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教材解读要注意三个视角,一是从“上位”角度审视文本,找准文本价值;二是从“要素”角度分析文本,理清文本内容;三是从“对象”角度剖析文本,找到文本的生长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教材价值;要素分析;学生视角
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笔者认为,要做到教材的精准解读,需要注意三个视角。
一、从“上位”角度审视教材——找准教材解读部分的价值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两者不可分割。整体在事物中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去优化目标。但整体与部分又是相对的,课相对于框来说,是整体,框是局部,课是框的“上位”;课相对于单元来说,课是局部,单元是整体,单元是课的“上位”。因此,教材解读需要从学科的整体价值出发,从教材解读部分的“上位”出发,去审视教材解读部分的价值。
1.明晰学科价值
学科价值是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功能、情感价值观的育人功能等。统编《道德与法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课程目标。可见,本课程学科价值,不仅在于传授道德、国情、法治等相关人文知识,更主要的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
2.找准教材价值
教材价值是指教材内容所承载着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所在,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价值,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找准教材价值,离不开哲学思维,需要我们以学科价值为指引,把解读的文本作为一个局部,放在整体中去思考。如对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进行解读时,就要放在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下去审视。“创新改变生活”这一框,回答了什么是创新,创新为什么能改变生活,创新怎样改变生活等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所改变的生活,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如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的发明就是如此。因而,理解本框教材价值时,就需要把它放到第二课中去思考,认识到创新改变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符合人类的价值和长远利益的。
二、从“要素”角度分析教材——理清教材内容
教材是由相关要素所构成的,如标题、内容、材料、观点等。对教材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要素”自身的本义,理清教材内容。
1.从形式逻辑角度理出教材解读部分的主干知识,确定重点
(1)课题分解,补全主语。课题或标题,往往是一个单元、课(框)核心内容的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尤其是九年级上册教材,课题多以动宾结构进行表述,如“夯实法治基石”“凝聚法治共识”等,少量的主谓宾结构,如“创新改变生活”,个别的其他表述,如“我们的梦想”。
课题分解要求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便于教师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的追问,进而理出本课的主干内容,确定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题分解时,补全主语。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其课题是动宾结构,补主语“谁”,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追问:法治共识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来凝聚?谁来凝聚?通过追问,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主干内容:谁来凝聚?主体对象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企业和公民个人。怎样凝聚?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共识是什么?主体都必须依法办事。“凝聚法治共识”一框中,政府的依法办事,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联性更强,教材编写单独把这一点作为教材的第一目内容。可见,第一目的“法治政府”是本课的重点。
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补全主语形成陈述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追问:宪法监督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谁来进行宪法监督?怎样来加强宪法监督?通过四个追问,就可以把本框的内容架构起来。其中,第三问“谁来进行宪法监督”,有国家的权力机关和人民两个维度。第四问“怎样来加强宪法监督”,有两个层面:完备的制度措施(国家角度);增强宪法意识(个人角度)。在第四问基础上可以继续追问:“如何增强宪法意识?”国家层面: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个人层面:學习宪法,了解宪法的历史、内容、精神,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认同宪法,理解宪法价值,接受宪法的指引和要求;践行宪法,将宪法的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通过追问,一方面可以把相关内容归纳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2)内容分解,先分后综。就是将教材正文部分以自然段为要素,归纳段意,在此基础上归纳每目的中心,而后进行综合,把握两目之间的关系,明确教材价值,进而确定重点。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中的第一框“走向共同富裕”为例加以说明。
通过自然段为要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新形势,只有改革,解决强国之路的各种问题,我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有可能;党和政府采取各项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能激发改革的热情、有助于稳健踏上强国之路。这就是本课的教材价值所在。
明确本课教材价值所在,我们再反观推导过程,不难发现,改革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只有改革,把我国发展成果做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有物质前提,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更好投入我国的各项建设,促使我国强国之路行稳且远,因而改革是强国之路,教材第一目“改革进行时”是本框重点。
2.从生活逻辑角度找出教材内容的“触角”,链接生活
从生活逻辑角度找出教材内容的“触角”,简单地说,就是以目题的段意为基点,作为“触角”,去链接符合学生视角的生活,分析这一生活问题,加深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以“走向共同富裕”第一目“改革进行时“为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教材价值;要素分析;学生视角
