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开学第一天,教师在发书时发现有几本书被勒出了印痕,学生不肯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有学生说,根据成绩发,发给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有人说抓阄,教师不置可否。
终于有同学发言:“老师,给我一本吧。”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要一本?”
“因为总得有人要,不如我要一本吧!”教师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
但这位学生的做法是在教师的强烈暗示之下形成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深意。
还有哪一位同学要一本?这时又开始有人举手要。
就这样,这几本有破损的书,就巧妙地被转化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
接下来,教师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要这些书的理由说得充分,学生做裁判。
有学生发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贪图小便宜,如果人人都想要好书,那这些书就发不出去了。
又有学生登台:书的好坏不是在它的外表,而是在它的内容,所以我要一本。
“只要我细心爱护,小心修整,书可以比别人的更漂亮!”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学生。
读完这个案例,我对“有效教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充满情感的、充满诗意的
教育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充满智慧的教育,要求教育者不能满足于陈旧枯燥的教育形式,而是要吸纳血肉丰满的教育艺术,从教化进入悟化,使被教育者受到影响,进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教育又应该是充满情感的。充满情感的教育蕴涵着教师情真意切的激励、春风化雨的滋润、和蔼可亲的诱导。充满情感的教育又具有吸引力、感动力、感召力、激发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就像和煦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教育还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诗意的教育,会使学生的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不断生成的流变之中。上述案例中,教师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场演讲比赛,这就是充满了诗意的教育,学生在这诗意而又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体验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能够直抵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有效的教育应该关注“真实的人”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往往定位在“崇高”“神圣”“伟大”上,很多教师都幻想着学生都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君子”,都成为“圣人”,让社会变成一片圣洁之地。其实撩开圣化的面纱,消除虚幻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人”,一个个有着独特生命特征的“人”,一个个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真实的人”,他们有着真实的生存环境、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精神世界。面对这些“真实的人”,倘若我们只是简单灌输一些枯燥的道德教条,显然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教育应当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感染,然后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要通过人格的感召、心灵的对话、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引领,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互动。在上述案例中,面对有深深印痕的书,这位教师没有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念,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中,道德准则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身需求,已践履于学生自律的行动之中。
三、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心与心产生真实互动的教育
教育要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引导他们在各种关系中去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上述案例中,面对那些有印痕的书,教师没有以一个教育权威的身份“强按牛头喝水”,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演讲比赛让学生去经历一个情感体验,进而使美德不仅是“知之”,而且是“乐之”。应该说,像这种发生在学生身上,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动的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花园小学)
开学第一天,教师在发书时发现有几本书被勒出了印痕,学生不肯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说,按顺序发,轮到谁就是谁;有学生说,根据成绩发,发给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有人说抓阄,教师不置可否。
终于有同学发言:“老师,给我一本吧。”
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要一本?”
“因为总得有人要,不如我要一本吧!”教师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
但这位学生的做法是在教师的强烈暗示之下形成的。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行为背后的深意。
还有哪一位同学要一本?这时又开始有人举手要。
就这样,这几本有破损的书,就巧妙地被转化成了一种荣誉的象征。
接下来,教师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看谁能把自己要这些书的理由说得充分,学生做裁判。
有学生发言: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应当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贪图小便宜,如果人人都想要好书,那这些书就发不出去了。
又有学生登台:书的好坏不是在它的外表,而是在它的内容,所以我要一本。
“只要我细心爱护,小心修整,书可以比别人的更漂亮!”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新时代的学生。
读完这个案例,我对“有效教育”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一、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充满情感的、充满诗意的
教育应该是充满智慧的。充满智慧的教育,要求教育者不能满足于陈旧枯燥的教育形式,而是要吸纳血肉丰满的教育艺术,从教化进入悟化,使被教育者受到影响,进而获得精神的升华、灵魂的净化。
教育又应该是充满情感的。充满情感的教育蕴涵着教师情真意切的激励、春风化雨的滋润、和蔼可亲的诱导。充满情感的教育又具有吸引力、感动力、感召力、激发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它就像和煦的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教育还应该是充满诗意的。充满诗意的教育,会使学生的生命始终处于一种不断生成的流变之中。上述案例中,教师别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场演讲比赛,这就是充满了诗意的教育,学生在这诗意而又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体验着、发展着,这才是真正能够直抵学生心灵的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有效的教育应该关注“真实的人”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往往定位在“崇高”“神圣”“伟大”上,很多教师都幻想着学生都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君子”,都成为“圣人”,让社会变成一片圣洁之地。其实撩开圣化的面纱,消除虚幻的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人”,一个个有着独特生命特征的“人”,一个个有着不同人生经历的“真实的人”,他们有着真实的生存环境、思想意识、情感体验、价值取向、个性特征、精神世界。面对这些“真实的人”,倘若我们只是简单灌输一些枯燥的道德教条,显然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教育应当让学生的内心受到感染,然后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要通过人格的感召、心灵的对话、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引领,实现师生间的心灵互动。在上述案例中,面对有深深印痕的书,这位教师没有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念,而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不难看出,这个过程中,道德准则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身需求,已践履于学生自律的行动之中。
三、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心与心产生真实互动的教育
教育要激发主体的内在动机、内在生命体验,引导他们在各种关系中去积累、孕育情感经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上述案例中,面对那些有印痕的书,教师没有以一个教育权威的身份“强按牛头喝水”,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演讲比赛让学生去经历一个情感体验,进而使美德不仅是“知之”,而且是“乐之”。应该说,像这种发生在学生身上,并且与之内心产生真实互动的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