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生写生作品评析

来源 :中国凤凰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后为序,简称:张、林、褚、培)/文
  
  1. 《齐云山写生》
  张:这是由龙瑞老师带领我们去皖南齐云山写生,画的是一个道观小景,用笔松动,比较尊重现实。前面是菜园,后边是寺院,山坡上是道观和一些小建筑。当时我们距离这处小景很近,我有意识地把菜园放在前面,将景深拉大、推远,使画面富有纵深感。
  林:这幅画鲜活、生气盎然,写生作品虽不大,表现的物象也不多,但却营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很多北方人画画浑厚,气势大,但要看怎么表现。董其昌说过,平淡天真,笔墨清淡,淡而不薄,清而不俗。张民生作品的清淡很难得,值得让人去品味。人品有多高,画品就有多高,恰如其分。民生敦厚、宽容、淡定,他的画把这种散淡和从容表现出来了。在中国大文化的观照下,中国画讲究耐人寻味、余音绕梁,他的画可读、可品,可以走进去,像虎跑泉泡出的龙井,清新、淡雅、沁人心脾,是值得我们慢慢去品的。
  
  2.《西递村远眺》
  张:这张作品叫西递村远眺,这一带地势比较平缓。去往西递村途中走累了,大家找个树荫休息一下,我就靠在一棵树下画了这张画。前面有个小土丘,把这几个田地组合成太极的形状,回旋,向上升,再合成圆。左边是一条大路,我们从这个地方过来。我觉得这幅画中,松和紧的关系处理得很有意思,很舒服,前松中紧,后面又松,找到了一种节奏感。中间这个小山包不太高,葱葱郁郁,前面是沙滩,中间是水渠。远山用的是披麻皴,轻轻皴擦一下。当时为了调整画面的需要,在右上角的山峰处加了几笔浓墨,与左边的浓墨相呼应。
  
  3.《黟县途中》
  张:从黄山到黟县写生途中,天气阴沉沉的,眼看要下雨了,感觉景色不错,大家就都停下来,各自分散到田边路旁,匆匆忙忙画了几张,画了半个小时。画面凸显天气的变化,幽远、苍茫、阴郁,表现出宏大的阴雨气象景致,所谓“天光云雨共徘徊”。水塘、稻田的皴擦与云相呼应,构成虚实关系,左上角山头的勾线比较强硬,很结实,和云形成虚实关系,虚的更虚,实的更实。远眺山村,实际上房子很多,且朝向不同,但不能画的太全面太具体,所以用概括性的笔触表现山村,隐藏在云气当中,时隐时现。土坡的线条和路形成之字形变化,富有纵深感,画家要有线条意识,路要画得结实、自然,中间加上了一笔小转折,这一点点的小转折就很有情趣,小变化往往让画面充满情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想得不太多,大都伴随着当时的感觉、对自然的意识感悟和激情,笔墨表现得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写生回来后基本不作改动,偶尔加一些东西,使画面加更完整。真实的景物是很复杂的,万象变幻,不可能把这复杂景物的各个方面都表现在画面上,所以在写生过程中,还需剪裁、提炼升华,做好构图的布置安排,有些景物可以根据画面需要放在某个位置,所以我认为写生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是在写生中进行创作。
  
