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我校2003年以来信息技术会考的结果,对考试的命题情况、考试方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对信息技术的观念取向、教学现状、方法的探索与实践等相关环节作了阐述,力图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会考;信息技术;观念;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教育部将其列入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纵观近几年的会考方式,采用笔试为主,将逐步向机试过渡,具备机试条件的学校将以机试为主。几年来的笔试试卷结构基本一致,满分仍为100分。
将每年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市级重点学校的合格率基本上都能达到100%,A等率也能达标;而县级学校的合格率基本上都能达标,但高分不多、高分不高、整体A等率偏低这一情况。透过每次会考的考试结果和平时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更新观念、加强加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改实践是意义深远的一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表现之一是没有定性要求,开不开课、在哪个年级开课、每周上多少节课,有较大的随意性,各省市的教材也不统一;表现之二是没有进入高考范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但层次不齐,对于滞后的内容不感兴趣,追求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则受到学生的关注。
从课程的发展角度看,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它不仅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
二、树立信息概念和实践操作意识
在会考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两大问题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这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引导和准确把握。
会考的内容好多是基础知识,而学生最不愿识记基础知识,并认为计算机是一门操作课,对于识记有认识上的误区,从每届考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不少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彻底理解,比如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功能、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等。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丰繁复杂而且抽象,因此有必要树立较强的概念意识。
从学生的笔试答卷情况分析,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平时训练内容基本一致,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总结,同样在考试时不知所措。因此必须加强上机操作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1.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2.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3.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只是“即学即用”的职业式教育。
三、加快步伐 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1.适当突破 教学内容紧扣大纲
大纲是在课本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会考命题的依据。只有密切结合课本,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含义。鉴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应勇于把一些最新的IT业界动态及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教会学生怎样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2.分层教学 创设有利于个别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得到加强,教育效果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设计不同类型的软件,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1)预习辅导型。能及时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个别化学习,而且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2)课堂教学辅助型。Powerpoint是一种文稿制作软件(也叫电子文稿)。这种演示文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而且图文并茂的视觉形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把文稿存储在网络里,便于学生能在课后复习上过的知识。
(3)练习辅导型。能使学生在电脑里完成练习题后,自动告知得分以及正确答案,并对正确率高的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对错误较多的题目及时地分析讲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
(4)测验型。把考试内容编成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中进行考试。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迅速、及时的反馈。学生在评价中,在反复练习中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教学反馈评价科学化、数字化、无纸化。尽管前期设计工作很繁琐,但学生考完后,老师能迅速地从电脑中得到考试的评价分析统计表,以利于改进以后的教学。
3.以人为本 构建双向互动的师生交流模式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互动的。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动手操作、培养能力为目标。上机过程,一人一机,独立操作,双向互动,即利用教学软件实现人机交流,或采用学生和教师相互提问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4.倡导主动学习 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学生要善于从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通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会考只是一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势,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只有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用现代化的观念去学习、工作,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前景.中国教育报.王向东
[2]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黄纬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关键词】会考;信息技术;观念;教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教育部将其列入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纵观近几年的会考方式,采用笔试为主,将逐步向机试过渡,具备机试条件的学校将以机试为主。几年来的笔试试卷结构基本一致,满分仍为100分。
将每年的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市级重点学校的合格率基本上都能达到100%,A等率也能达标;而县级学校的合格率基本上都能达标,但高分不多、高分不高、整体A等率偏低这一情况。透过每次会考的考试结果和平时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更新观念、加强加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改实践是意义深远的一个问题。
一、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信息技术课程受到忽略的情况并不鲜见。表现之一是没有定性要求,开不开课、在哪个年级开课、每周上多少节课,有较大的随意性,各省市的教材也不统一;表现之二是没有进入高考范围。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具有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愿望但层次不齐,对于滞后的内容不感兴趣,追求新奇和富有挑战性的新信息。大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INTERNET知识等包含创造性与新奇性的信息则受到学生的关注。
从课程的发展角度看,与其它学科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它不仅是中学的一门课程,还应该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工具。作为学校更应看清形势,超前思维,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加大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和运用的力度。
二、树立信息概念和实践操作意识
在会考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两大问题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这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正确引导和准确把握。
会考的内容好多是基础知识,而学生最不愿识记基础知识,并认为计算机是一门操作课,对于识记有认识上的误区,从每届考生的答题情况来分析,不少考生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没有彻底理解,比如一台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功能、计算机的主要特点等。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丰繁复杂而且抽象,因此有必要树立较强的概念意识。
从学生的笔试答卷情况分析,试题中涉及的知识点与平时训练内容基本一致,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注意总结,同样在考试时不知所措。因此必须加强上机操作实践活动。并注意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实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通过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1.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2.评价、判断、组织信息的能力;3.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只是“即学即用”的职业式教育。
三、加快步伐 全面开展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1.适当突破 教学内容紧扣大纲
大纲是在课本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会考命题的依据。只有密切结合课本,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含义。鉴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应勇于把一些最新的IT业界动态及知识引入到课堂中。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教会学生怎样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2.分层教学 创设有利于个别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引导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能力得到加强,教育效果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材设计不同类型的软件,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个别化教学。
(1)预习辅导型。能及时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效果,培养学生独立预习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个别化学习,而且提高了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
(2)课堂教学辅助型。Powerpoint是一种文稿制作软件(也叫电子文稿)。这种演示文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而且图文并茂的视觉形象增强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把文稿存储在网络里,便于学生能在课后复习上过的知识。
(3)练习辅导型。能使学生在电脑里完成练习题后,自动告知得分以及正确答案,并对正确率高的学生实施鼓励性评价。教师根据反馈的情况,对错误较多的题目及时地分析讲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
(4)测验型。把考试内容编成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中进行考试。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得到迅速、及时的反馈。学生在评价中,在反复练习中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教学反馈评价科学化、数字化、无纸化。尽管前期设计工作很繁琐,但学生考完后,老师能迅速地从电脑中得到考试的评价分析统计表,以利于改进以后的教学。
3.以人为本 构建双向互动的师生交流模式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互动的。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动手操作、培养能力为目标。上机过程,一人一机,独立操作,双向互动,即利用教学软件实现人机交流,或采用学生和教师相互提问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实现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4.倡导主动学习 营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环境
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学生要善于从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只有通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会考只是一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势,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只有在教改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用现代化的观念去学习、工作,迎接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前景.中国教育报.王向东
[2]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黄纬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