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蕨是一种卑微低调的草木。蕨也是一种高傲孤独的植物。它就像一个性格多变神秘莫测的蒙面人,让你怎么也猜不透。
蕨喜欢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匍匐在深林里,这儿一簇那儿一簇,瘦津津的像营养不良的孩子。有时,蕨们占领了整片森林的底部,沉靜地沐浴着碎金散银般的阳光。它们远离人群,不问世事,分明是归隐山林的贵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真正的贵族身世久远,宁静淡泊,不像暴发户那般飞扬跋扈和鼠目寸光。蕨安静地生长在角落里。其实,安静的角落里,才能滋养好故事。
生长在偏远角落里的蕨,品格清幽,一幅自由自在,淡泊致远的样子。可它们也不拒绝人间烟火。有时,它们长在残墙断壁里,老屋旧瓦间,古井水塘畔,还有的爬到厢房的木窗下,舒展着青翠的叶子,不喧哗,也不献媚。大多时候,它们仰望着屋角那缕炊烟袅袅升起,像聆听着什么,也像思考着什么。小时,我们在野外玩耍时,手指若被树刺茅草弄出血了,就采把蕨叶嚼烂敷在伤口上,血马上能止住。这蕨啊,似乎也通情达理,不会见死不救,反而古道热肠。
林间有和煦的清风,陌上有温柔的阳光,荒野有雪亮的小溪,安安静静的蕨就这样生长着,繁殖着,直到郁郁葱葱。盛夏里,大有兵临城下、星火燎原之势。秋天,它们叶子的背面变成棕黄色,那是孢子囊群,孕育着无数新生命。冬天,它们渐渐枯萎干燥。哪个调皮的孩子用火一点,它们便趁势燃烧,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天地悠悠,生死轮回。蕨肯定是懂这个道理的,它见多识广,身世久远——远古时期,地球上全是他们家族的婆娑身影,不乏参天大树。它见过世间最庞大的动物恐龙,它经历过激烈的地壳运动,它沥练过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还遭遇过种种我们难以想像的磨练,最终生存下来了,成为见证地球变迁的活化石。不过,高大的蕨类植物几乎消失殆尽,剩余的被迫成为低矮的草本。这些王朝遗老们选择偏僻的山野,以卑谦的姿态继续物种的繁衍。这样的生存智慧,就像我们的人生里,必须放弃一些什么,再坚守一些什么吧。
从文学角度来说,蕨也是极古老的。《诗经》里就有,“徒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一位年轻女子登上高山,采摘鲜嫩的蕨菜,焦急地等着心上人。这里的蕨,不仅是食之可口的蔬菜,更是洋溢诗意的爱情道具。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饥肠辘辘的先民们互相攀扶着迤逶而来,这散发着清香的嫩蕨,让他们惊喜异常。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正值大饥荒,蕨就是救命粮之一,蕨根粑粑至今难念。她的母亲我的外婆,会将蕨根洗净捣烂,过滤,再晒干。然后将蕨根粉加水搅拌均匀,放入锅里不停划圈搅拌,直到熟透。最后,切成片片当零食吃。“言采其蕨”,我轻轻一念,便口齿生香。
蕨把根牢牢扎进泥巴,野火烧尽其茎叶,却于根毫发不损。次年春天,它们便从土里钻出来,举着蜗牛似的小拳头,似乎朝世人宣告着什么。我喜欢采摘下这些嫩芽儿,用开水焯了,撕成细细的条条。将铁锅烧得通红,加入油盐,还有葱姜辣椒豆豉,倒入蕨丝随意拌下,一盘香辣蕨丝就出来了。就着这蕨菜,孩子能吃下两大碗米饭。蕨子采得多,还可以腌制起来,到夏天食用,清炒或加腊肉同炒,极开胃。蕨根则富含粉背蕨酸、蔗糖、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还能酿酒。用蕨根做成的粉呈黑色,煮在火锅里,清香劲道。
话虽如此,长沙老辈人却不喜食蕨,说是“肉不养人肠和血,菜不养人笋与蕨”。李时珍亦说过,“蕨之无益,为其性冷而滑,能利水道,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齐采蕨而心忧,其寿其夭,于蕨何与焉?陈公之言,可谓迂哉。然饥人濒死,赖蕨延活,又不无济世之功。”这蕨啊,真是让人纠结,少食有益,多食有害,饥荒之年则是救命之草。说到底,这才是蕨,至情至性至真的蕨——人类如何看待它,它总是宠辱不惊,云淡风轻,孤独乃至孤绝地活着。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神仙传》麻姑说过,“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蕨是植物界里的老者,它们在地球上生存已达3亿年。3亿年,有多少沧海化为桑田?蕨,独自面对这3亿年的孤独与寂寞,它始终不语不言。这样的毅力与坚守来自哪里?我想,该来自中生代侏罗纪那神秘的遗传基因吧,那里水草丰美生机勃勃,那里狼烟四起惊涛拍岸,那里岩火烈烈天崩地裂……