  4. 《鹅庄山居三则》
  张:这三张是一组,和中央美院陈平先生从皖南写生归来,我个人到山东鹅庄写生基地画的一组山居作品。这种构图形式有些像现在的照相技术,是局部性构图,画面四周压得很暗,而光聚焦在画面中心,景物围绕着中心布置,穿插、交错,中松外紧,在这种构图形式里藏着情趣。当时写了首小诗:吾行淄川里,得遇此山村,白云绕回路,飞鸟入幽林,野老谈诗趣,孩童唱声频,欲得归来路,身外唯浮云,以表现当时所感悟。
  林:我比较喜欢这三张写生作品,画面里流露出从容和自由,有种天然雕琢的感觉,仿佛使人置身于北方平常人家。错错落落的树,高高低低的农舍,隐逸在密林之中,偶尔有一个人、一只鹅顺蜿蜒小路走来。画家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的感受,表达出对北方田园的真切体悟。这段时间张民生在用笔上讲究的是用渴笔表现苍茫,和后阶段表现润泽有一定的差别,有极强的中国画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褚:近景石头画得非常好,大中小错落,很圆润,很多人画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它符号化,画的大小一样,这样笔锋就没有变化,而张民生先生画的有转折、有用笔,虽然是一笔画出来的,但民生把石头的圆润感和立体感画出来了,这是很有难度的。范扬画石头的时候每一笔都不一样,他通过转折、侧锋和中锋来表现石头的圆润和向背。民生画的小石头非常好,很有趣儿,显得很拙很自然,和房子、山坡浑然一体,感觉非常好。这一点很难表现,很多人往往观察或感受不到,自然的石墙在修葺时是顺着石头的结构垒砌的,所以说自然就是合理的,把自然的景物和感觉画出来就非常美,再用中国画的规律去表现,画出阴阳虚实的对比,笔墨味就出来了,很美、很有趣。这就是中国画的品,说的是一种味道,能让人跟着你的笔线往下走。结构和线条都画的不错,小石头的线条显得很丰富、有变化。这幅画有趣、精道。精道是用笔用线的讲究,趣味就来自他们彼此间的关系。
  张:石头的错落里面体现着阴阳关系,单独的线条很难一下子表现出来,勾勒之后还要加皴擦点染。事实上这张画不需要太多精细的东西,石头处理得饱满,画面内容就变得丰富起来,就很精彩、很有趣。龙瑞老师评画的时候说:画要有趣味,要好玩,要有情趣,就是这个道理。
  
  5. 《皖南宏村雨后》
  张:这是和龙瑞、张桐瑀、胡应康三位老师一起,随中国国家画院文化之旅写生团一起到皖南宏村写生。用渴笔画法表现,渴笔很容易出现燥的感觉,但是我用反复积墨的方法,吸收龚贤的画法,渴而不燥,表现出一种苍润的感觉。用写的笔触来画云,云把山盖住,山峰上蒸腾的云层和山涧中漂浮的云雾,缭绕其中,表现朦胧之感,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林:这张画采用平远法和深远法两种构图形式,用渴笔表现出一种苍润。小小的篇幅表现很大的场面,近处的三两棵树、广袤的田野、池塘、时隐时现的民房和远山交相辉映,白云悠悠,流水潺潺,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文学性,这种文思境界是许多画家难以达到的,所以说民生的画有诗的意境,有很强的可读性。
  
  6. 《新安江边》
  张:从黄山下来,文化之旅团队租了一艘大船,在新安江上航行,沿途两岸风景如画,远山云雾缭绕,近处瀑布溪流时隐时现,民居不断呈现在眼前,感觉回归到大自然中,身心愉悦。 我们同行的人一起载歌载舞,心情非常激动!用速写方式的画法,随写生感悟记录了当时的感受。远处有一道霞光照射下来,远处山峰被染成了橘红色,感觉那一道霞光非常神秘,当时没有带这种颜色的颜料,这是用茶渍捻点上的,作为一种记录吧。
  
