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初中的课程标准,探究实验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初中探究实验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实质性的开展。本文以《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为案例,就实验探究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现象,如何利用平时课堂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实验探究;问题;对策
就初中的课程标准而论,初中探究实验应该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结构性探究与诱导性探究相统一的学习活动。实验探究不仅仅完成实验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手脑并用的基础上,对某个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反复猜想、思考、认识提高的过程,之间还贯穿着同学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形成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应回避热热闹闹的形式,根据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标准关注学生实质性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有序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实际教学中总因为学生习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组织形式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探究课的教学效率。
下面以《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为案例,就初三化学实验探究课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并对应的提出该问题的解决策略。
探究课教师的准备与要求:课前老师在实验桌上准备好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及其他需要的试剂,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究。
问题1、只有少数学生动手,其他的不知道要做什么。
分析:说明多数的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内容的实验,老师显然没把实验内容和目的告诉学生,学生不知道烧瓶内装什么气体,更是没经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策略:要做好探究实验,首先要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或观察事物,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和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这节课是为了研究什么而做探究实验,还要进行小组讨论,先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上课要做好学生讨论问题、提出问题的训练。比如:我在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时,除了把装置的各要点介绍好,用学案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讨论。
(1)制氧气是用什么的药品?它们是什么状态的?(把高锰酸钾、氯酸钾和双氧水都放在桌上让学生辨别)
(2)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初中制取气体两套装置的特点,最关键要学生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当学到二氧化碳制取时,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套气体的制取装置。在探究课堂上,学生只要遇到气体的制取,就马上会从反应物是什么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装置,自己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可能所有的物质我们都学到,但可以利用学过的、常见的气体制取应用到没学的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一样的,要触类旁通。很多探究实验都是应用基础实验变形和应用,只有让学生明确学好基础实验的目的,才会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才能使这些基础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探究实验中。
问题2、小组里只有少数学生动手,其他的闪躲得远远的。
分析:经咨询他们不动手的原因因为害怕,不敢做实验,生怕仪器破损或是实验爆炸等。
策略:要消除学生实验过程的恐惧感,给予足够的信心。
很多学生都认为做实验是非常危险,他们带着恐惧的心理做实验,而不是自觉主动,更不觉得是一件愉快的、有兴趣的事情。这样,老师必须先要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给予足够的信心。例如:演示镁带的燃烧、氢气的燃烧等一些发光发热的实验,部分学生就表现得很害怕和紧张,前排的同学用书本把脸遮住,不敢看实验,有些同学在喊“老师要小心!会爆炸”。这说明学生对实验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做实验就是很危险,不敢做。在这种恐惧心理的困扰下,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很差,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同时,要做好学生实验心理的辅导。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多数的实验是通过多次的改进、试验才得出的方案,可操作性强,危险性小。只要实验前做好充分的预习,遵循科学性、安全性、按要求规范操作,就可以把实验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其次,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提供一些必须的资料信息,还要做好规范与安全教育;利用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实验,亲自实践才会取得成功。只有消除实验过程的恐惧感,鼓足信心,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实验中。
问题3、有些学生很积极在做,但基本操作错很多。比如:往烧瓶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把滴管伸进去;测溶液的pH值直接把试纸放入试剂瓶里等。
分析:说明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少,平时只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以致基本操作不过关。老师也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
策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更多的实验,给予更多的动手机会。
中学阶段学生实验课时较少,所以仅靠实验课是不够的,老师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①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或让学生上台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改变以往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强调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观察全部过程,让几位典型操作错误的同学上台操作,让学生的各种错误充分暴露,其他同学点评,最后老师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操作进行强调总结,纠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也不觉得疲倦,这也是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好方法。②实验课时,老师只做操作示范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掌握一些实验技能技巧,同时也培养一丝不苟的严谨实验态度和科学作风。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磨练意志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③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家庭小实验的作用。教学中要把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不受时间限制,氛围宽松,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用具及步骤,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把某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浓硫酸来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时的误差分析,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会使所配浓度偏高,而仰视观察容量瓶读数会使所配浓度偏低。如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准确的解决。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实验习题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创造更多的实验,给予更多的机会,减少错误的实验操作,确保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问题4、多数的学生只是根据演示实验重新做一遍,并没有进行探究创新。
分析:因为老师已经把学生要的试剂都局限在实验台,而不是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创新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试剂提供。
策略:课外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实验的创新。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问题就可动手进行实验的探究创新。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奥秘,体会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例如:在家里可制取哪些气体?这些气体有哪些性质?(需要检验试剂的同学可以把收集的气体带到学校)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比老师授课效果要好。教师可多方位、多层次地拟定并适时提出问题、要求,促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能力。探究创新实验不要怕失败或是没结果,也不要求一气呵成,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创造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动手,进行实验的创新。因为只有将学生的感官触角引领到实际的动手中,充分体现青少年的活泼、好动的特点,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藿益萍,周振平.高中科技活动设计教师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实验探究;问题;对策
