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后为序,简称:张、林、褚、培)/文
1. 《齐云山写生》
张:这是由龙瑞老师带领我们去皖南齐云山写生,画的是一个道观小景,用笔松动,比较尊重现实。前面是菜园,后边是寺院,山坡上是道观和一些小建筑。当时我们距离这处小景很近,我有意识地把菜园放在前面,将景深拉大、推远,使画面富有纵深感。
林:这幅画鲜活、生气盎然,写生作品虽不大,表现的物象也不多,但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很多北方人画画浑厚,气势大,但要看怎么表现。董其昌说过,平淡天真,笔墨清淡,淡而不薄,清而不俗。张民生作品的清淡很难得,值得让人去品味。人品有多高,画品就有多高,恰如其分。民生敦厚、宽容、淡定,他的画把这种散淡和从容表现出来了。在中国大文化的观照下,中国画讲究耐人寻味、余音绕梁,他的画可读、可品,可以走进去,像虎跑泉泡出的龙井,清新、淡雅、沁人心脾,是值得我们慢慢去品的。
2.《西递村远眺》
张:这张作品叫西递村远眺,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去往西递村途中走累了,大家找个树荫休息一下,我就靠在一棵树下画了这张画。前面有个小土丘,把这几个田地组合成太极的形状,回旋,向上升,再合成圆。左边是一条大路,我们从这个地方过来。我觉得这幅画中,松和紧的关系处理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前松中紧,后面又松,找到了一种节奏感。中间这个小山包不太高,葱葱郁郁,前面是沙滩,中间是水渠。远山用的是披麻皴,轻轻皴擦一下。当时为了调整画面的需要,在右上角的山峰处加了几笔浓墨,与左边的浓墨相呼应。
3.《黟县途中》
张:从黄山到黟县写生途中,天气阴沉沉的,眼看要下雨了,感觉景色不错,大家就都停下来,各自分散到田边路旁,匆匆忙忙画了几张,画了半个小时。画面凸显天气的变化,幽远、苍茫、阴郁,表现出宏大的阴雨气象景致,所谓“天光云雨共徘徊”。水塘、稻田的皴擦与云相呼应,构成虚实关系,左上角山头的勾线比较强硬,很结实,和云形成虚实关系,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远眺山村,实际上房子很多,且朝向不同,但不能画的太全面太具体,所以用概括性的笔触表现山村,隐藏在云气当中,时隐时现。土坡的线条和路形成之字形变化,富有纵深感,画家要有线条意识,路要画得结实、自然,中间加上了一笔小转折,这一点点的小转折就很有情趣,小变化往往让画面充满情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想得不太多,大都伴随着当时的感觉、对自然的意识感悟和激情,笔墨表现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写生回来后基本不作改动,偶尔加一些东西,使画面加更完整。真实的景物是很复杂的,万象变幻,不可能把这复杂景物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在画面上,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还需剪裁、提炼升华,做好构图的布置安排,有些景物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放在某个位置,所以我认为写生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是在写生中进行创作。
4. 《鹅庄山居三则》
张:这三张是一组,和中央美院陈平先生从皖南写生归来,我个人到山东鹅庄写生基地画的一组山居作品。这种构图形式有些像现在的照相技术,是局部性构图,画面四周压得很暗,而光聚焦在画面中心,景物围绕着中心布置,穿插、交错,中松外紧,在这种构图形式里藏着情趣。当时写了首小诗:吾行淄川里,得遇此山村,白云绕回路,飞鸟入幽林,野老谈诗趣,孩童唱声频,欲得归来路,身外唯浮云,以表现当时所感悟。
林:我比较喜欢这三张写生作品,画面里流露出从容和自由,有种天然雕琢的感觉,仿佛使人置身于北方平常人家。错错落落的树,高高低低的农舍,隐逸在密林之中,偶尔有一个人、一只鹅顺蜿蜒小路走来。画家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的感受,表达出对北方田园的真切体悟。这段时间张民生在用笔上讲究的是用渴笔表现苍茫,和后阶段表现润泽有一定的差别,有极强的中国画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褚:近景石头画得非常好,大中小错落,很圆润,很多人画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符号化,画的大小一样,这样笔锋就没有变化,而张民生先生画的有转折、有用笔,虽然是一笔画出来的,但民生把石头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画出来了,这是很有难度的。