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简述了泰顺县茶产业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分析了目前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对今后泰顺县茶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推动泰顺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转型升级;对策;浙江泰顺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33-02
泰顺县是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之一,是浙南最南端的边界小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和革命老区县,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纯净的美丽风景线”和“浙南的净土”。泰顺县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线上,气候条件适于南北动植物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开展“优、特、奇、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厚潜力,特别是茶叶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利于泰顺县茶产业的发展。
1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程
泰顺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清朝嘉庆十五年编纂的《中国名茶志》就已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列入其中。197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1984年被列入“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近10余年来,以创建“浙江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立足“科技兴茶”战略,以改造基地、创新加工、打响品牌为重点,深入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全县茶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已成为绿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1/3以上。
1.2 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5 133.33 hm2,总产量3 049 t,产值3.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9%。茶叶品种约20种,且大多为本地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红茶、黄茶等茶类消费有所增加。大众茶叶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高档茶消费呈小幅下降趋势。茶叶产品供需基本平衡,总体茶产业发展稳中有升。近几年,在科技兴茶、标准化建设和“浙江省30万亩茶园转化工程”等政策的引导下,产业基础得到加强,工商登记茶企业达200余家,其中省级科技型企业1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省市级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通过QS认证茶厂25个,初步形成了“企业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茶叶产业化体系,茶叶生产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茶叶行业累计获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10个,省市名牌产品11个,拥有生产流水线5条,省级示范茶厂3个。但年产值达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家,年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相对较弱[1-2]。
2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泰顺县隶属温州市,紧邻福建,全县总面积达1 761.5 km2,辖10个乡镇。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2 000 mm左右,空气清新,高山云雾弥漫,低山温和湿润,森林覆盖率达75.6%,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500~700 m的山上,成为典型的高山茶,是浙江绿茶的优势产区和“温绿”的主产区。
2.1.2 产茶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十五年所编的我国经典性著作《中国名茶志》就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收列其中。近年来,三杯香、仙瑶隐雾、承天雪龙、香菇寮白毫等品种成为众口好评的国内名茶。尤其是泰顺“三杯香”茶,先后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数十余项,是温州市农业领域首枚“中国驰名商标”。
2.1.3 茶文化底蕴浓厚。近年来,泰顺县先后对《泰顺县茶志》进行了编纂重修,组建木偶戏表演队,举办“纪念周大风先生《采茶舞曲》创作45周年”活动并编排《采茶舞曲》等茶艺表演,《采茶舞曲》是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先生到泰顺采风演出时,被当地茶农热火朝天的采茶情景所触发进而创作,突破当时中国唱片史上最高发行记录。2014年浙南茶文化城开业,成为浙南闽北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2009年“泰顺廊桥—三杯香有机茶园—畲乡农情文化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2.1.4 品牌优势明显。“三杯香”作为泰顺历史名茶,也是品牌建设的重点。超过26家企业得到许可使用“三杯香”中国驰名商标和证明商标,并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浙江省内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和保护最多的1个茶叶品种,也是温州市唯一进入上海世博会展馆的绿茶。201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泰顺三杯香”的品牌价值达9亿元人民币[3-4]。
2.2 劣势(Weakness)
2.2.1 劳动力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茶企职工大多年龄较大,招聘人才难度大,难以留住员工成为一大难题。同时,茶叶科研人才和专业销售人员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产业的发展和优质茶品的销售。
2.2.2 夏秋茶利用率低。茶叶四季都可采摘,其中春茶价格最高,是制作名优茶的主要原料,大多数茶企只采摘春茶,以春茶采摘销售为主,由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夏秋茶则是无人问津,导致茶园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荒废状态,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2.2.3 品牌缺乏集群优势。泰顺茶叶品牌表现出多、小、散的特征,泰顺县历史名茶“三杯香”现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区域性共发展。目前,众多企业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很少考虑到整个区域品牌的协同带动效应。
2.2.4 茶企业分散而弱小。泰顺县茶企多为民营私办,呈现众多小企业分散低效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技术研究和开拓市场能力差,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名称和等级不规范致使经营销售受到较大影响。 2.3 机遇(Opportunity)
