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而化归思想是一切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教材之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化归因素,展现思维历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意识,特别是化归思想意识.
【关键词】化归思想;问题意识;思维历程
2008~2010年江苏省考试说明都一再强调“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教育.化归思想是一切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化归”,就是转化和归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常常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就是化归方法的基本思想.具体地说,即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
下面,我通过一个例题的解决过程来谈谈化归思想的培养.
例 (2009年盐城市第二次高三质量调研数学试卷第20题)在正项数列{an}中,令Sn=∑ni=11ai+ai+1.
(1)若{an}是首项为25,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S100.
(2)若Sn=npa1+an+1(p为正常数)对正整数n恒成立,求证:{an}为等差数列.
(3)给定正整数k,正实数M,对于满足a21+a2k+1≤M的所有等差数列{an},求T=ak+1+ak+2+…+a2k+1的最大值.
此题主要结合等差数列、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处理求函数最值的问题.其中第(3)小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来解决.下面是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
记t=ak+1,公差为d,则T=ak+1+ak+2+…+a2k+1=(k+1)t+k(k+1)2d,则Tk+1=t+kd2,M≥a21+a2k+1=t2+(t-kd)2=410t+kd22+110(4t-3kd)2≥410t+kd22=25Tk+12,则T≤(k+1)10M2,当且仅当4t=3kd,M=25t+kd22,即ak+1=t=3M10,d=4kM10时等号成立.
说明:由答案可以求出a1=-M10,这与数列{an}为正项数列相矛盾.故第三小问中应加上条件“在等差数列{an}中”.此解答运用了放缩的思想方法,技巧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与掌握.在试卷讲评时,我思索良久,此解答中把ak+1,d看作变量,能否把a1,ak+1看作变量呢?想到了化归思想.于是,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得到了下面的解法.
师: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用到化归思想.化归的原则是什么呢?
生: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直观化原则.
师:由此题中的条件a21+a2k+1≤M能联想到什么?
生:(思考良久,欲言又止.)
师:若将a1=x,ak+1=y条件变为x2+y2≤M(M>0),此时有什么想法?
生:(兴奋异常)圆的方程!不,圆的内部!
师:能不能更准确呢?
生:以原点为圆心,M为半径的圆周以及内部.
师:以前我们遇到这样的条件,通常选用什么方法处理呢?
生:(思考后,众说纷纭)三角换元!线性规划……
师:要求的结论又变成了什么呢?注意用x,y来表达.
生:因为{an}为等差数列,则结论变为求T=(k+1)(ak+1+a2k+1)2=(k+1)(3ak+1-a1)2=(k+1)(3y-x)2的最大值.
师:下面大家分别用线性规划的知识与三角函数知识来解此题.
(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线性规划的知识,另一组用三角函数知识.让每组的学生综合整理后,得到了如下的解法一、解法二.)
解法一 (用线性规划的知识解决)问题变为已知x2+y2≤M(M>0),y=x3+2T3(k+1),求T的最大值.作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则求T的最大值就转化为求直线y=x3+z纵截距的最大值.
由图可知,当直线y=x3+z与圆x2+y2=M相切时,纵截距分别取得最大、最小值.可以求出zmax=10M3,所以Tmax=(k+1)10M2,此时x=-M10,y=3M10.
解法二 (用三角换元法解决)因为x2+y2≤M(M>0),可以设x=Mcosθ,y=Msinθ,此时T=(k+1)(3y-x)2=(k+1)M(3sinθ-cosθ)2=10M(k+1)sin(θ-φ)2(其中tanφ=13),所以当sin(θ-φ)=1时,T取最大值且Tmax=(k+1)10M2.
师: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要求T=(k+1)(ak+1+a2k+1)2=(k+1)(3ak+1-a1)2的最大值,只要求3ak+1-a1的最大值,即求3×ak+1+(-1)×a1的最大值.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归思想,本题的解答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将原问题等价转化为自己所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由于用化归思想驾驭了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自己思维水平的氛围和参与教学的机会.因而学生发言踊跃,思维开阔,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了集思广益的教学目的,并且拓宽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化归思想;问题意识;思维历程
2008~2010年江苏省考试说明都一再强调“突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教育.化归思想是一切数学思想方法的核心,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化归”,就是转化和归结.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常常将待解决的问题甲,通过某种转化过程,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乙,然后通过乙问题的解答返回去求得原问题甲的解答,这就是化归方法的基本思想.具体地说,即未知向已知的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互相转化、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等.