范扬画石头的时候每一笔都不一样,他通过转折、侧锋和中锋来表现石头的圆润和向背。民生画的小石头非常好,很有趣儿,显得很拙很自然,和房子、山坡浑然一体,感觉非常好。这一点很难表现,很多人往往观察或感受不到,自然的石墙在修葺时是顺着石头的结构垒砌的,所以说自然就是合理的,把自然的景物和感觉画出来就非常美,再用中国画的规律去表现,画出阴阳虚实的对比,笔墨味就出来了,很美、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画的品,说的是一种味道,能让人跟着你的笔线往下走。结构和线条都画的不错,小石头的线条显得很丰富、有变化。这幅画有趣、精道。精道是用笔用线的讲究,趣味就来自他们彼此间的关系。
张:石头的错落里面体现着阴阳关系,单独的线条很难一下子表现出来,勾勒之后还要加皴擦点染。事实上这张画不需要太多精细的东西,石头处理得饱满,画面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就很精彩、很有趣。龙瑞老师评画的时候说:画要有趣味,要好玩,要有情趣,就是这个道理。
5. 《皖南宏村雨后》
张:这是和龙瑞、张桐瑀、胡应康三位老师一起,随中国国家画院文化之旅写生团一起到皖南宏村写生。用渴笔画法表现,渴笔很容易出现燥的感觉,但是我用反复积墨的方法,吸收龚贤的画法,渴而不燥,表现出一种苍润的感觉。用写的笔触来画云,云把山盖住,山峰上蒸腾的云层和山涧中漂浮的云雾,缭绕其中,表现朦胧之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林:这张画采用平远法和深远法两种构图形式,用渴笔表现出一种苍润。小小的篇幅表现很大的场面,近处的三两棵树、广袤的田野、池塘、时隐时现的民房和远山交相辉映,白云悠悠,流水潺潺,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文学性,这种文思境界是许多画家难以达到的,所以说民生的画有诗的意境,有很强的可读性。
6. 《新安江边》
张:从黄山下来,文化之旅团队租了一艘大船,在新安江上航行,沿途两岸风景如画,远山云雾缭绕,近处瀑布溪流时隐时现,民居不断呈现在眼前,感觉回归到大自然中,身心愉悦。 我们同行的人一起载歌载舞,心情非常激动!用速写方式的画法,随写生感悟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远处有一道霞光照射下来,远处山峰被染成了橘红色,感觉那一道霞光非常神秘,当时没有带这种颜色的颜料,这是用茶渍捻点上的,作为一种记录吧。
7. 《黄山写生》
张:这是在黄山写生,由排云亭遥望光明顶,与龙先生同画此景。我用的是速写方式来画光明顶。从黄山排云亭往东看就是光明顶,万千山峰像挂在那里一样,云雾缭绕,非常奇妙,难以用语言表达,我凭第一感觉抓住线条,扣住结构,再调整画面的虚实关系。
褚:黄山不好画,因为黄山太美了,黄山是秀美,尤其在有云雾的时候,给人感觉身处神仙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很难取舍,而很容易把它画成盆景,这样画就不是山水画了,而是像照片。历史上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画得最好,包括宏仁、石涛,但古代人画的大都是一些小画,线条比较细,基本上抓住了黄山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松树。现在人画呢,一方面表现黄山的云来雾去,另一方面表现峰顶的陡峭,就像挂在上面一样。作为北方画家画黄山,不光画出了云雾,最重要的是把黄山的“骨”画出来了,尤其是线条,黄山本身的线条无需取舍,不必过多加工,而你的取舍是用大线条,把“骨”和“魂”画出来了,她的血和肉是自然带出来的,而无需去一笔一笔的刻画。有了“骨”和“魂”,整个黄山的味道就出来了。
把斧劈皴和披麻皴结合运用。斧劈皴能产生力度,一般表现陡峭的悬崖,北方山水用得比较多,而用在黄山上,是因为它确实是给你这种感受,同时又有披麻皴的温润和舒情,表现出了上实下虚的感觉。这棵松树加得好,如果不加下面就太虚了,山就峭在上边来了。好似《阿凡达》电影里,西方人参看中国的古画,以为中国的山都悬在半空中,其实我们是为了处理和取舍,故意用云雾把它虚起来,而这个地方如果一律用虚的话,山就没根了,松树恰好把山托住。