  7. 《黄山写生》
  张:这是在黄山写生,由排云亭遥望光明顶,与龙先生同画此景。我用的是速写方式来画光明顶。从黄山排云亭往东看就是光明顶,万千山峰像挂在那里一样,云雾缭绕,非常奇妙,难以用语言表达,我凭第一感觉抓住线条,扣住结构,再调整画面的虚实关系。
  褚:黄山不好画,因为黄山太美了,黄山是秀美,尤其在有云雾的时候,给人感觉身处神仙的世界,正因如此,我们很难取舍,而很容易把它画成盆景,这样画就不是山水画了,而是像照片。历史上的新安画派、黄山画派画得最好,包括宏仁、石涛,但古代人画的大都是一些小画,线条比较细,基本上抓住了黄山的总体特征,尤其是松树。现在人画呢,一方面表现黄山的云来雾去,另一方面表现峰顶的陡峭,就像挂在上面一样。作为北方画家画黄山,不光画出了云雾,最重要的是把黄山的“骨”画出来了,尤其是线条,黄山本身的线条无需取舍,不必过多加工,而你的取舍是用大线条,把“骨”和“魂”画出来了,她的血和肉是自然带出来的,而无需去一笔一笔的刻画。有了“骨”和“魂”,整个黄山的味道就出来了。
  把斧劈皴和披麻皴结合运用。斧劈皴能产生力度,一般表现陡峭的悬崖,北方山水用得比较多,而用在黄山上,是因为它确实是给你这种感受,同时又有披麻皴的温润和舒情,表现出了上实下虚的感觉。这棵松树加得好,如果不加下面就太虚了,山就峭在上边来了。好似《阿凡达》电影里,西方人参看中国的古画,以为中国的山都悬在半空中,其实我们是为了处理和取舍,故意用云雾把它虚起来,而这个地方如果一律用虚的话,山就没根了,松树恰好把山托住。
  树往右伸展,形成了君臣俯仰关系,君臣这样站,江山社稷就稳定了。左下的虚和上面的留白以及右下的虚使画面平衡。山上的松树无需一一刻画,这种大的感觉和山石的处理融为一体,很协调。中间的山用斧劈皴画,但不作过分刻画,而是留白,用淡墨轻轻一点,块面感就出来了,很容易抓人的视觉,看上去很强悍。很多人说黄山“秀”,不好画,但民生抓得恰恰不是他的“秀”,而是他的“骨”和“魂”。其实山水画最重要的是骨架支撑,所谓“骨法用笔”,虽然用的是斧劈皴,但民生把弯曲的披麻皴和斧劈皴糅合在一起,给人感觉很有节奏感和流动感,云山雾罩时,月移山影,山光云月共徘徊,山也在动,给人感觉山是活的。我尤其喜欢这个大线条,真过瘾!这种线条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的画中特别容易见到,像李可染的大线条,很有力度。有一次龙瑞老师讲课说:虽然披麻皴是主体,但偶尔用斧劈皴反倒能显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劲力度。现在用斧劈皴是学浙派、后浙派,浙派的骨气在,但到了后浙派就太峭了,峭了就容易薄,薄了就容易折。潘天寿极力推崇浙派,追求“强骨静气”,把斧劈皴用得非常好。现在新浙派画家,用文人画的画法画小山小景,小心翼翼地继续维护浙派的传统,他们画斧劈皴时画得很温柔,但走笔的方式和方法仍然是斧劈皴的方法。画斧劈皴不可以用侧锋,而是用中锋和长披麻加在一起,把斧劈皴的力度很温和地表现出来了,于是,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小心翼翼地用披麻皴的方法创作出一种新浙派语言,但光用斧劈皴就不好,显得人太刚太楞了。
  张民生作为北方画家,用北方人的眼睛看秀美黄山的时候,他找到把传统语言和自己对黄山的感受融合一体的方法,完美的表达出黄山的“骨”和“魂”。
  