2.3.1 政府政策支持。泰顺县委县政府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重点,制定出台了《泰顺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茶叶发展与推进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泰顺茶叶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泰顺县茶厂优化改造实施办法》,实施良种化、绿色化、机械化、低产改造等工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统一打造“三杯香”品牌,不断提高泰顺三杯香茶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3.2 品牌重视度提升。围绕“三杯香”主导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先后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证明商标管理和保护委员会”,制定《三杯香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并实施8个配套技术标准规范,实行“双许可”制度。全面启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四位一体的管理办法。
2.3.3 科技有力支撑。依托陈宗懋院士及其团队优势,建立了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了与科研院所合作;“温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泰顺)”“泰顺县茶叶科技研发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科技附加值;同时,通过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泰顺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泰顺县茶产业拓展与提升工程”“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泰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 挑战(Threats)
2.4.1 行业标准提高。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茶叶的农药、重金属残留及细菌总数等卫生指标要求苛刻,对产地环境条件和加工场所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04年及2007年,泰顺县曾2次对泰顺三杯香茶标准进行了修订,逐步实现安全化与规范化。同时,贸易壁垒的打破使国外先进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凭借先进的科技,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国内茶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杯香茶在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居安思危,以获得长足发展。
2.4.2 消费习惯转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茶产品也不应该局限于泡茶喝。目前,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夏秋茶大量浪费。泰顺县也是一样,精深加工数量少,深加工也主要集中在茶食品方面,在茶饮料方面开拓较少。纵观日本茶产业发展,深加工已经成为其主要部分,约占1/3。泰顺县茶叶生产得天独厚,唯有充分利用该项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 泰顺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重点与路径
3.1 基本思路
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按照集约化、生态化、规范化、特色化、网络化等原则,对茶的种植、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休闲、娱乐、体验、销售进行园区化建设管理,实施茶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合作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泰顺特色的茶产业道路,实现以“三杯香”品牌为主导的茶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
3.2 建设重点
3.2.1 品牌建设。依托“三杯香”的品牌效益,继续做好“三杯香”茶叶品牌的推广与宣传,打造为国内知名的一流茶叶品牌。加强茶园基地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力度以提升品牌形象,完善茶产业绿色保障体系,提高泰顺茶叶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3.2.2 科技建设。依托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机械设备,建立标准化茶园,提升茶叶深加工率,丰富并延长茶产业链,使科技力量浸入到茶产业发展之中,实现生产效率与效益的双丰收。同时利用已建成的温州市院士流动站平台,继续开展同各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茶产业的创新能力。
3.2.3 茶文化建设。依托泰顺县的茶文化渊源与地理特征,继续挖掘泰顺茶文化内涵,通过专业茶文化人才的培养,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的研究,全面提升泰顺茶品牌与茶产业的知名度,增加茶产业的附加价值。
3.2.4 产业链建设。依托泰顺县的各项茶产业相关资源,将茶融入到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产业,打造一个茶产业链生产大县,实现各个领域共同发展。利用旅游资源,合理规划茶园基地的建设,整合热门旅游景点,促进茶旅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利用夏秋茶的有效成分与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合作,带动茶叶产品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多样化开发,打造一条多方向、高收益的茶产业链。
3.3 路径
3.3.1 走品牌兴茶之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的方针,实施公共品牌提升知名度战略;大力宣传打造品牌特色,配合品牌营销,积极拓展国内外茶产业市场,提高市场效益。
3.3.2 走科技创新之路。顺应国家政策,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强化农科教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茶产业中的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行业人员技术文化水平;稳步推进茶厂优化改造,建立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3.3.3 走特色生态之路。立足本土实际,开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搜集、整理、研究与宣传普及,把弘扬茶文化纳入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全过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茶果园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茶叶质量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茶基地。
3.3.4 走转型升级之路。以延伸茶产业链为重点,引进和开发现代茶业的多种功能,促进茶产品转型升级;利用产茶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打造集旅游休闲、体验茶事、学习茶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和返璞归真的城乡休闲胜地,以“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4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张伟利,王义祥,等.推动福建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茶叶学报,2015(2):5-11.
[2] 沈璇,胡迪钧,刁学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浙江茶产业再创佳绩[J].茶叶,2013(1):15-16.
[3] 董书强.日照市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2011(10):20-21.
[4] 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2010(9):111-114.
