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抓好。
班级文化建设从新生入学一开始便要开始抓,这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由于学生具有不同思想、心理、性格、兴趣、爱好,因此对文化的追求与态度都有所不同。另外学生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消费水平。凡此种种,在班级学生之间必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些影响和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专业科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班级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在指导中要注意做到“三性”,这就是: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要有战略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得到大力发展。但是西方国家也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文化输出,继续图谋“西化”、“分化”中国。另外,我国一些领域、一些地方存在的道德失范、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们有了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及战略意义的认识,就有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班级文化建设好。
二、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目的性
温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温总理的讲话给我们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明确了目的,指出了方向。
班级文化活动如何开展才能达到弘扬“两种精神”、“两种思想”的目的呢?我的意见是:
1、组织读书活动。通过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内的读书节、图书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健康的书,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书。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等读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视听产品。最近,广东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提议,组织广东高校国学专家编著了《中华道德名言精粹》一书,作为我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广东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的读本。这个读本分四篇,即“爱国篇”、“守法篇”、“诚信篇”、“知礼篇”。每篇都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名言名句,如《爱国篇》收录了葛洪的名言:“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守法篇》收录了《老子》的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诚信篇》收录了《论语》的名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知礼篇》收录了《论语》的名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名言中的有关词汇解释其含义,用现代文体翻译名言的意思,并重点讲解这句名言的价值,尤其是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的科学价值,以此灌注现代意识,阐发时代精神。通过阅读让人们谨记道德名言,建设和谐广东,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把这本书读好。
2、开展文体活动。通过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内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素质教育成果汇报演出等活动,积极引进或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校园生活的作品,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和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貌,以此弘扬社会正气,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改革创新,给学生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
3、出门参观旅游。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入团、成人宣誓的重要日子,组织班级学生前往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到革命圣地、风景名胜、民俗村落、古代遗址、新兴市镇旅游。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以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4、电影进入课堂。电影是一种最大众化的艺术,是一门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融故事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于一炉的艺术,有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电影引进课堂,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电影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会使学生不自觉地内化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促进全面发展。目前,以中央电教馆电影课总课题组成核心的“电影进入课堂”研究活动正在全国铺开。我们要把它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来展开。
5、塑造班级精神。就是根据学校、专业科的育人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通过制定班风、班训、班旗,召开班会,组建社团,开辟班级网页等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博爱”的情感、“创新”的精神、“包容”的胸怀,构建班级“和谐”的环境。
三、对班级学生的文化选择要有指导性
1、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教育他们要保护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当今我国处于多元化并存的格局,即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文化并存。就性质说,有社会主义新文化、封建传统文化、外来的西方文化等。就类型说,有汉文化、中原文化、内陆各种文化和包含华侨文化、港澳台文化等。就层次说,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以适合不同人的文化需要。在我国多元文化并存中,也存在着复杂性,如我国近代最先接受海外文化的岭南,我们常可见到,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传统迷信在许多家庭和市民、村民身上同时并存。一方面是科技含量、文化底蕴都很高的现代化的居室装修和摆设,另一方面又是祭供着财神、门神、厨神;一方面是身穿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又是符咒护身。两方面都互相兼容、相安无事。岭南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是长期以来开放与兼容的结果。
2、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文化选择标准,教育他们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文化选择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是:第一看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看是否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三看是否体现两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看是否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真假能力的同时,教育他们不能把娱乐八卦等通俗文化当“主食”,而应当追求精致高尚的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更要抵制反动、迷信、庸俗等各种腐朽文化。
3、帮助学生克服文化消费上的崇洋心理,教育他们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今年端午节前,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街头随机采访了20多个穿校服的中小学生,发现只有4人能全部准确地说出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传统节日的日期和含义,有8人表示不知道明天就是端午节,其中一个10岁小学生甚至表示不知道端午节意在祭奠屈原,也没听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被访者普遍反映说,他们家从来不过这类传统节日,学校也甚少传授相关知识。据了解,像这样“不知端午祭屈原”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包括部分大学生在内。而他们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复活节等“洋节”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他们更热衷于送贺卡过“洋节”,觉得那样够时尚、洋气。不少民俗文化专家指出,现代人过传统节日,仅记得吃传统食品,如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而对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如清明的踏青、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端午的赛龙舟等渐渐淡忘了。为此专家呼唤:不能让流传了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失传,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向孩子们传授相关知识和常识,让其基本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纪念日期、纪念活动和食品。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国情,要增强责任感,保护好中国的民族文化,克服崇洋心理,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使之免受西方文化的干扰、控制和同化。