树往右伸展,形成了君臣俯仰关系,君臣这样站,江山社稷就稳定了。左下的虚和上面的留白以及右下的虚使画面平衡。山上的松树无需一一刻画,这种大的感觉和山石的处理融为一体,很协调。中间的山用斧劈皴画,但不作过分刻画,而是留白,用淡墨轻轻一点,块面感就出来了,很容易抓人的视觉,看上去很强悍。很多人说黄山“秀”,不好画,但民生抓得恰恰不是他的“秀”,而是他的“骨”和“魂”。其实山水画最重要的是骨架支撑,所谓“骨法用笔”,虽然用的是斧劈皴,但民生把弯曲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糅合在一起,给人感觉很有节奏感和流动感,云山雾罩时,月移山影,山光云月共徘徊,山也在动,给人感觉山是活的。我尤其喜欢这个大线条,真过瘾!这种线条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的画中特别容易见到,像李可染的大线条,很有力度。有一次龙瑞老师讲课说:虽然披麻皴是主体,但偶尔用斧劈皴反倒能显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劲力度。现在用斧劈皴是学浙派、后浙派,浙派的骨气在,但到了后浙派就太峭了,峭了就容易薄,薄了就容易折。潘天寿极力推崇浙派,追求“强骨静气”,把斧劈皴用得非常好。现在新浙派画家,用文人画的画法画小山小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维护浙派的传统,他们画斧劈皴时画得很温柔,但走笔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斧劈皴的方法。画斧劈皴不可以用侧锋,而是用中锋和长披麻加在一起,把斧劈皴的力度很温和地表现出来了,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小心翼翼地用披麻皴的方法创作出一种新浙派语言,但光用斧劈皴就不好,显得人太刚太楞了。
张民生作为北方画家,用北方人的眼睛看秀美黄山的时候,他找到把传统语言和自己对黄山的感受融合一体的方法,完美的表达出黄山的“骨”和“魂”。
8. 《安徽泾县写生》
张:这是去安徽泾县写生时,画了一个小山村,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田园风光,有一种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表现一种恬静,适宜生活的状态,心情也比较舒畅、悠然。
林:民生的画很讲究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山大水,而是把田园诗化、时代象征意义融入画中。中国画有两大类,一种是中正,庙堂之气,另外一种就是南方的天真浪漫之气。我个人认为张民生追求的是后者,同时他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意境,也借鉴了西方元素:点、线、面,即坚持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同时又借鉴了西画的点线面、开合等技法的运用。他的画有种生机,不同于他人的面貌,形成了个人特质,画给人一种自然天真的感觉。张民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他把诗词、书法,很巧妙、很和谐地运用到画中,能够把诗书画意融为一体,有很好的内涵和修养。
褚:这幅画最精彩的是结构。首先,山有脉,呈大S型,这是一组阴阳关系,山右下角的田野是一组阴阳关系,左边留白和树也是一组阴阳关系,一环扣一环,最重要的是阴和阳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这组大的阴阳关系,是河流顺着画面往里伸,一直到山下而产生的。这里的关键是树,这组树太美了,树的走向是往左伸展,按照山的走势画的,与左边的空地和房子形成俯仰关系,大的阴阳关系就合在一起了。右下的田地处理用留白的方法,用淡墨晕染,而远处的的田地用淡墨轻轻一扫,“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中景的田地和近景的田地产生了对比变化,中间有房子隔着,形成大结构的阴阳太极关系。而树的走向和山势相得益彰,左右两大结构就完美地接合在了一起。假如树往左弯,就感觉不是一个结构了,画面就分开了。左下房子后边的小杂树、大的轮廓线及河道左边的路,处理得非常有意思,线条的弯曲转折,非常有趣味;又和右边的田地产生相互关系,互相映照,线条引导视线,往山里走,又顺着山的脉络往上走,平远转成了高远,往远处延伸。题款非常讲究,整个画面和山势是往左向走,右上角出现一个空挡,把题款放在这里,一下就把视觉往右拉,字写得非常活泼,与山石结构相映成趣,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活脱。上边留白多,田地和河道用淡赭处理,留白也多,但这样容易造成单一,而民生在大的关系中通过用树和题款使画面形成不等边三角关系,这样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大的结构很协调、很活泼。最难画的是树后点的房子,这些地方容易被忽略,但用线勾来处理,就显得丰富而有变化,非常精妙。
