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kl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样才能抓住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搞好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推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贴近;现实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4-0092-01
  
  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历史教学的经验,笔者认为初中历
  史教学应该是关注社会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这样才能抓住历史教学的切入点,搞好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做到推行素质教育。如何推行这种教学模式,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和总结,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历史教学应满足重视服务现实需求这一重要目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
  中共十六大向全党、全国、全民发出的新的进军号角。为了实现小康社会更高目标,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
  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
  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
  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存续人类文化、涵养人类自身。中学历史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基础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到古今融会贯通,中外比较。中学历史教学更应注意开放性、实践性、现实性。重视历史教学的服务现实,让历史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教学实践的宗旨。
  二、将历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内容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缘由的探究性学习兴趣
  当教师讲到,清末民初服饰的变化,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教师联系今年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问:在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上,我们的胡锦涛主席穿的什么服装?同学们表现出兴奋积极态度说:中山装。然后再看几个画面: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国庆35周年、50周年庆典等,让学生观察思考:新中国的几代领导人穿的是什么服装?说说中山装的样式特点?为什么我国领导人在国庆庆典活动上要穿中山装?说说你对中山装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社会问题的历史缘由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
  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
  三、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媒介进行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这是当今社会赋予历史教育的职责之一。现实问题莫过于就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社会新闻以及大家极为关注的热点、焦点。作为社会成员一部分的初中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理所当然地希望了解这些,而且渴望倾吐和交流。但是,他们的功课压力比较大,业余时间比较少,接触面比较小,能够了解的东西也就不会太多,这一点,正好为我们历史教学与现实的结合提供了发挥用武之地的空间,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现实问题与历史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巧妙的
  教学设计将它们引进课堂。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把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精神生活积极、充实,甚至非常热烈,又可以以现实问题为媒介,引起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问题的关注与探索。例如,讲到两次世界大战时,可以及时地与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巴尔干局势相结合;在讲到台湾的有关内容
  时,又及时地指导学生与中美关系、台独问题相结合;同时,我也注重及时地指导学生与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不懈的努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
  四、利用历史影视剧细节贴近学生生活教学
  战争是初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关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的史实,有很多相关的影视剧,基于此,针对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这一重点内容,笔者在简要交代解放战争由1946年开始的战略防御到1947年夏的战略反攻再到1948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这一大线索之后,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抽象的三大战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相继播放了电影《大决战》中的相关片段。对于平津战役,我还引导学生回忆最近刚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北平战与和》中的场景。经过观看三大战役相关视频和回忆《北平战与和》中的场景,学生们不仅对三大战役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增强了对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决战的历史理解
  能力,而且还对教材隐性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教材中指出: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
  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找出了平津战役的三个指挥者分别是东北解放军的林彪和罗荣桓以及华北解放军的聂荣臻。教材交代了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的指挥者,但没有直接交代平津战役的指挥者,理解了北平和平解放的复杂性及其重大历
  史意义。
  五、在教学中抓住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解释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学习教材、理解教材。如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导入框”,根据“导入框”内容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平日听到或看到的,或教师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相关的故事、图片、影视片、书籍进行展播,同时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的兴趣。
  除了课堂教学是使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有效途径以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的重要渠道。如开展寻找历史遗迹、请老红军讲革命、听老八路讲抗战等。再如平日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每天的日历,想一想今天是什么日子?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特别是引导学生注意一些纪念日、节庆日一些特殊的日子等。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阅等方式了解这些日子的历史事件背景、过程和意义,将得到的资料写成短文日记。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思考历史、学习历史的习惯。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解历史的能力和兴趣,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愈发认识到幼教的重要性.但在急功近利心态的趋势下,也普遍造成了一个现象性的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尽管这种发展倾向会提高幼儿的知识储备,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将自身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避免在利用传统的单一、局限的这种教学模式来进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与新课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的获取,同时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身的天性,他们不仅具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工作开展时,为有效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育改革目标,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教育渗透,调动学生的主观认知,促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
1.激励的基本原理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美国企业巨子艾柯卡有言:企业管理无非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调动员工积极性正是员工激励的主要职能。激励,是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勉励人向期望的方向努力。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一般来说,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说,是动机导致了行为。因此,我们要调动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人的动机。人是自主的个体,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很大的自由性,我们无法控制人的动机
目前,小学教育是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基础,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直接关系到未来成长成才,直接指向未来的公共英语发展.由此可见,小学教学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