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激昂慷慨的爱国主义颂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bv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本文简要分析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关键词: 岑参 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特色
  
  唐朝万紫千红的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可说是一朵奇葩。他的诗描绘西北边疆雄伟魄丽的山川景物,反映边塞风俗和军旅生活,充满奇异色彩,惹人喜爱,令人神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杰作,大约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这年,御史大夫封常清受命为西域驻防军的统帅,军府驻轮台。冬天,率军西征播仙。岑参当时在封常清军府中任职,故作诗送行。走马川是征播仙必经之地,本诗采用的是歌行体形式,所以叫“走马川行”。
  这首诗,以饱满的激情颂扬官军的声威,表现出征将士不畏艰苦、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心,读之令人感奋。可以说,它是一首洋溢着爱国热情的、振人心魄的战歌。关于封常清征播仙事,虽然史无记载,但岑参在另一首《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帅西征》的“序”中曾有说明:“天宝中,匈奴,回纥寇边,踰花门,略金山,烟尘相连,侵轶海滨。天子于是授钺常清,出师征之。及破播仙,奏捷献凯,参乃作歌。”据此可知,战争是匈奴、回纥首先挑衅,而唐朝派封常清出征,是抵御性的正当行为。我国从汉朝开始,就经营西域,设置都护府实行管辖,并且开辟了“丝绸之路”,使西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唐朝继续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并先后战胜突厥、回纥、吐蕃等族统治集团的军事侵扰,平息叛乱,以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巩固唐王朝的统一,维护西北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和平生活,保障西北经济的开发和中外的文化、贸易往来,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和各族人民利益的。岑参于天宝年间两次赴西域军中任职,正是由于他深知西北边防与国家的安危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可见他是怀着以身报国的壮志,不惜抛妻别子,到塞外去过艰苦的军旅生活的。这时,虽然已是“安史之乱”前夕,各种社会矛盾已经十分严重,但唐王朝表面上还维持着开元以来的全盛局面,西北边境上的兵力仍很强大,驻军的士气也很高昂。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岑参才写出了一些高昂雄健的战斗诗篇,而《走马川行》则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诗一开头,便以歌行体常用的“君不见”,作为提示,把读者带到充满神奇色彩的边地绝域中: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那一望无垠的雪原,如浩瀚大海。那莽莽黄沙,漫天蔽空。朔风如野兽咆哮,竟把一川大如斗的碎石刮得满地乱滚,可以想见其声之厉,其力之猛,使人惊心动魄,并且预感到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要在这里爆发了。下面很自然地引出了敌情: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那剽悍的匈奴,草黄马壮,正值出兵进犯的有利时机。远望金山,叩边的铁蹄已扬起了烟尘,形势何等急迫。然而,正是由于强敌压境,才显示出官军力量的更为强盛。诗人用“汉家大将西出师”一句,简洁而有气势地写出了官军的声威,并且紧扣“送封大夫出征”的题意。然后,描绘将士们半夜行军的情景: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先士卒,夜不解甲。将士们冒着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勇往直前,快速挺进。在漆黑的夜里,看不见这支浩浩荡荡的大军,只听见兵戈碰撞的声音。纪律何等森严,士气何等高昂。接着,又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的严寒: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这几句所写,当是大军结营扎幕后的情景。因为经过整夜的急行军,战马浑身汗气蒸腾,现在一停下来,马毛上的雪立刻结成了冰。在军帐中起草讨敌的文书,砚中的墨水竟也冻凝了。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行军作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也就不言自明了。这样,双方的阵势特别是官军的强大已经写足,最后,诗人满怀必胜的信心,预祝大军凯旋: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人料定敌人闻风丧胆,不敢同官军交锋,因而将要伫立车师西门,等着举行献俘告捷的仪式。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岑参边塞诗雄浑豪迈、奇峻峭拔的特色。唐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1]先说“体峻”,也就是章法的奇峻。此诗一开头,便写雪海、荒漠、大川、狂风、飞沙走石……突兀而起,劈头而下,使人猝不及防,真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诗人把边地的景物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是这样的罕见,这样的奇特,这样的引人入胜,使你不能不一口气把它读完。当然,“起手贵突兀”,很多好诗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开头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是何等非凡。而岑参则“走尚此法,为一家数”。[2]我们读了他的这首诗,自然就会联想到《白雪歌》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陕州月城楼送辛判官入秦》的“送客飞鸟外,城头楼最高”。这些诗的开头,都有同样神奇的艺术效果。
  再说“语奇”,就是语言的清新、奇特。关于边疆荒漠景象的描写,唐诗中确实不乏名篇佳构。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固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它给人的感觉是静止的,多多少少带有王维诗所特有的“闲适”情调。而岑参这首诗,则风格迥异。“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写得多么有声有色。“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更是气势磅礴,而且带有怪异的色彩。试想,“碎”本来总是和“小”联系的,现在碎石竟“大如斗”;“石”本来总是和“静”联系的,现在竟“满地乱走”,简直成了活物,用语真是奇而又奇。当然,这些描写多有夸张,但夸张得不同凡响,出人意表,为他人笔下所无,因而给人留下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
  所谓“意亦造奇”,就是立意奇,构思奇。这首诗分明是为出征的大将送别而作,但它既无冠冕堂皇的颂赞之辞,又无空洞乏味的祝勉之语,更无片言只字表现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分明是写于大军未发之前,诗中却悬揣将士们行军的情况,似乎诗人自己也是这支劲旅中的一员,荷戈持戟,冒风披雪,夜涉沙川,营中草檄……一路悬想下去,好像已走过了千里征程。这首诗可说通篇都是悬想,直到最后才用“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两句,表明诗人已从想象回到现实中来了。像这样别开生面的送行诗,也是不多见的。
  统观余诗,可看出诗人很善于描写典型环境和典型细节,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主题。所以诗中既有荒漠大川,风沙弥漫的宏观图景,又有马毛雪冻、砚水凝结的近视镜头。前者笔调粗犷、大开大阖、后者纤细入微、精描巧绘,而且都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捕捉景物的各种具体特征,着力描写,我们读了他的《白雪歌》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风掣红旗冻不翻”等句,叹服诗人把边塞严寒写得淋漓尽致,却不料这首诗中还有“风头如刀面如割”、“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等句,读来更觉寒气逼人。这样,全诗十之七八的句子虽是写景物,却句句烘托将士们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气概。诗人既把风沙严寒写得这样真切,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那么,对于大军的正面描写虽然着笔不多,但读者睹景见人,将士们的英雄形象也就仿佛如在眼前了。因此,最后几句预告敌人闻风逃遁,王师奏捷凯旋,不但令人信服,而且会被诗人那种豪迈乐观的情怀所感染。
  这首诗不像一般歌行体那样隔句押韵和多句转韵,而是句句押韵,三句一转韵,读起来音调慷慨激越,节奏鲜明急促,声声都是催征的战鼓,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这也可说是它的另一个特点。
  岑参一生诗作很多,题材也很广泛,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边塞诗。边塞诗人的称号,岑参是当之无愧的,唐代杜确在《岑嘉州集》的序文里说:岑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里闾士庶,戎夷蛮貘,莫不讽诵吟习焉”。[3]可见岑诗在当时就受到各族人民的喜爱,对后来的诗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殷璠.河岳英灵集.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12,(1).