9. 《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写生的途中,车出了故障,停下有两个小时,当时就画了这张写生。路旁有很多树,透过树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两山之间有条小径,非常美,当时下着小雨,山中云雾缭绕,山树紧凑,云雾、梯田虚幻,构图比较怪,使画面很具空间感。
培:这张画是方构图,主体明确,对象组合的很好。近景几棵杂树的高低、积点、疏密、虚实关系以及穿插处理得非常好。最精道的是云,云的处理非常妙,竖的画面用横的线条破一下,节奏感就加强了。俯视看下去,云雾中的几个山头、小径,远景雾蒙蒙的感觉,与近景的杂树构成对比,使得画面协调并且富有变化。
10.《婺源写生》
张:婺源山清水秀,景色如画:小山村、树林、山峰、山峰上的小宝塔,都很有神。左边留出一块空白,显出山村的幽静,有种春天大地刚刚复苏的感觉,有种向上升腾的气象,画幅不大,但很饱满。
培:构图很好,几条曲线使整个画面动起来,动感很强。田地、几棵树、树后的河塘,布置安排巧妙,使构图活跃起来,上大下小、上方饱满下方空灵,与其他构图形式不同,很有新意,留白处理得很好,虚实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意思。婺源处处入画,皖南多奇景,画不在大小,在于精道。
11. 《婺源虹桥》
张:这是赴婺源虹桥写生。右下的小路,本是直路,但把它画成了曲线,有个转折关系,这样就与江形成了呼应关系。
培:这张画本来主体是虹桥,可是最终不把它作为主体,而是作为点衬,后面山峰很好,所以把它作为主体。河的斜线和横线把结构破掉,这是最精道的地方。右下的公路有个转折线,实际上这条公路是直的,但是为了画面需要,必须要用转折线,使画面丰富。写生时不能太机械,不能照本宣科,要拿来主义,根据画面的需要,做一些处理。
12.《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的一个小村庄李坑写生。画得不太经意,有些随心所欲,很轻松,不会让人感觉画得太累太辛苦。整个画面表现出了自然的苍茫,田野的宁静、山林的茂盛,体现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似避开城市的喧嚣,隐居山林,饱含追求惬意的田园生活的乐趣。
1. 《齐云山写生》
张:这是由龙瑞老师带领我们去皖南齐云山写生,画的是一个道观小景,用笔松动,比较尊重现实。前面是菜园,后边是寺院,山坡上是道观和一些小建筑。当时我们距离这处小景很近,我有意识地把菜园放在前面,将景深拉大、推远,使画面富有纵深感。
林:这幅画鲜活、生气盎然,写生作品虽不大,表现的物象也不多,但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很多北方人画画浑厚,气势大,但要看怎么表现。董其昌说过,平淡天真,笔墨清淡,淡而不薄,清而不俗。张民生作品的清淡很难得,值得让人去品味。人品有多高,画品就有多高,恰如其分。民生敦厚、宽容、淡定,他的画把这种散淡和从容表现出来了。在中国大文化的观照下,中国画讲究耐人寻味、余音绕梁,他的画可读、可品,可以走进去,像虎跑泉泡出的龙井,清新、淡雅、沁人心脾,是值得我们慢慢去品的。
2.《西递村远眺》
张:这张作品叫西递村远眺,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去往西递村途中走累了,大家找个树荫休息一下,我就靠在一棵树下画了这张画。前面有个小土丘,把这几个田地组合成太极的形状,回旋,向上升,再合成圆。左边是一条大路,我们从这个地方过来。我觉得这幅画中,松和紧的关系处理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前松中紧,后面又松,找到了一种节奏感。中间这个小山包不太高,葱葱郁郁,前面是沙滩,中间是水渠。远山用的是披麻皴,轻轻皴擦一下。当时为了调整画面的需要,在右上角的山峰处加了几笔浓墨,与左边的浓墨相呼应。
3.《黟县途中》
张:从黄山到黟县写生途中,天气阴沉沉的,眼看要下雨了,感觉景色不错,大家就都停下来,各自分散到田边路旁,匆匆忙忙画了几张,画了半个小时。画面凸显天气的变化,幽远、苍茫、阴郁,表现出宏大的阴雨气象景致,所谓“天光云雨共徘徊”。水塘、稻田的皴擦与云相呼应,构成虚实关系,左上角山头的勾线比较强硬,很结实,和云形成虚实关系,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远眺山村,实际上房子很多,且朝向不同,但不能画的太全面太具体,所以用概括性的笔触表现山村,隐藏在云气当中,时隐时现。