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产生了兴趣,学生便会乐此不疲、如饥似渴地主动学习,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手段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兴,趣正浓”,“课已毕,趣未尽”,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語文教学 艺术手段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7-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如果不运用适当的方法带领学生去品读、学习,就很难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新课程改革强调打破学科本位,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将艺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以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符合学生特点,又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是语文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运用艺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
1 乐中融情,唱中生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血脉相连、水乳交融,可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审美的情趣,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艺术手段,往往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营造一个动静相融,声情并茂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教学《荔枝》一课,先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教学《梅花魂》,播放《红梅赞》、《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先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说给同学听听,学生怎能不兴趣盎然,又怎能不积极主动地参与?有了这样的音乐背景,有了这样了学习情境,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真正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 图中再现,画中浓趣
图画普遍受到孩子的欢迎。这是因为画面是直观的、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利用艺术的手段,可变抽象为直观,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所。《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燕子从南方飞来时,带来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样美丽动人充满生趣的景象,就出现在课文的插图中。教学时,我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情绪,“这是小燕子看到的春天的美景,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要仔细欣赏一下哟。”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学生用小燕子的目光观赏着这充满春天气息的田野,瞬息间,孩子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图画上,沟通了他们储存的春天的表象,如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间,飞翔在田野上……文上的词句仿佛复活了似的,同学们愉快而生动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春天的图画,课文学习不再枯燥。再如教元代著名诗人王冕的《墨梅》一诗,要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借梅花来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为省去繁锁的分析,让学生拿起画笔,把经霜傲雪中的梅花画出来。这样,不仅做到“课正兴、趣更浓,”而且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领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 扮中体验,演中余趣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因为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奇感,好奇心,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尤其是教学童话、寓言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往往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情感,加深理解,增强语感。故事中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小狐狸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担当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自己仿佛真成了课文中的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根据大家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以及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学习在表演中拓展、延伸,甚至发展。不光童话、寓言可以演,就是一些叙事性的课文,通过演的延伸,也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荔枝》一课,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对母亲喜爱荔枝的细节描写,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深情地把这一细节描写演一演,经过表演,把暗含在文字中的感情演绎得惟妙惟肖,胜过老师枯躁的分析。如此,让学生在读中演,在玩与演中,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从而去学习更多的生活本领,达到“课已毕,趣未尽”的意境。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手段,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兴,趣正浓”,“课已毕,趣未尽”,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語文教学 艺术手段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07-0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语文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进行心灵交流的过程。如果不运用适当的方法带领学生去品读、学习,就很难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祖国语文的博大精深。新课程改革强调打破学科本位,注重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将艺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以比文字更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既符合学生特点,又符合语文学习规律,是语文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谈谈如何运用艺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
1 乐中融情,唱中生趣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把音乐的阳光洒进语文课堂,让音乐与语文血脉相连、水乳交融,可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审美的情趣,调动学生情感参与。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艺术手段,往往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融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给学生营造一个动静相融,声情并茂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如教学《荔枝》一课,先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教学《梅花魂》,播放《红梅赞》、《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先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说给同学听听,学生怎能不兴趣盎然,又怎能不积极主动地参与?有了这样的音乐背景,有了这样了学习情境,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语文学习真正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2 图中再现,画中浓趣
图画普遍受到孩子的欢迎。这是因为画面是直观的、形象的,儿童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在阅读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利用艺术的手段,可变抽象为直观,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跃的思维场所。《燕子》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当燕子从南方飞来时,带来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样美丽动人充满生趣的景象,就出现在课文的插图中。教学时,我出示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激发学生的情绪,“这是小燕子看到的春天的美景,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小燕子,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要仔细欣赏一下哟。”眼前的图画,一下子罩上了情感色彩,学生用小燕子的目光观赏着这充满春天气息的田野,瞬息间,孩子几乎全身心地倾注在这图画上,沟通了他们储存的春天的表象,如小燕子穿行在飘荡的柳枝间,飞翔在田野上……文上的词句仿佛复活了似的,同学们愉快而生动地描述自己看到的春天的图画,课文学习不再枯燥。再如教元代著名诗人王冕的《墨梅》一诗,要让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出诗人借梅花来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先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为省去繁锁的分析,让学生拿起画笔,把经霜傲雪中的梅花画出来。这样,不仅做到“课正兴、趣更浓,”而且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领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3 扮中体验,演中余趣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科学》中说:“当儿童游戏的时候,也是在发展他的知觉,他的智力。”课堂表演恰恰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一种好形式。因为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奇感,好奇心,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尤其是教学童话、寓言等故事性强的课文,让学生演一演,往往能使学生进入角色,体验情感,加深理解,增强语感。故事中那些狼呀、大公鸡呀、小山羊、小狐狸呀,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沸腾起来。担当角色的,作为观众的,个个都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自己仿佛真成了课文中的角色,“我与角色同一”,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种移情的作用下,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维,根据大家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以及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课文学习在表演中拓展、延伸,甚至发展。不光童话、寓言可以演,就是一些叙事性的课文,通过演的延伸,也同样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习《荔枝》一课,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对母亲喜爱荔枝的细节描写,再让学生走上讲台,深情地把这一细节描写演一演,经过表演,把暗含在文字中的感情演绎得惟妙惟肖,胜过老师枯躁的分析。如此,让学生在读中演,在玩与演中,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从而去学习更多的生活本领,达到“课已毕,趣未尽”的意境。
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艺术手段,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兴,趣正浓”,“课已毕,趣未尽”,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全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