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儒家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进入近现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尤其是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都出现了新的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物质与技术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大学生思想道德弱化问题凸显。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中心,作为大学生的集聚地,肩负着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思想道德;管理;大学生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儒家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进入近现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尤其是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都出现了新的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物质与技术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大学生思想道德弱化问题凸显。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中心,作为大学生的集聚地,肩负着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任。本文试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并突破大学生道德思想弱化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大学德育
(一)什么是道德
熟知非真知。“道德”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但真要对“道德”做出定义却十分困难。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学者,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对“道德”一词的解释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本文引用《辞海》中对“道德”的释义:“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二)大学德育的概念
顾名思义,大学德育是指当代大学的教育体系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解读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道德文化和大学教育研究中形成的“西方化”、“物质化”思维定式难题需要认真思考。各大高校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
(三)大学生思想德育的基本内容
学者们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大学德育内容的精髓;民主与法纪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状态消极
缺乏人生目标,缺乏政治热情和正义感,缺乏诚信,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通病。生活始终处于一种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茫然之中,游戏人生,爱国爱民被认为是落后的思想,对祖国的荣辱兴衰漠不关心,对不正之风无动于衷。短短几年大学生活,除了无聊,便是无奈。
(二)自我认知、约束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意识弱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不强。
(三)价值观利益化
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选择和学习往往是基于职业价值观,以就业前景为方向的,符合自己真实兴趣爱好的少之又少。目前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越来越高,但并未完全做到从思想和行动上入党,其动机通常是为了获得附加的利益。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也常常带有目的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管理途径
(一)需求管理——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观
兴趣是动力来源,兴趣反映需求,需求确定目标。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之一,也是受教育的对象。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确定道德教育的计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
大学的道德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道德虽然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广泛存在于理论领域,但应该将其具体于实践,强调在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纠正与指导,而非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同时教师也要尊重不同学生在人格和个体上存在的差异,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目标管理——目标化的教育管理
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我们首先要实现目标管理的最优化,第一阶段是目标设置,第二阶段是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是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大学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其目标体系可以设置为:
1、总体目标:使学校德育教学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摆正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2、学院目标: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德育教学的协调,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管理网络、从三方面分层递进、逐步完善,按照本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院的具体德育教育的目标。
3、年级目标:逐渐强化年级组和教师备课组的功能,使年级组成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年级实时监督德育工作的开展并进行总结与反馈。教师则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灌输道德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建立教师备课组,重视与德育有关的公修课,定期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激励手段——适当的正反激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即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通常采取奖励的形式,负激励则采取惩罚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于精神层面,外化于行为,然而学校很难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追踪捕捉与分析评价,也就很难定性定量地确定出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学校有必要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正反激励,让学生知道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
1、正激励(奖励)
校学生会组织评选“年度校园道德之星”,各院系根据每位学生的道德素质测评向学校推荐一定名额的人员,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大力宣传。最终获选的学生将获得学校的奖励。
学校通过制定奖励制度,使在校大学生增强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内在需求,转化为学习和进步的动力,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负激励(惩戒)
大学应严抓道德素质低下者,坚决抵制道德败坏现象的蔓延,严厉惩戒毁坏思想道德的行为。国内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考察组织,在校园中不按时检查;各院系、各年级、各班级也应成立相应的督查小组,按照大学德育的要求,关注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应立刻纠正并惩处。
在某种意义上,负强化比正强化更加具有激励作用。因为通过自觉遵守新时期的道德规范而得到奖励对于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来说属于保健因素,人们对这种因素的需求较弱,因而所能达到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针对大学德育,似乎负强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为负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更大。
【参考文献】
[1]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易连云.面向学习德育的言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郭兆年,吴声远.学校德育、教学融合的管理体系探索[J].中学教育,2002(4):46-48.