土坡的线条和路形成之字形变化,富有纵深感,画家要有线条意识,路要画得结实、自然,中间加上了一笔小转折,这一点点的小转折就很有情趣,小变化往往让画面充满情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想得不太多,大都伴随着当时的感觉、对自然的意识感悟和激情,笔墨表现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写生回来后基本不作改动,偶尔加一些东西,使画面加更完整。真实的景物是很复杂的,万象变幻,不可能把这复杂景物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在画面上,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还需剪裁、提炼升华,做好构图的布置安排,有些景物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放在某个位置,所以我认为写生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是在写生中进行创作。
4. 《鹅庄山居三则》
张:这三张是一组,和中央美院陈平先生从皖南写生归来,我个人到山东鹅庄写生基地画的一组山居作品。这种构图形式有些像现在的照相技术,是局部性构图,画面四周压得很暗,而光聚焦在画面中心,景物围绕着中心布置,穿插、交错,中松外紧,在这种构图形式里藏着情趣。当时写了首小诗:吾行淄川里,得遇此山村,白云绕回路,飞鸟入幽林,野老谈诗趣,孩童唱声频,欲得归来路,身外唯浮云,以表现当时所感悟。
林:我比较喜欢这三张写生作品,画面里流露出从容和自由,有种天然雕琢的感觉,仿佛使人置身于北方平常人家。错错落落的树,高高低低的农舍,隐逸在密林之中,偶尔有一个人、一只鹅顺蜿蜒小路走来。画家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的感受,表达出对北方田园的真切体悟。这段时间张民生在用笔上讲究的是用渴笔表现苍茫,和后阶段表现润泽有一定的差别,有极强的中国画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褚:近景石头画得非常好,大中小错落,很圆润,很多人画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符号化,画的大小一样,这样笔锋就没有变化,而张民生先生画的有转折、有用笔,虽然是一笔画出来的,但民生把石头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画出来了,这是很有难度的。范扬画石头的时候每一笔都不一样,他通过转折、侧锋和中锋来表现石头的圆润和向背。民生画的小石头非常好,很有趣儿,显得很拙很自然,和房子、山坡浑然一体,感觉非常好。这一点很难表现,很多人往往观察或感受不到,自然的石墙在修葺时是顺着石头的结构垒砌的,所以说自然就是合理的,把自然的景物和感觉画出来就非常美,再用中国画的规律去表现,画出阴阳虚实的对比,笔墨味就出来了,很美、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画的品,说的是一种味道,能让人跟着你的笔线往下走。结构和线条都画的不错,小石头的线条显得很丰富、有变化。这幅画有趣、精道。精道是用笔用线的讲究,趣味就来自他们彼此间的关系。
张:石头的错落里面体现着阴阳关系,单独的线条很难一下子表现出来,勾勒之后还要加皴擦点染。事实上这张画不需要太多精细的东西,石头处理得饱满,画面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就很精彩、很有趣。龙瑞老师评画的时候说:画要有趣味,要好玩,要有情趣,就是这个道理。
5. 《皖南宏村雨后》
张:这是和龙瑞、张桐瑀、胡应康三位老师一起,随中国国家画院文化之旅写生团一起到皖南宏村写生。用渴笔画法表现,渴笔很容易出现燥的感觉,但是我用反复积墨的方法,吸收龚贤的画法,渴而不燥,表现出一种苍润的感觉。用写的笔触来画云,云把山盖住,山峰上蒸腾的云层和山涧中漂浮的云雾,缭绕其中,表现朦胧之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林:这张画采用平远法和深远法两种构图形式,用渴笔表现出一种苍润。小小的篇幅表现很大的场面,近处的三两棵树、广袤的田野、池塘、时隐时现的民房和远山交相辉映,白云悠悠,流水潺潺,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文学性,这种文思境界是许多画家难以达到的,所以说民生的画有诗的意境,有很强的可读性。
6. 《新安江边》
张:从黄山下来,文化之旅团队租了一艘大船,在新安江上航行,沿途两岸风景如画,远山云雾缭绕,近处瀑布溪流时隐时现,民居不断呈现在眼前,感觉回归到大自然中,身心愉悦。 我们同行的人一起载歌载舞,心情非常激动!用速写方式的画法,随写生感悟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远处有一道霞光照射下来,远处山峰被染成了橘红色,感觉那一道霞光非常神秘,当时没有带这种颜色的颜料,这是用茶渍捻点上的,作为一种记录吧。
