中红墨水不褪色,证明H20、Cl-、H﹢、OH-不具有漂白作用;实验2中有色布条不褪色,证明C12不具有漂白作用;实验3和实验4中红墨水褪色,证明HClO和ClO-有漂白作用;因此可得出结论:在氯水中起漂自作用的粒子是HClO-和ClO-;
再比如:苯酚化学性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如表:
第一类学生的研究
第二类学生的研究
讨论:阐述苯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对比苯和苯酚、苯酚和乙醇和水的化学性质?
总结:苯酚具有羟基和苯环的化学性质,羟基与苯环两个官能团是相互影响的。
以上的教学设计,重视了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而非仅仅重视教学结果。学生的能力培养常常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忽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也就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参与怎么自主实验和自主获取知识等,变学会为会学。
二、化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1.考试压力。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初短期内成绩见效不大,可能比以往成绩有所滑坡,这是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忧心忡忡之处,对此,我们必须明确,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不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科研意识,从而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矛盾。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比把知识完整教给学生用时多,从而感到课时紧张。但只要学生学与教同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个问题就会缓解许多。
总之,研究性学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能力,发展心智,有效的提高了化学课的质量。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渔”的主阵地,因此我们要立足课堂、挖掘教材、完善教学方式,更新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努力挖掘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充分了解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出学生参与的最优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课堂情况有时出乎意料,教师不可能都设计在自己的教学方案中,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灵活驾驶课堂,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还要保护学生学习热情。
例如:探索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水的成分。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做如下演示实验:①展示一瓶瓶口向上盛满氯气的集气瓶;②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③在②中倒入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红墨水,振荡;④在②中再倒出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振荡。
问:1.从上述操作可以得出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2.如何推知氯水中有哪些微粒,起漂白作用的是哪种微粒,如何证明?
通过上述实验可引导学生对氯气的物理性质及氯水的成分的探究。瓶口向上可得出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通过观察可知氯气的颜色为黄绿色:加入少量水振荡后,溶液呈黄色可知氯气能溶于水,但溶液上方仍有黄绿色气体,可知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滴加硝酸酸化的AgN0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Cl-存在,从而可推知氯气与水发生了歧化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弱酸)。但溶液呈黄色,说明溶液中仍有氯气分子,可知氯气溶于水只有一部分与水发生了反应,因此溶液中存在的分子有H20、HClO、C12,存在的离子有Cl-、H、OH-。
在氯水中滴入红墨水后,红墨水褪色,究竟是哪一种微粒在起作用,这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进行下列验证实验:验证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滴入红墨水,振荡;验证实验2:在盛有干燥的氯气的集气瓶中加入有色布条;验证实验3:在次氯酸钙溶液中滴入红墨水,振荡;验证实验4:在次氯酸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滴入红墨水,振荡。
实验l中红墨水不褪色,证明H20、Cl-、H﹢、OH-不具有漂白作用;实验2中有色布条不褪色,证明C12不具有漂白作用;实验3和实验4中红墨水褪色,证明HClO和ClO-有漂白作用;因此可得出结论:在氯水中起漂自作用的粒子是HClO-和ClO-;
再比如:苯酚化学性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如表:
第一类学生的研究
第二类学生的研究
讨论:阐述苯酚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关系?对比苯和苯酚、苯酚和乙醇和水的化学性质?
总结:苯酚具有羟基和苯环的化学性质,羟基与苯环两个官能团是相互影响的。
以上的教学设计,重视了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而非仅仅重视教学结果。学生的能力培养常常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忽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也就是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引导学生参与怎么自主实验和自主获取知识等,变学会为会学。
二、化学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
1.考试压力。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最初短期内成绩见效不大,可能比以往成绩有所滑坡,这是教师、家长对研究性学习忧心忡忡之处,对此,我们必须明确,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并不是不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科研意识,从而学以致用,激发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矛盾。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比把知识完整教给学生用时多,从而感到课时紧张。但只要学生学与教同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个问题就会缓解许多。
总之,研究性学习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学生认知、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与发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科学研究的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能力,发展心智,有效的提高了化学课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