下面,我通过一个例题的解决过程来谈谈化归思想的培养.
例 (2009年盐城市第二次高三质量调研数学试卷第20题)在正项数列{an}中,令Sn=∑ni=11ai+ai+1.
(1)若{an}是首项为25,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求S100.
(2)若Sn=npa1+an+1(p为正常数)对正整数n恒成立,求证:{an}为等差数列.
(3)给定正整数k,正实数M,对于满足a21+a2k+1≤M的所有等差数列{an},求T=ak+1+ak+2+…+a2k+1的最大值.
此题主要结合等差数列、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处理求函数最值的问题.其中第(3)小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大多数同学不知道如何来解决.下面是命题者给出的参考答案:
记t=ak+1,公差为d,则T=ak+1+ak+2+…+a2k+1=(k+1)t+k(k+1)2d,则Tk+1=t+kd2,M≥a21+a2k+1=t2+(t-kd)2=410t+kd22+110(4t-3kd)2≥410t+kd22=25Tk+12,则T≤(k+1)10M2,当且仅当4t=3kd,M=25t+kd22,即ak+1=t=3M10,d=4kM10时等号成立.
说明:由答案可以求出a1=-M10,这与数列{an}为正项数列相矛盾.故第三小问中应加上条件“在等差数列{an}中”.此解答运用了放缩的思想方法,技巧性较强,学生难于理解与掌握.在试卷讲评时,我思索良久,此解答中把ak+1,d看作变量,能否把a1,ak+1看作变量呢?想到了化归思想.于是,在课堂上师生合作,得到了下面的解法.
师:我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用到化归思想.化归的原则是什么呢?
生: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直观化原则.
师:由此题中的条件a21+a2k+1≤M能联想到什么?
生:(思考良久,欲言又止.)
师:若将a1=x,ak+1=y条件变为x2+y2≤M(M>0),此时有什么想法?
生:(兴奋异常)圆的方程!不,圆的内部!
师:能不能更准确呢?
生:以原点为圆心,M为半径的圆周以及内部.
师:以前我们遇到这样的条件,通常选用什么方法处理呢?
生:(思考后,众说纷纭)三角换元!线性规划……
师:要求的结论又变成了什么呢?注意用x,y来表达.
生:因为{an}为等差数列,则结论变为求T=(k+1)(ak+1+a2k+1)2=(k+1)(3ak+1-a1)2=(k+1)(3y-x)2的最大值.
师:下面大家分别用线性规划的知识与三角函数知识来解此题.
(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线性规划的知识,另一组用三角函数知识.让每组的学生综合整理后,得到了如下的解法一、解法二.)
解法一 (用线性规划的知识解决)问题变为已知x2+y2≤M(M>0),y=x3+2T3(k+1),求T的最大值.作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则求T的最大值就转化为求直线y=x3+z纵截距的最大值.
由图可知,当直线y=x3+z与圆x2+y2=M相切时,纵截距分别取得最大、最小值.可以求出zmax=10M3,所以Tmax=(k+1)10M2,此时x=-M10,y=3M10.
解法二 (用三角换元法解决)因为x2+y2≤M(M>0),可以设x=Mcosθ,y=Msinθ,此时T=(k+1)(3y-x)2=(k+1)M(3sinθ-cosθ)2=10M(k+1)sin(θ-φ)2(其中tanφ=13),所以当sin(θ-φ)=1时,T取最大值且Tmax=(k+1)10M2.
师:由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要求T=(k+1)(ak+1+a2k+1)2=(k+1)(3ak+1-a1)2的最大值,只要求3ak+1-a1的最大值,即求3×ak+1+(-1)×a1的最大值.
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归思想,本题的解答灵活地运用相关的知识技能,将原问题等价转化为自己所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在本题的解决过程中,由于用化归思想驾驭了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自己思维水平的氛围和参与教学的机会.因而学生发言踊跃,思维开阔,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了集思广益的教学目的,并且拓宽了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