7. 《黄山写生》
张:这是在黄山写生,由排云亭遥望光明顶,与龙先生同画此景。我用的是速写方式来画光明顶。从黄山排云亭往东看就是光明顶,万千山峰像挂在那里一样,云雾缭绕,非常奇妙,难以用语言表达,我凭第一感觉抓住线条,扣住结构,再调整画面的虚实关系。
褚:黄山不好画,因为黄山太美了,黄山是秀美,尤其在有云雾的时候,给人感觉身处神仙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很难取舍,而很容易把它画成盆景,这样画就不是山水画了,而是像照片。历史上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画得最好,包括宏仁、石涛,但古代人画的大都是一些小画,线条比较细,基本上抓住了黄山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松树。现在人画呢,一方面表现黄山的云来雾去,另一方面表现峰顶的陡峭,就像挂在上面一样。作为北方画家画黄山,不光画出了云雾,最重要的是把黄山的“骨”画出来了,尤其是线条,黄山本身的线条无需取舍,不必过多加工,而你的取舍是用大线条,把“骨”和“魂”画出来了,她的血和肉是自然带出来的,而无需去一笔一笔的刻画。有了“骨”和“魂”,整个黄山的味道就出来了。
把斧劈皴和披麻皴结合运用。斧劈皴能产生力度,一般表现陡峭的悬崖,北方山水用得比较多,而用在黄山上,是因为它确实是给你这种感受,同时又有披麻皴的温润和舒情,表现出了上实下虚的感觉。这棵松树加得好,如果不加下面就太虚了,山就峭在上边来了。好似《阿凡达》电影里,西方人参看中国的古画,以为中国的山都悬在半空中,其实我们是为了处理和取舍,故意用云雾把它虚起来,而这个地方如果一律用虚的话,山就没根了,松树恰好把山托住。
树往右伸展,形成了君臣俯仰关系,君臣这样站,江山社稷就稳定了。左下的虚和上面的留白以及右下的虚使画面平衡。山上的松树无需一一刻画,这种大的感觉和山石的处理融为一体,很协调。中间的山用斧劈皴画,但不作过分刻画,而是留白,用淡墨轻轻一点,块面感就出来了,很容易抓人的视觉,看上去很强悍。很多人说黄山“秀”,不好画,但民生抓得恰恰不是他的“秀”,而是他的“骨”和“魂”。其实山水画最重要的是骨架支撑,所谓“骨法用笔”,虽然用的是斧劈皴,但民生把弯曲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糅合在一起,给人感觉很有节奏感和流动感,云山雾罩时,月移山影,山光云月共徘徊,山也在动,给人感觉山是活的。我尤其喜欢这个大线条,真过瘾!这种线条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的画中特别容易见到,像李可染的大线条,很有力度。有一次龙瑞老师讲课说:虽然披麻皴是主体,但偶尔用斧劈皴反倒能显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劲力度。现在用斧劈皴是学浙派、后浙派,浙派的骨气在,但到了后浙派就太峭了,峭了就容易薄,薄了就容易折。潘天寿极力推崇浙派,追求“强骨静气”,把斧劈皴用得非常好。现在新浙派画家,用文人画的画法画小山小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维护浙派的传统,他们画斧劈皴时画得很温柔,但走笔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斧劈皴的方法。画斧劈皴不可以用侧锋,而是用中锋和长披麻加在一起,把斧劈皴的力度很温和地表现出来了,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小心翼翼地用披麻皴的方法创作出一种新浙派语言,但光用斧劈皴就不好,显得人太刚太楞了。
张民生作为北方画家,用北方人的眼睛看秀美黄山的时候,他找到把传统语言和自己对黄山的感受融合一体的方法,完美的表达出黄山的“骨”和“魂”。
8. 《安徽泾县写生》
张:这是去安徽泾县写生时,画了一个小山村,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田园风光,有一种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表现一种恬静,适宜生活的状态,心情也比较舒畅、悠然。