关键词 茶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转型升级;对策;浙江泰顺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33-02
泰顺县是浙江省26个欠发达县之一,是浙南最南端的边界小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廊桥之乡和革命老区县,被誉为“中国十大最纯净的美丽风景线”和“浙南的净土”。泰顺县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线上,气候条件适于南北动植物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开展“优、特、奇、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厚潜力,特别是茶叶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利于泰顺县茶产业的发展。
1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历程
泰顺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 000余年的历史,清朝嘉庆十五年编纂的《中国名茶志》就已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列入其中。197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1984年被列入“眉茶出口基地县”,1996年被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近10余年来,以创建“浙江省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为目标,依托生态和资源优势,立足“科技兴茶”战略,以改造基地、创新加工、打响品牌为重点,深入实施茶叶品牌整合战略,全县茶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已成为绿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收入占据农民收入的1/3以上。
1.2 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全县茶园面积5 133.33 hm2,总产量3 049 t,产值3.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9%。茶叶品种约20种,且大多为本地品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除传统的口感需求以外,消费者对于茶叶品牌和质量等需求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红茶、黄茶等茶类消费有所增加。大众茶叶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高档茶消费呈小幅下降趋势。茶叶产品供需基本平衡,总体茶产业发展稳中有升。近几年,在科技兴茶、标准化建设和“浙江省30万亩茶园转化工程”等政策的引导下,产业基础得到加强,工商登记茶企业达200余家,其中省级科技型企业1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省市级示范性茶叶专业合作社5家;通过QS认证茶厂25个,初步形成了“企业 专业合作社 农户”的茶叶产业化体系,茶叶生产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县茶叶行业累计获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10个,省市名牌产品11个,拥有生产流水线5条,省级示范茶厂3个。但年产值达5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家,年产值1 000万元以上的不足10家,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相对较弱[1-2]。
2 泰顺县茶产业发展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2.1.1 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泰顺县隶属温州市,紧邻福建,全县总面积达1 761.5 km2,辖10个乡镇。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2 000 mm左右,空气清新,高山云雾弥漫,低山温和湿润,森林覆盖率达75.6%,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500~700 m的山上,成为典型的高山茶,是浙江绿茶的优势产区和“温绿”的主产区。
2.1.2 产茶历史悠久。清朝嘉庆十五年所编的我国经典性著作《中国名茶志》就将泰顺名茶黄汤、白毫银针收列其中。近年来,三杯香、仙瑶隐雾、承天雪龙、香菇寮白毫等品种成为众口好评的国内名茶。尤其是泰顺“三杯香”茶,先后荣获国际、国家级金奖数十余项,是温州市农业领域首枚“中国驰名商标”。
2.1.3 茶文化底蕴浓厚。近年来,泰顺县先后对《泰顺县茶志》进行了编纂重修,组建木偶戏表演队,举办“纪念周大风先生《采茶舞曲》创作45周年”活动并编排《采茶舞曲》等茶艺表演,《采茶舞曲》是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先生到泰顺采风演出时,被当地茶农热火朝天的采茶情景所触发进而创作,突破当时中国唱片史上最高发行记录。2014年浙南茶文化城开业,成为浙南闽北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2009年“泰顺廊桥—三杯香有机茶园—畲乡农情文化游”被评为浙江省十大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2.1.4 品牌优势明显。“三杯香”作为泰顺历史名茶,也是品牌建设的重点。超过26家企业得到许可使用“三杯香”中国驰名商标和证明商标,并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浙江省内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登记和保护最多的1个茶叶品种,也是温州市唯一进入上海世博会展馆的绿茶。201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泰顺三杯香”的品牌价值达9亿元人民币[3-4]。
2.2 劣势(Weakness)
2.2.1 劳动力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不足,生产成本高,茶企职工大多年龄较大,招聘人才难度大,难以留住员工成为一大难题。同时,茶叶科研人才和专业销售人员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茶产业的发展和优质茶品的销售。
2.2.2 夏秋茶利用率低。茶叶四季都可采摘,其中春茶价格最高,是制作名优茶的主要原料,大多数茶企只采摘春茶,以春茶采摘销售为主,由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夏秋茶则是无人问津,导致茶园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处于荒废状态,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2.2.3 品牌缺乏集群优势。泰顺茶叶品牌表现出多、小、散的特征,泰顺县历史名茶“三杯香”现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区域性共发展。目前,众多企业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企业品牌,很少考虑到整个区域品牌的协同带动效应。
2.2.4 茶企业分散而弱小。泰顺县茶企多为民营私办,呈现众多小企业分散低效发展。缺乏龙头企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技术研究和开拓市场能力差,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名称和等级不规范致使经营销售受到较大影响。 2.3 机遇(Opportunity)