  8. 《安徽泾县写生》
  张:这是去安徽泾县写生时,画了一个小山村,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田园风光,有一种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表现一种恬静,适宜生活的状态,心情也比较舒畅、悠然。
  林:民生的画很讲究意境,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山大水,而是把田园诗化、时代象征意义融入画中。中国画有两大类,一种是中正,庙堂之气,另外一种就是南方的天真浪漫之气。我个人认为张民生追求的是后者,同时他坚持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意境,也借鉴了西方元素:点、线、面,即坚持了中国画的浓淡干湿,同时又借鉴了西画的点线面、开合等技法的运用。他的画有种生机,不同于他人的面貌,形成了个人特质,画给人一种自然天真的感觉。张民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他把诗词、书法,很巧妙、很和谐地运用到画中,能够把诗书画意融为一体,有很好的内涵和修养。
  褚:这幅画最精彩的是结构。首先,山有脉,呈大S型,这是一组阴阳关系,山右下角的田野是一组阴阳关系,左边留白和树也是一组阴阳关系,一环扣一环,最重要的是阴和阳的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这组大的阴阳关系,是河流顺着画面往里伸,一直到山下而产生的。这里的关键是树,这组树太美了,树的走向是往左伸展,按照山的走势画的,与左边的空地和房子形成俯仰关系,大的阴阳关系就合在一起了。右下的田地处理用留白的方法,用淡墨晕染,而远处的的田地用淡墨轻轻一扫,“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中景的田地和近景的田地产生了对比变化,中间有房子隔着,形成大结构的阴阳太极关系。而树的走向和山势相得益彰,左右两大结构就完美地接合在了一起。假如树往左弯,就感觉不是一个结构了,画面就分开了。左下房子后边的小杂树、大的轮廓线及河道左边的路,处理得非常有意思,线条的弯曲转折,非常有趣味;又和右边的田地产生相互关系,互相映照,线条引导视线,往山里走,又顺着山的脉络往上走,平远转成了高远,往远处延伸。题款非常讲究,整个画面和山势是往左向走,右上角出现一个空挡,把题款放在这里,一下就把视觉往右拉,字写得非常活泼,与山石结构相映成趣,整个画面显得非常活脱。上边留白多,田地和河道用淡赭处理,留白也多,但这样容易造成单一,而民生在大的关系中通过用树和题款使画面形成不等边三角关系,这样整个画面就活起来了,大的结构很协调、很活泼。最难画的是树后点的房子,这些地方容易被忽略,但用线勾来处理,就显得丰富而有变化,非常精妙。
  
  9. 《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写生的途中,车出了故障,停下有两个小时,当时就画了这张写生。路旁有很多树,透过树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峰,两山之间有条小径,非常美,当时下着小雨,山中云雾缭绕,山树紧凑,云雾、梯田虚幻,构图比较怪,使画面很具空间感。
  培:这张画是方构图,主体明确,对象组合的很好。近景几棵杂树的高低、积点、疏密、虚实关系以及穿插处理得非常好。最精道的是云,云的处理非常妙,竖的画面用横的线条破一下,节奏感就加强了。俯视看下去,云雾中的几个山头、小径,远景雾蒙蒙的感觉,与近景的杂树构成对比,使得画面协调并且富有变化。
  
  10.《婺源写生》
  张:婺源山清水秀,景色如画:小山村、树林、山峰、山峰上的小宝塔,都很有神。左边留出一块空白,显出山村的幽静,有种春天大地刚刚复苏的感觉,有种向上升腾的气象,画幅不大,但很饱满。
  培:构图很好,几条曲线使整个画面动起来,动感很强。田地、几棵树、树后的河塘,布置安排巧妙,使构图活跃起来,上大下小、上方饱满下方空灵,与其他构图形式不同,很有新意,留白处理得很好,虚实关系的处理也非常有意思。婺源处处入画,皖南多奇景,画不在大小,在于精道。
  
  11. 《婺源虹桥》
  张:这是赴婺源虹桥写生。右下的小路,本是直路,但把它画成了曲线,有个转折关系,这样就与江形成了呼应关系。
  培:这张画本来主体是虹桥,可是最终不把它作为主体,而是作为点衬,后面山峰很好,所以把它作为主体。河的斜线和横线把结构破掉,这是最精道的地方。右下的公路有个转折线,实际上这条公路是直的,但是为了画面需要,必须要用转折线,使画面丰富。写生时不能太机械,不能照本宣科,要拿来主义,根据画面的需要,做一些处理。
  