班级文化建设从新生入学一开始便要开始抓,这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受到不同文化氛围的影响。由于学生具有不同思想、心理、性格、兴趣、爱好,因此对文化的追求与态度都有所不同。另外学生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消费水平。凡此种种,在班级学生之间必然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些影响和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不可掉以轻心。
专业科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班级文化建设得到健康发展,在指导中要注意做到“三性”,这就是:
一、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要有战略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得到大力发展。但是西方国家也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文化输出,继续图谋“西化”、“分化”中国。另外,我国一些领域、一些地方存在的道德失范、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我们有了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及战略意义的认识,就有了班级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把班级文化建设好。
二、对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目的性
温总理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温总理的讲话给我们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明确了目的,指出了方向。
班级文化活动如何开展才能达到弘扬“两种精神”、“两种思想”的目的呢?我的意见是:
1、组织读书活动。通过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内的读书节、图书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健康的书,读有益于身心发展的书。向学生推荐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报刊等读物,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视听产品。最近,广东省委宣传部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提议,组织广东高校国学专家编著了《中华道德名言精粹》一书,作为我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广东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的读本。这个读本分四篇,即“爱国篇”、“守法篇”、“诚信篇”、“知礼篇”。每篇都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名言名句,如《爱国篇》收录了葛洪的名言:“烈士之爱国也如家”;《守法篇》收录了《老子》的名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诚信篇》收录了《论语》的名言:“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知礼篇》收录了《论语》的名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对名言中的有关词汇解释其含义,用现代文体翻译名言的意思,并重点讲解这句名言的价值,尤其是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的科学价值,以此灌注现代意识,阐发时代精神。通过阅读让人们谨记道德名言,建设和谐广东,我们一定要指导学生把这本书读好。
2、开展文体活动。通过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内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素质教育成果汇报演出等活动,积极引进或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生活、校园生活的作品,热情讴歌人民群众和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貌,以此弘扬社会正气,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改革创新,给学生以鼓舞、启迪和美的享受。
3、出门参观旅游。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入团、成人宣誓的重要日子,组织班级学生前往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参观,到革命圣地、风景名胜、民俗村落、古代遗址、新兴市镇旅游。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学生,以此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4、电影进入课堂。电影是一种最大众化的艺术,是一门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融故事性、思想性和情感性于一炉的艺术,有寓教于乐的教育功能,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电影引进课堂,会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电影中鲜活的人物形象,会使学生不自觉地内化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促进全面发展。目前,以中央电教馆电影课总课题组成核心的“电影进入课堂”研究活动正在全国铺开。我们要把它纳入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来展开。
5、塑造班级精神。就是根据学校、专业科的育人要求,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通过制定班风、班训、班旗,召开班会,组建社团,开辟班级网页等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博爱”的情感、“创新”的精神、“包容”的胸怀,构建班级“和谐”的环境。
三、对班级学生的文化选择要有指导性
1、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教育他们要保护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当今我国处于多元化并存的格局,即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文化并存。就性质说,有社会主义新文化、封建传统文化、外来的西方文化等。就类型说,有汉文化、中原文化、内陆各种文化和包含华侨文化、港澳台文化等。就层次说,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以适合不同人的文化需要。在我国多元文化并存中,也存在着复杂性,如我国近代最先接受海外文化的岭南,我们常可见到,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传统迷信在许多家庭和市民、村民身上同时并存。一方面是科技含量、文化底蕴都很高的现代化的居室装修和摆设,另一方面又是祭供着财神、门神、厨神;一方面是身穿西装革履,另一方面又是符咒护身。两方面都互相兼容、相安无事。岭南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是长期以来开放与兼容的结果。
2、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文化选择标准,教育他们抵制各种腐朽文化。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文化选择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是:第一看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看是否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三看是否体现两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四看是否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激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真假能力的同时,教育他们不能把娱乐八卦等通俗文化当“主食”,而应当追求精致高尚的文化,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更要抵制反动、迷信、庸俗等各种腐朽文化。
3、帮助学生克服文化消费上的崇洋心理,教育他们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今年端午节前,南方日报记者在广州街头随机采访了20多个穿校服的中小学生,发现只有4人能全部准确地说出端午、中秋、重阳、元宵等传统节日的日期和含义,有8人表示不知道明天就是端午节,其中一个10岁小学生甚至表示不知道端午节意在祭奠屈原,也没听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被访者普遍反映说,他们家从来不过这类传统节日,学校也甚少传授相关知识。据了解,像这样“不知端午祭屈原”的学生并不在少数,包括部分大学生在内。而他们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复活节等“洋节”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他们更热衷于送贺卡过“洋节”,觉得那样够时尚、洋气。不少民俗文化专家指出,现代人过传统节日,仅记得吃传统食品,如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汤圆,而对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如清明的踏青、中秋的赏月、重阳的登高、端午的赛龙舟等渐渐淡忘了。为此专家呼唤:不能让流传了千年的中华传统节日失传,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向孩子们传授相关知识和常识,让其基本了解各种传统节日的来历、纪念日期、纪念活动和食品。
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国情,要增强责任感,保护好中国的民族文化,克服崇洋心理,把好西方文化的“入口”关,使之免受西方文化的干扰、控制和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