教材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笔者认为,要做到教材的精准解读,需要注意三个视角。
一、从“上位”角度审视教材——找准教材解读部分的价值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体是由部分所构成,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两者不可分割。整体在事物中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去优化目标。但整体与部分又是相对的,课相对于框来说,是整体,框是局部,课是框的“上位”;课相对于单元来说,课是局部,单元是整体,单元是课的“上位”。因此,教材解读需要从学科的整体价值出发,从教材解读部分的“上位”出发,去审视教材解读部分的价值。
1.明晰学科价值
学科价值是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功能、情感价值观的育人功能等。统编《道德与法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课程目标。可见,本课程学科价值,不仅在于传授道德、国情、法治等相关人文知识,更主要的在于价值观教育,在于影响人的情感态度行为的改变,影响人的德性与人格健全。
2.找准教材价值
教材价值是指教材内容所承载着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所在,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价值,也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找准教材价值,离不开哲学思维,需要我们以学科价值为指引,把解读的文本作为一个局部,放在整体中去思考。如对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进行解读时,就要放在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下去审视。“创新改变生活”这一框,回答了什么是创新,创新为什么能改变生活,创新怎样改变生活等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所改变的生活,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如被称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的发明就是如此。因而,理解本框教材价值时,就需要把它放到第二课中去思考,认识到创新改变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的创新,才是符合人类的价值和长远利益的。
二、从“要素”角度分析教材——理清教材内容
教材是由相关要素所构成的,如标题、内容、材料、观点等。对教材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要素”自身的本义,理清教材内容。
1.从形式逻辑角度理出教材解读部分的主干知识,确定重点
(1)课题分解,补全主语。课题或标题,往往是一个单元、课(框)核心内容的体现。道德与法治教材尤其是九年级上册教材,课题多以动宾结构进行表述,如“夯实法治基石”“凝聚法治共识”等,少量的主谓宾结构,如“创新改变生活”,个别的其他表述,如“我们的梦想”。
课题分解要求以陈述句形式呈现,有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便于教师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维度的追问,进而理出本课的主干内容,确定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在课题分解时,补全主语。例如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其课题是动宾结构,补主语“谁”,这样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追问:法治共识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来凝聚?谁来凝聚?通过追问,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主干内容:谁来凝聚?主体对象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机关,企业和公民个人。怎样凝聚?立法机关科学立法、行政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企业依法经营、公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共识是什么?主体都必须依法办事。“凝聚法治共识”一框中,政府的依法办事,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联性更强,教材编写单独把这一点作为教材的第一目内容。可见,第一目的“法治政府”是本课的重点。
又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加强宪法监督”,补全主语形成陈述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如下追问:宪法监督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谁来进行宪法监督?怎样来加强宪法监督?通过四个追问,就可以把本框的内容架构起来。其中,第三问“谁来进行宪法监督”,有国家的权力机关和人民两个维度。第四问“怎样来加强宪法监督”,有两个层面:完备的制度措施(国家角度);增强宪法意识(个人角度)。在第四问基础上可以继续追问:“如何增强宪法意识?”国家层面: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宣传教育。个人层面:學习宪法,了解宪法的历史、内容、精神,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认同宪法,理解宪法价值,接受宪法的指引和要求;践行宪法,将宪法的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通过追问,一方面可以把相关内容归纳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
(2)内容分解,先分后综。就是将教材正文部分以自然段为要素,归纳段意,在此基础上归纳每目的中心,而后进行综合,把握两目之间的关系,明确教材价值,进而确定重点。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中的第一框“走向共同富裕”为例加以说明。
通过自然段为要素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新形势,只有改革,解决强国之路的各种问题,我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才有可能;党和政府采取各项措施,保障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能激发改革的热情、有助于稳健踏上强国之路。这就是本课的教材价值所在。
明确本课教材价值所在,我们再反观推导过程,不难发现,改革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前提,只有改革,把我国发展成果做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有物质前提,才能调动人民积极性,更好投入我国的各项建设,促使我国强国之路行稳且远,因而改革是强国之路,教材第一目“改革进行时”是本框重点。
2.从生活逻辑角度找出教材内容的“触角”,链接生活
从生活逻辑角度找出教材内容的“触角”,简单地说,就是以目题的段意为基点,作为“触角”,去链接符合学生视角的生活,分析这一生活问题,加深对教材观点的理解和认识。下面以“走向共同富裕”第一目“改革进行时“为例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