  12.《婺源写生》
  张:这是去婺源的一个小村庄李坑写生。画得不太经意,有些随心所欲,很轻松,不会让人感觉画得太累太辛苦。整个画面表现出了自然的苍茫,田野的宁静、山林的茂盛,体现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似避开城市的喧嚣,隐居山林,饱含追求惬意的田园生活的乐趣。
其他文献
举世瞩目的京沪铁路是中国铁路史无前例的浩大工程,历经四年多时间,总投资2200多亿元,全长1318公里,其中桥梁1060公里,是迄今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沿线途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是中国快速客运网的主要干线。它展示了中国铁路先进成熟的现代化科技水平,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性发展发挥至关重要作用。中央领导曾多次表示要全面反映中国高
期刊
你诞生于红烂漫的万木霜天,  从半部电台开始,红军有了自己的无线电学校。  中央苏区小布祠堂,总政委毛泽东上了第一堂政治课。  万水千山的长征路,巍巍的延安宝塔山,  你紧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步伐,  毛主席说你是千里眼、顺风耳。  太行山下,西柏坡前,  永不消逝的电波连接着全国各大战场,  把胜利的消息传送到全世界。  从战争的硝烟烽火中走来,  你跨过长城,在塞上重镇张家口,  铸就了中国
期刊
五.中正敦厚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1),全而不偏,充实为美(2),是中国画艺术和审美的重要范畴。在中国画创作中,笔墨要趋向充实。如何充实?有内涵即充实。黄宾虹为何讲“一波三折”、“太极笔法”?因为笔墨是文化载体,而“太极”是中国哲学文化的核心范畴,“一波三折”是太极笔法的形式形态。因此,追求“太极笔法”、“一波三折”的笔线,就是赋予笔墨以充实的内涵。单纯看用笔,无非是笔留下的痕迹,但文化不同笔迹
期刊
张立奎  山东临沂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研究生班。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国防大学政治部专业美术创作员,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奖、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金奖、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际艺术大展优秀奖(最高奖)、炎帝杯国际艺术大展金奖。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大量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及美术机构收藏,其中作品《英雄》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期刊
北京凤凰岭书院-刘大为工作室    孙培增   号抱璞,1963年生于山东诸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央民族画院画家,北京凤凰岭书院刘大为精英工作室画家。  李庆富   河北邢台南和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山西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中国画人物画会秘书长,山西省工笔画画会副主席。
期刊
法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德里达是一个后现代的风云人物。他的解构思想非常复杂,这里只能谈谈与书法相关的文字学问题。在《文字语言学》(1967)一书中,德里达对张扬言说,他对贬抑文字书写深为不满,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同样的秩序控制着文字观,而形成“语言中心主义”。在索绪尔的“语言中心论”看来,语言的本质在语音(说话)和书写这一对立面上,说话是语言的本质,书写是衍生物。说话时,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在场,因而
期刊
当一位中国画家面对欧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流光溢彩的现代都市景观以及欧洲人的心态、情感、观念时,如何用中国的水墨画来表现呢?中西方在艺术观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水墨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通过内容的变化使其向现代转型有多大的可能?卢禹舜在域外写生时发出了这样疑问。  宏观取大道,微观探精神。我们知道,卢禹舜的《静观八荒》、《坐观八荒》、《澄怀观道》、《八荒通神》、《观云思古今》、《云水观道》等系列作品,通
期刊
北京凤凰岭书院-龙瑞工作室  时振华  1958年10月生于山东潍坊,中国美协会员、山东省美协主席团成员、山东画院院聘画师,潍坊艺术馆研究馆员、潍坊画院专职画师。1991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2005年就读于中国画研究院龙瑞工作室。2007年为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山水课题班成员。2009年执教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造型艺术高研班。现为北京凤凰岭书院山水精英班成员。  程鸿  号大弘。毕业于太原理
期刊
北京凤凰岭美术馆的成功崛起与发展,引起了全国美术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自开办凤凰岭书院以来,更为学界所称道。在积累书院丰富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北京凤凰岭美术馆面向全国招生,已成功创办了首届中国画创作学习班。并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一流的师资力量,新颖的办学方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的课程设置,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得到了首届中国画创作学习班全体学员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导师授课立足高端,从中国画
期刊
书画同源,异体同宗。历史上每一次对书画同源问题的追问,都伴随着对传统的溯源,对画史的梳理,和对传统与创新的论争,激荡起一场场思想的波澜。中国画在一次次的激荡中回归传统,汲古出新,创造出一个个高峰——赵孟頫、董其昌、石涛、八大、黄宾虹……  如果我们抛开考证的方法作一个“思想考古”,回到远古先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场景作一次思想实验,那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推测:书、画有着共同的逻辑起点——点、线。当古人看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