就初中的课程标准而论,初中探究实验应该是在学生掌握一定实验案例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下开展的结构性探究与诱导性探究相统一的学习活动。实验探究不仅仅完成实验而已,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手脑并用的基础上,对某个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反复猜想、思考、认识提高的过程,之间还贯穿着同学间的合作与沟通,并形成分析、归纳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应回避热热闹闹的形式,根据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标准关注学生实质性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有序的自由表达、质疑、讨论的机会,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实际教学中总因为学生习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组织形式方面的因素影响着探究课的教学效率。
下面以《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为案例,就初三化学实验探究课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并对应的提出该问题的解决策略。
探究课教师的准备与要求:课前老师在实验桌上准备好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烧瓶及其他需要的试剂,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究。
问题1、只有少数学生动手,其他的不知道要做什么。
分析:说明多数的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内容的实验,老师显然没把实验内容和目的告诉学生,学生不知道烧瓶内装什么气体,更是没经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策略:要做好探究实验,首先要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引起足够的重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做一件事或观察事物,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和任务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这节课是为了研究什么而做探究实验,还要进行小组讨论,先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平时上课要做好学生讨论问题、提出问题的训练。比如:我在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时,除了把装置的各要点介绍好,用学案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讨论。
(1)制氧气是用什么的药品?它们是什么状态的?(把高锰酸钾、氯酸钾和双氧水都放在桌上让学生辨别)
(2)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初中制取气体两套装置的特点,最关键要学生掌握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当学到二氧化碳制取时,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套气体的制取装置。在探究课堂上,学生只要遇到气体的制取,就马上会从反应物是什么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装置,自己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可能所有的物质我们都学到,但可以利用学过的、常见的气体制取应用到没学的气体制取,装置选择的依据是一样的,要触类旁通。很多探究实验都是应用基础实验变形和应用,只有让学生明确学好基础实验的目的,才会引起他们足够的重视,才能使这些基础知识更好的应用到探究实验中。
问题2、小组里只有少数学生动手,其他的闪躲得远远的。
分析:经咨询他们不动手的原因因为害怕,不敢做实验,生怕仪器破损或是实验爆炸等。
策略:要消除学生实验过程的恐惧感,给予足够的信心。
很多学生都认为做实验是非常危险,他们带着恐惧的心理做实验,而不是自觉主动,更不觉得是一件愉快的、有兴趣的事情。这样,老师必须先要消除学生恐惧的心理,给予足够的信心。例如:演示镁带的燃烧、氢气的燃烧等一些发光发热的实验,部分学生就表现得很害怕和紧张,前排的同学用书本把脸遮住,不敢看实验,有些同学在喊“老师要小心!会爆炸”。这说明学生对实验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做实验就是很危险,不敢做。在这种恐惧心理的困扰下,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效果是很差,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同时,要做好学生实验心理的辅导。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多数的实验是通过多次的改进、试验才得出的方案,可操作性强,危险性小。只要实验前做好充分的预习,遵循科学性、安全性、按要求规范操作,就可以把实验的危险性降到最低;其次,教师要做好方法指导,提供一些必须的资料信息,还要做好规范与安全教育;利用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心理特点,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实验,亲自实践才会取得成功。只有消除实验过程的恐惧感,鼓足信心,学生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实验中。
问题3、有些学生很积极在做,但基本操作错很多。比如:往烧瓶里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接把滴管伸进去;测溶液的pH值直接把试纸放入试剂瓶里等。
分析:说明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少,平时只是看老师演示实验,以致基本操作不过关。老师也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
策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更多的实验,给予更多的动手机会。
中学阶段学生实验课时较少,所以仅靠实验课是不够的,老师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①在课堂上多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把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或让学生上台操作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改变以往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强调学生自己操作,教师观察全部过程,让几位典型操作错误的同学上台操作,让学生的各种错误充分暴露,其他同学点评,最后老师把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操作进行强调总结,纠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也不觉得疲倦,这也是培养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好方法。②实验课时,老师只做操作示范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掌握一些实验技能技巧,同时也培养一丝不苟的严谨实验态度和科学作风。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磨练意志的过程,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③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家庭小实验的作用。教学中要把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家庭小实验不受时间限制,氛围宽松,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用具及步骤,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把某些实验习题改为操作实验。如用浓硫酸来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时的误差分析,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会使所配浓度偏高,而仰视观察容量瓶读数会使所配浓度偏低。如让学生亲自操作,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准确的解决。充分发挥新教材中实验习题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创造更多的实验,给予更多的机会,减少错误的实验操作,确保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
问题4、多数的学生只是根据演示实验重新做一遍,并没有进行探究创新。
分析:因为老师已经把学生要的试剂都局限在实验台,而不是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创新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试剂提供。
策略:课外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实验的创新。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了问题就可动手进行实验的探究创新。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索自然的奥秘,体会实验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例如:在家里可制取哪些气体?这些气体有哪些性质?(需要检验试剂的同学可以把收集的气体带到学校)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一下,比老师授课效果要好。教师可多方位、多层次地拟定并适时提出问题、要求,促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能力。探究创新实验不要怕失败或是没结果,也不要求一气呵成,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创造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动手,进行实验的创新。因为只有将学生的感官触角引领到实际的动手中,充分体现青少年的活泼、好动的特点,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探究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藿益萍,周振平.高中科技活动设计教师读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