  [2]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1).
  [3]岑参.岑嘉州集.同文书局,清光绪10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她在苏轼的豪放、柳永的世俗与周邦彦的格律之外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词风,创立了有名的“易安体”。李清照的词有如此大的魅力,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李清照精湛的艺术手法征服了读者,也征服了时间。  关键词: 李清照 词 艺术技巧    王国维认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每一代之文学的确立必然有一代之典范。千百年来,留下了多少名家力作为
摘 要:诗意的江南古刹、古园、小桥小镇等俯仰皆是,绘画题材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怎样组织,能否产生情感,能否传达作画者思绪等。要想创作好表现江南风情的绘画作品,需要画者投入真感情。  关键词: 江南风情 油画民族化 油画创作  江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概念,是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江南山多水丰,河流、溪涧随处可见,江南的桥特别多,不仅数量多,而且式样多。没有山的江南是一种巨大的遗憾,而没有水的
《中国建筑奇观》是五洲传播中心(隶属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Discovery亚洲电视网联合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是Discovery 全球摄制的纪录片系列《建筑奇观》中的一个子集。自2004年至今,《中国建筑奇观》系列已陆续推出《国家体育场——鸟巢》《打造北京T3航站楼》《青藏铁路》《中国西安古城》《中国北京古城》等10多部纪录片。借助Discovery电视网的平台,《中国建筑奇观》向全球观众展现了中国
摘 要: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专业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必然结果,是培育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必然趋势。湖北工程学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2)农科类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学生就业相结合;(3)“双学士”学位人
摘要 成廉·梅克匹斯·萨克雷的著名作品《名利场》中爱米丽亚和利蓓加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意味。虽然她们在出身、性格、遭遇和悲剧的具体原因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本质因素却是相同的:即对男性的依附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她们自身的因素促成。她们的悲剧表明:女性摆脱这种依附性,是走向独立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爱米丽亚 利蓓加 悲剧人生 依附性    利蓓加·夏普也算
[摘要] 新媒体环境下湖北经视如何保持自身活力、开拓新的发展方式,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命题。如何创新传播理念及提升文化品格,开拓全新的营销模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场博弈中,最后的赢家是能顺应时代、应时而变的一方。湖北经视频道的贴近性、系统性、民生性使其拥有了即使是新技术也无法抹杀的天然优势。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在准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凸显自身的个性,丰富电视艺术内容,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疆,印之大界,如边栏、格眼、空地等。理,分为小理和大理。小理是每个字或者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关系,对位置关系的辩证认识即为大理。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法”的字义除了法规、制度外,还引申为标准、规范、方法,作为动词则引申为效法。法有大小二意,具体之手段,所谓小法;辩证之义理,所谓大法。  印学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印论中包含技法的篇章基本都在明清之际。作为篆刻的技法内容无怪乎有章法、字法、刀法三部分形式体
读画家任清的花鸟画,产生的第一个印象便是笔墨的活力与精神气息;其次是一扫传统花鸟画的刻板程式,注入了生活的质朴气息。这样,任清笔下的花鸟画便体现出一种现代人的情怀与审美追求。  稍加比较,不难发现,与传统花鸟画相比,任清的作品多了些直面生活所产生的激情与有感而发的图式、笔墨。传统花鸟画多表现了文人思想精神,花枝的柔韧、禽鸟轻盈乃至用笔用墨的的浓、淡、干、湿等,越来越倾向于一种“笔墨游戏”式的技法炫
摘要 元代杰出画家倪瓒的生平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尤其突然出走江湖之间,成为一名隐士,却又频繁往来于文人绘客之间,个中的原因,难以猜想!  关键词 逸 文化 差异性    由于战乱。元代艺术的中心杭州和吴兴转移到相对平静的苏州、松江和江阴。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众多,有马琬(生卒年不详)、贝琼(生卒年不详)、王蒙(1301—1385,一作1308—1385)。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倪瓒(1301—1374
摘 要: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互相联系、促进、渗透的。为使两者达到融汇相长的目标,走读写结合的路,本文作者尝试了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几种做法,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课内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机联系    一、课内阅读中激起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都是广泛阅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