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发展和提高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但是,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开展小学计算机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小学计算机教学的中心议题。
[关键词]计算机 研究性教学模式 探索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10137-01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快速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并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邓小平早在80年代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之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正确引导,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加之各种电脑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度足够强,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能接触、了解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各学校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使用制度,老师对学生的使用也都作了严格要求,使学生不敢动。这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之初,教师应先从计算机是如何走入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告诉学生计算机是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它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使用,不仅不会损坏,还能为我们服务。然后要告诉学生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开关机按照一定的程序,不要频繁地开关机等。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开关机的方法。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操作得认认真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不例外。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应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更为牢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仅仅学习一些有关计算机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耐心辅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们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四、因材施教,分层实施教学
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我们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此外我们还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我们布置的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小学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还是有其可行性的。总之,在小学阶段,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而且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选择、编制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
“五年制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课题组
参考文献:
[1]郝志军 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9月.
[2]何克抗《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J].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李兵《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处第25卷第3期.
[关键词]计算机 研究性教学模式 探索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110137-01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快速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开设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并为学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邓小平早在80年代就提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使之顺应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正确引导,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通过各种媒体的宣传,加之各种电脑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度足够强,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希望能接触、了解计算机,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相对比较昂贵,各学校都制订了严格的操作、使用制度,老师对学生的使用也都作了严格要求,使学生不敢动。这种“管得过多,统得过死”的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学习计算机这门课程之初,教师应先从计算机是如何走入我们的生活,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告诉学生计算机是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它能快速、高效地解决许多复杂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使用,不仅不会损坏,还能为我们服务。然后要告诉学生计算机使用的注意事项:开关机按照一定的程序,不要频繁地开关机等。并手把手地教他们开关机的方法。使学生消除紧张心理,操作得认认真真,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讲多练
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条普遍的教学原则,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也不例外。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应安排1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自己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更为牢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仅仅学习一些有关计算机的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学生在接触计算机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拦路虎”。要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达到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操作,遇到困难疑惑主动提出,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耐心辅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们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辅导过程中,我注意与他们站在平等的角度,小心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四、因材施教,分层实施教学
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安排。在讲授一些常见的知识点时,如:汉字的输入、资源管理器的操作等,我们对基础好的同学布置免试测验、小竞赛、提高题练习等,并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一些操作,如:电脑绘图、打字游戏。此外我们还鼓励他们自学课本上的选学模块,并作一定的辅导。这样就有了较多时间对基础差的同学多指导,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我们布置的基本教学任务或操作训练。
小学计算机教学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应用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自学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根据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利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还是有其可行性的。总之,在小学阶段,不仅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简单常识和基本操作,而且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应用上。选择、编制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软件或益智性教学游戏软件,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样才能达到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
“五年制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科教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课题组
参考文献:
[1]郝志军 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9月.
[2]何克抗《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分析──评联合国开发署首席技术顾问Allen博士的两篇考察报告》[J].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李兵《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处第25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