林:民生的画很讲究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山大水,而是把田园诗化、时代象征意义融入画中。中国画有两大类,一种是中正,庙堂之气,另外一种就是南方的天真浪漫之气。我个人认为张民生追求的是后者,同时他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意境,也借鉴了西方元素:点、线、面,即坚持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同时又借鉴了西画的点线面、开合等技法的运用。他的画有种生机,不同于他人的面貌,形成了个人特质,画给人一种自然天真的感觉。张民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他把诗词、书法,很巧妙、很和谐地运用到画中,能够把诗书画意融为一体,有很好的内涵和修养。
褚:这幅画最精彩的是结构。首先,山有脉,呈大S型,这是一组阴阳关系,山右下角的田野是一组阴阳关系,左边留白和树也是一组阴阳关系,一环扣一环,最重要的是阴和阳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这组大的阴阳关系,是河流顺着画面往里伸,一直到山下而产生的。这里的关键是树,这组树太美了,树的走向是往左伸展,按照山的走势画的,与左边的空地和房子形成俯仰关系,大的阴阳关系就合在一起了。右下的田地处理用留白的方法,用淡墨晕染,而远处的的田地用淡墨轻轻一扫,“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中景的田地和近景的田地产生了对比变化,中间有房子隔着,形成大结构的阴阳太极关系。而树的走向和山势相得益彰,左右两大结构就完美地接合在了一起。假如树往左弯,就感觉不是一个结构了,画面就分开了。左下房子后边的小杂树、大的轮廓线及河道左边的路,处理得非常有意思,线条的弯曲转折,非常有趣味;又和右边的田地产生相互关系,互相映照,线条引导视线,往山里走,又顺着山的脉络往上走,平远转成了高远,往远处延伸。题款非常讲究,整个画面和山势是往左向走,右上角出现一个空挡,把题款放在这里,一下就把视觉往右拉,字写得非常活泼,与山石结构相映成趣,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活脱。上边留白多,田地和河道用淡赭处理,留白也多,但这样容易造成单一,而民生在大的关系中通过用树和题款使画面形成不等边三角关系,这样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大的结构很协调、很活泼。最难画的是树后点的房子,这些地方容易被忽略,但用线勾来处理,就显得丰富而有变化,非常精妙。
9. 《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写生的途中,车出了故障,停下有两个小时,当时就画了这张写生。路旁有很多树,透过树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两山之间有条小径,非常美,当时下着小雨,山中云雾缭绕,山树紧凑,云雾、梯田虚幻,构图比较怪,使画面很具空间感。
培:这张画是方构图,主体明确,对象组合的很好。近景几棵杂树的高低、积点、疏密、虚实关系以及穿插处理得非常好。最精道的是云,云的处理非常妙,竖的画面用横的线条破一下,节奏感就加强了。俯视看下去,云雾中的几个山头、小径,远景雾蒙蒙的感觉,与近景的杂树构成对比,使得画面协调并且富有变化。
10.《婺源写生》
张:婺源山清水秀,景色如画:小山村、树林、山峰、山峰上的小宝塔,都很有神。左边留出一块空白,显出山村的幽静,有种春天大地刚刚复苏的感觉,有种向上升腾的气象,画幅不大,但很饱满。
培:构图很好,几条曲线使整个画面动起来,动感很强。田地、几棵树、树后的河塘,布置安排巧妙,使构图活跃起来,上大下小、上方饱满下方空灵,与其他构图形式不同,很有新意,留白处理得很好,虚实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意思。婺源处处入画,皖南多奇景,画不在大小,在于精道。
11. 《婺源虹桥》
张:这是赴婺源虹桥写生。右下的小路,本是直路,但把它画成了曲线,有个转折关系,这样就与江形成了呼应关系。
培:这张画本来主体是虹桥,可是最终不把它作为主体,而是作为点衬,后面山峰很好,所以把它作为主体。河的斜线和横线把结构破掉,这是最精道的地方。右下的公路有个转折线,实际上这条公路是直的,但是为了画面需要,必须要用转折线,使画面丰富。写生时不能太机械,不能照本宣科,要拿来主义,根据画面的需要,做一些处理。
12.《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的一个小村庄李坑写生。画得不太经意,有些随心所欲,很轻松,不会让人感觉画得太累太辛苦。整个画面表现出了自然的苍茫,田野的宁静、山林的茂盛,体现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似避开城市的喧嚣,隐居山林,饱含追求惬意的田园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