2.3.1 政府政策支持。泰顺县委县政府以“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为重点,制定出台了《泰顺县茶叶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关于加快茶叶发展与推进品牌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泰顺茶叶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泰顺县茶厂优化改造实施办法》,实施良种化、绿色化、机械化、低产改造等工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统一打造“三杯香”品牌,不断提高泰顺三杯香茶市场竞争能力和知名度,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2.3.2 品牌重视度提升。围绕“三杯香”主导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先后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证明商标管理和保护委员会”,制定《三杯香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并实施8个配套技术标准规范,实行“双许可”制度。全面启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监管、统一宣传”四位一体的管理办法。
2.3.3 科技有力支撑。依托陈宗懋院士及其团队优势,建立了茶叶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强了与科研院所合作;“温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泰顺)”“泰顺县茶叶科技研发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茶叶生产的科技附加值;同时,通过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泰顺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泰顺县茶产业拓展与提升工程”“浙江省十县五十万亩茶产业升级转化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泰顺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4 挑战(Threats)
2.4.1 行业标准提高。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市场日益扩大,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茶叶的农药、重金属残留及细菌总数等卫生指标要求苛刻,对产地环境条件和加工场所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2004年及2007年,泰顺县曾2次对泰顺三杯香茶标准进行了修订,逐步实现安全化与规范化。同时,贸易壁垒的打破使国外先进企业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凭借先进的科技,相对较低的成本,对国内茶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三杯香茶在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国际市场变化,居安思危,以获得长足发展。
2.4.2 消费习惯转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茶产品也不应该局限于泡茶喝。目前,茶叶生产主要集中在春季,夏秋茶大量浪费。泰顺县也是一样,精深加工数量少,深加工也主要集中在茶食品方面,在茶饮料方面开拓较少。纵观日本茶产业发展,深加工已经成为其主要部分,约占1/3。泰顺县茶叶生产得天独厚,唯有充分利用该项资源,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3 泰顺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重点与路径
3.1 基本思路
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按照集约化、生态化、规范化、特色化、网络化等原则,对茶的种植、生产、精深加工、观光、休闲、娱乐、体验、销售进行园区化建设管理,实施茶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合作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泰顺特色的茶产业道路,实现以“三杯香”品牌为主导的茶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
3.2 建设重点
3.2.1 品牌建设。依托“三杯香”的品牌效益,继续做好“三杯香”茶叶品牌的推广与宣传,打造为国内知名的一流茶叶品牌。加强茶园基地管理以及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力度以提升品牌形象,完善茶产业绿色保障体系,提高泰顺茶叶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3.2.2 科技建设。依托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完善机械设备,建立标准化茶园,提升茶叶深加工率,丰富并延长茶产业链,使科技力量浸入到茶产业发展之中,实现生产效率与效益的双丰收。同时利用已建成的温州市院士流动站平台,继续开展同各高校院所、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茶产业的创新能力。
3.2.3 茶文化建设。依托泰顺县的茶文化渊源与地理特征,继续挖掘泰顺茶文化内涵,通过专业茶文化人才的培养,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茶文化旅游和茶文化的研究,全面提升泰顺茶品牌与茶产业的知名度,增加茶产业的附加价值。
3.2.4 产业链建设。依托泰顺县的各项茶产业相关资源,将茶融入到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产业,打造一个茶产业链生产大县,实现各个领域共同发展。利用旅游资源,合理规划茶园基地的建设,整合热门旅游景点,促进茶旅一体化的共同发展;利用夏秋茶的有效成分与食品、化工、医药等行业合作,带动茶叶产品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的多样化开发,打造一条多方向、高收益的茶产业链。
3.3 路径
3.3.1 走品牌兴茶之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发展的方针,实施公共品牌提升知名度战略;大力宣传打造品牌特色,配合品牌营销,积极拓展国内外茶产业市场,提高市场效益。
3.3.2 走科技创新之路。顺应国家政策,积极推进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强化农科教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在茶产业中的转化应用;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提高行业人员技术文化水平;稳步推进茶厂优化改造,建立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新工艺、新产品开发。
3.3.3 走特色生态之路。立足本土实际,开展地方特色茶文化搜集、整理、研究与宣传普及,把弘扬茶文化纳入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全过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态茶果园基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茶叶质量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产茶基地。
3.3.4 走转型升级之路。以延伸茶产业链为重点,引进和开发现代茶业的多种功能,促进茶产品转型升级;利用产茶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遗迹等旅游资源,打造集旅游休闲、体验茶事、学习茶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和返璞归真的城乡休闲胜地,以“茶旅融合”助推茶产业转型升级。
4 参考文献
[1] 翁伯琦,张伟利,王义祥,等.推动福建省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与对策研究[J].茶叶学报,2015(2):5-11.
[2] 沈璇,胡迪钧,刁学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浙江茶产业再创佳绩[J].茶叶,2013(1):15-16.
[3] 董书强.日照市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茶叶,2011(10):20-21.
[4] 张译文,陈泰名,孙强.基于SWOT分析的日照市茶产业发展战略[J].山东农业科学,2010(9):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