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一规定明確了阅读的两个阶段,首先要求学生透过文本材料获取初步信息,具体包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等,以便从整体上感知文本,体会其主旨和意蕴。其次,引导学生进入获取信息之后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即理解性过程。阅读教学不仅是方法论的阐释与指导,更是教师个人学识与智慧的体现。成功的阅读既需要学生能动、热情的参与,更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引导和精辟的点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现代文;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理想让我深思。就试卷分析发现,现代文阅读失分比较严重。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欠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探究,挖掘其潜在的深刻内涵,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差。而初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要“促进初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初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初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做好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一、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1.预习指导
预习时要学生注意:读必动手,即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课前预习,找出学习重点和要求,做好旁注或旁批。读必思考,要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进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高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必加速,初一新生虽已具备一定阅读速度,但新课改后的语文阅读量增大,教材容量和补充资料成倍增多,故需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我们可以采用发展学生原来擅长的阅读方式,又训练学生默读和扫读,以及学会跳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朗诵提高
朗诵是熟记课文的方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朗诵者既要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本意,又要融进个人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阅读单元的课文学习,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开展朗诵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朗诵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在朗诵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在朗诵设计中,除了设计朗诵古代诗文、现当代诗歌外,还可以设计朗诵散文、新闻播报活动。新闻播报是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重要方式,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真实、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的能力,同时体会与文学朗诵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与感悟中,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3.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训练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大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能根据上下文推断个别字词在文中的基本含义,即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这点能力要适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按照认识论的规律,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分为四个阶段:认读选择能力;理解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前两种能力学生已基本具备,巩固并提高他们,则是着重培养后两种能力的基础和阶梯。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主要通过训练学生正确、得体的回答问题,创造性复述课文,筛选有效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供材料作文、一料多作等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主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分析,挖掘其内在意蕴,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进行。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练习中的有关介绍和专家评论,以启发对课文的更深刻的理解,鼓励阅读冰心《繁星春水》,读后在学生中交流,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可以引发讨论的“点”,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全面提高。后两种能力培养难度较高,均需利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基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力求避免“脱节”现象。
二、拓宽加深、逐步提高
1.讲读课做示范。教师要以讲读课为例,把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立足于课内,演绎分析归纳推理过程,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步骤、方法和要求,让学生在多次反复后形成基本定式或基本思路,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步骤学习自读课和解答课外问题,明确“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考试要求。
2.自读课检验迁移。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学这类课文。自学时要求运用在讲读课上学来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促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逐步达到自学目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目的。
3.开设“名著欣赏”“奇妙的对联”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学生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从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向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欲,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广博了知识,提高了现代文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教育部出版,2001年6月
2.《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出版,2011年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现代文;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
我是一名特岗教师,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现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不理想让我深思。就试卷分析发现,现代文阅读失分比较严重。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阅读方法,欠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停留在表面上,无法深入探究,挖掘其潜在的深刻内涵,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差。而初中语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要“促进初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初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初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做好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一、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1.预习指导
预习时要学生注意:读必动手,即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学会课前预习,找出学习重点和要求,做好旁注或旁批。读必思考,要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进而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提高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读必加速,初一新生虽已具备一定阅读速度,但新课改后的语文阅读量增大,教材容量和补充资料成倍增多,故需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我们可以采用发展学生原来擅长的阅读方式,又训练学生默读和扫读,以及学会跳读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朗诵提高
朗诵是熟记课文的方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朗诵者既要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本意,又要融进个人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再创造。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阅读单元的课文学习,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开展朗诵活动,让学生了解、掌握朗诵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巧,在朗诵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在朗诵设计中,除了设计朗诵古代诗文、现当代诗歌外,还可以设计朗诵散文、新闻播报活动。新闻播报是当今社会信息传递和接收的重要方式,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真实、准确地传达新闻信息的能力,同时体会与文学朗诵的联系和区别。在比较与感悟中,提高阅读与表达能力。
3.阅读分析能力提高训练
进入初中的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大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能根据上下文推断个别字词在文中的基本含义,即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这点能力要适应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按照认识论的规律,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分为四个阶段:认读选择能力;理解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前两种能力学生已基本具备,巩固并提高他们,则是着重培养后两种能力的基础和阶梯。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主要通过训练学生正确、得体的回答问题,创造性复述课文,筛选有效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及供材料作文、一料多作等方法来进行。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主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分析,挖掘其内在意蕴,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来进行。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引导学生认真研读练习中的有关介绍和专家评论,以启发对课文的更深刻的理解,鼓励阅读冰心《繁星春水》,读后在学生中交流,其实每篇课文都有很多可以引发讨论的“点”,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注重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个性化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全面提高。后两种能力培养难度较高,均需利用现代文阅读训练的基础,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力求避免“脱节”现象。
二、拓宽加深、逐步提高
1.讲读课做示范。教师要以讲读课为例,把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步骤教给学生,立足于课内,演绎分析归纳推理过程,让学生适应各种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步骤、方法和要求,让学生在多次反复后形成基本定式或基本思路,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步骤学习自读课和解答课外问题,明确“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考试要求。
2.自读课检验迁移。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学这类课文。自学时要求运用在讲读课上学来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促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逐步达到自学目标,从而实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确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目的。
3.开设“名著欣赏”“奇妙的对联”等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学生以往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正是使学生从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向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欲,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阅读视野,使学生在阅读中广博了知识,提高了现代文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教育部出版,2001年6月
2.《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出版,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