蕨喜欢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匍匐在深林里,这儿一簇那儿一簇,瘦津津的像营养不良的孩子。有时,蕨们占领了整片森林的底部,沉靜地沐浴着碎金散银般的阳光。它们远离人群,不问世事,分明是归隐山林的贵族。“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真正的贵族身世久远,宁静淡泊,不像暴发户那般飞扬跋扈和鼠目寸光。蕨安静地生长在角落里。其实,安静的角落里,才能滋养好故事。
生长在偏远角落里的蕨,品格清幽,一幅自由自在,淡泊致远的样子。可它们也不拒绝人间烟火。有时,它们长在残墙断壁里,老屋旧瓦间,古井水塘畔,还有的爬到厢房的木窗下,舒展着青翠的叶子,不喧哗,也不献媚。大多时候,它们仰望着屋角那缕炊烟袅袅升起,像聆听着什么,也像思考着什么。小时,我们在野外玩耍时,手指若被树刺茅草弄出血了,就采把蕨叶嚼烂敷在伤口上,血马上能止住。这蕨啊,似乎也通情达理,不会见死不救,反而古道热肠。
林间有和煦的清风,陌上有温柔的阳光,荒野有雪亮的小溪,安安静静的蕨就这样生长着,繁殖着,直到郁郁葱葱。盛夏里,大有兵临城下、星火燎原之势。秋天,它们叶子的背面变成棕黄色,那是孢子囊群,孕育着无数新生命。冬天,它们渐渐枯萎干燥。哪个调皮的孩子用火一点,它们便趁势燃烧,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天地悠悠,生死轮回。蕨肯定是懂这个道理的,它见多识广,身世久远——远古时期,地球上全是他们家族的婆娑身影,不乏参天大树。它见过世间最庞大的动物恐龙,它经历过激烈的地壳运动,它沥练过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还遭遇过种种我们难以想像的磨练,最终生存下来了,成为见证地球变迁的活化石。不过,高大的蕨类植物几乎消失殆尽,剩余的被迫成为低矮的草本。这些王朝遗老们选择偏僻的山野,以卑谦的姿态继续物种的繁衍。这样的生存智慧,就像我们的人生里,必须放弃一些什么,再坚守一些什么吧。
从文学角度来说,蕨也是极古老的。《诗经》里就有,“徒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一位年轻女子登上高山,采摘鲜嫩的蕨菜,焦急地等着心上人。这里的蕨,不仅是食之可口的蔬菜,更是洋溢诗意的爱情道具。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饥肠辘辘的先民们互相攀扶着迤逶而来,这散发着清香的嫩蕨,让他们惊喜异常。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正值大饥荒,蕨就是救命粮之一,蕨根粑粑至今难念。她的母亲我的外婆,会将蕨根洗净捣烂,过滤,再晒干。然后将蕨根粉加水搅拌均匀,放入锅里不停划圈搅拌,直到熟透。最后,切成片片当零食吃。“言采其蕨”,我轻轻一念,便口齿生香。
蕨把根牢牢扎进泥巴,野火烧尽其茎叶,却于根毫发不损。次年春天,它们便从土里钻出来,举着蜗牛似的小拳头,似乎朝世人宣告着什么。我喜欢采摘下这些嫩芽儿,用开水焯了,撕成细细的条条。将铁锅烧得通红,加入油盐,还有葱姜辣椒豆豉,倒入蕨丝随意拌下,一盘香辣蕨丝就出来了。就着这蕨菜,孩子能吃下两大碗米饭。蕨子采得多,还可以腌制起来,到夏天食用,清炒或加腊肉同炒,极开胃。蕨根则富含粉背蕨酸、蔗糖、黄酮类化合物等,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还能酿酒。用蕨根做成的粉呈黑色,煮在火锅里,清香劲道。
话虽如此,长沙老辈人却不喜食蕨,说是“肉不养人肠和血,菜不养人笋与蕨”。李时珍亦说过,“蕨之无益,为其性冷而滑,能利水道,泄阳气,降而不升,耗人真元也。四皓采芝而心逸,夷齐采蕨而心忧,其寿其夭,于蕨何与焉?陈公之言,可谓迂哉。然饥人濒死,赖蕨延活,又不无济世之功。”这蕨啊,真是让人纠结,少食有益,多食有害,饥荒之年则是救命之草。说到底,这才是蕨,至情至性至真的蕨——人类如何看待它,它总是宠辱不惊,云淡风轻,孤独乃至孤绝地活着。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神仙传》麻姑说过,“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蕨是植物界里的老者,它们在地球上生存已达3亿年。3亿年,有多少沧海化为桑田?蕨,独自面对这3亿年的孤独与寂寞,它始终不语不言。这样的毅力与坚守来自哪里?我想,该来自中生代侏罗纪那神秘的遗传基因吧,那里水草丰美生机勃勃,那里狼烟四起惊涛拍岸,那里岩火烈烈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