【关键词】思想道德;管理;大学生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就强调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儒家思想更是深入人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进入近现代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尤其是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都出现了新的内容。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在物质与技术的强烈冲击下,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大学生思想道德弱化问题凸显。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中心,作为大学生的集聚地,肩负着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的重任。本文试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并突破大学生道德思想弱化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大学德育
(一)什么是道德
熟知非真知。“道德”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出现频率很高,但真要对“道德”做出定义却十分困难。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学者,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对“道德”一词的解释都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本文引用《辞海》中对“道德”的释义:“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贯串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等。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并与法一起对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有时专指道德品质或道德行为。”
(二)大学德育的概念
顾名思义,大学德育是指当代大学的教育体系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对传统道德的现代解读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破道德文化和大学教育研究中形成的“西方化”、“物质化”思维定式难题需要认真思考。各大高校需要考虑如何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
(三)大学生思想德育的基本内容
学者们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德育内容体系时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德育的灵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德育的主旋律;理想和人生观教育是大学德育内容的精髓;民主与法纪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基础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状态消极
缺乏人生目标,缺乏政治热情和正义感,缺乏诚信,是现在很多大学生的通病。生活始终处于一种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的茫然之中,游戏人生,爱国爱民被认为是落后的思想,对祖国的荣辱兴衰漠不关心,对不正之风无动于衷。短短几年大学生活,除了无聊,便是无奈。
(二)自我认知、约束能力差
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思想泛滥,道德意识弱化;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基础文明素质较差,公德意识不强。
(三)价值观利益化
大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选择和学习往往是基于职业价值观,以就业前景为方向的,符合自己真实兴趣爱好的少之又少。目前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越来越高,但并未完全做到从思想和行动上入党,其动机通常是为了获得附加的利益。大学生参加学校组织也常常带有目的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三、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管理途径
(一)需求管理——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观
兴趣是动力来源,兴趣反映需求,需求确定目标。学生是大学的主体之一,也是受教育的对象。了解大学生的需求有利于确定道德教育的计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接受德育的主动性。
大学的道德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型学习,培养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道德虽然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其广泛存在于理论领域,但应该将其具体于实践,强调在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对其进行纠正与指导,而非限于“纸上谈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同时教师也要尊重不同学生在人格和个体上存在的差异,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目标管理——目标化的教育管理
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最优化,我们首先要实现目标管理的最优化,第一阶段是目标设置,第二阶段是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是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大学开展道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精神世界。其目标体系可以设置为:
1、总体目标:使学校德育教学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摆正德育与教学的关系,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2、学院目标:按照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进行德育教学的协调,构建评价体系、完善管理网络、从三方面分层递进、逐步完善,按照本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院的具体德育教育的目标。
3、年级目标:逐渐强化年级组和教师备课组的功能,使年级组成为学校的职能部门,由年级实时监督德育工作的开展并进行总结与反馈。教师则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灌输道德知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建立教师备课组,重视与德育有关的公修课,定期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专题讲座,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激励手段——适当的正反激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即正激励与负激励。正激励通常采取奖励的形式,负激励则采取惩罚的形式。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于精神层面,外化于行为,然而学校很难对每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追踪捕捉与分析评价,也就很难定性定量地确定出每一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学校有必要制定出一套系统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正反激励,让学生知道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
1、正激励(奖励)
校学生会组织评选“年度校园道德之星”,各院系根据每位学生的道德素质测评向学校推荐一定名额的人员,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大力宣传。最终获选的学生将获得学校的奖励。
学校通过制定奖励制度,使在校大学生增强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刺激他们的内在需求,转化为学习和进步的动力,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负激励(惩戒)
大学应严抓道德素质低下者,坚决抵制道德败坏现象的蔓延,严厉惩戒毁坏思想道德的行为。国内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考察组织,在校园中不按时检查;各院系、各年级、各班级也应成立相应的督查小组,按照大学德育的要求,关注学生的行为。一旦发现有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象,应立刻纠正并惩处。
在某种意义上,负强化比正强化更加具有激励作用。因为通过自觉遵守新时期的道德规范而得到奖励对于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来说属于保健因素,人们对这种因素的需求较弱,因而所能达到的激励作用并不明显。针对大学德育,似乎负强化的作用更为显著,因为负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更大。
【参考文献】
[1]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易连云.面向学习德育的言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郭兆年,吴声远.学校德育、教学融合的管理体系探索[J].中学教育,2002(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