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关乎民族存亡、民生幸福的战略高度。所以,借鉴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合时代精神,党校应该树立“仁以求和、群而共生”的校风,“成己成人、尽器弘道”的教风,“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它同样对党校乃至社会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党校人生活的精神家园,也是党校的主要特色和优势。本文以党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主题对建设党校的校园文化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抓好; 党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关乎民族存亡、民生幸福的战略高度。“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它同样对党校乃至社会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党校人生活的精神家园,也是党校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看内容大致包含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四大块,而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是关键。精神文化建设中,我认为“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它体现了一所党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党校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应该成为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那么,作为一所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州党校,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呢?十八大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借鉴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合时代精神,我个人认为,我们党校应该树立“仁以求和、群而共生”的校风,“成己成人、尽器弘道”的教风,“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具体阐述如下:
一、树立“仁以求和、群而共生”的校风
何谓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何谓“爱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仁”指的是一种修养自己、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信仰。何谓“和”?《说文》云:“和,相应也,”段注“相应者,乐也”,何谓“乐”?“不同而和谓之乐”。“和”指的是一种如音乐般由不同音符组成的和谐优化的生存环境。“仁以求和”就是从仁爱精神出发,去创造和谐优化的生存环境。
“群”者,众也,指的是众流的汇聚与气势、众人的智慧与力量;生者,指的是生活的发展、生命的美丽、生存的诗意。“群而共生”,就是团结天下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天下一切可以汇聚的智慧,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家园,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美丽的家园里实现自我、快乐自我、诗意栖息。
“仁以求和、群而共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党校是一座熔炉,我们(师生员工)在熔炉中接受锻炼,炼就“仁爱”之心,再用“仁爱”之心去打造优化的校园环境,在优化的环境里汇聚人心,汇聚智慧,汇聚力量,进而去打造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美好世界,诗意家园。身在校园,胸怀世界;人在讲台,心忧天下;致力于学,思利于民;团结一心,众志成仁。仁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仁以求和”是小众之人,个体之仁,内圣之仁,修己之仁,“群而共生”是大众之仁,天下之仁,外王之仁,安天下之仁;“仁以求和”是行动之仁,过程之仁;“群而共生”是结果之仁,终极之仁。“仁”是出发点,是原动力,“和”与“群”是途径、手段,“共生”是目标。
“仁以求和、群而共生”,它包含着党校所追求的社会目标,也包含着党校每一位教职工、学员的理想和追求,更指明了实现理想和追求的基本途径
二、树立“成己成人、尽器弘道”的教风
党校教师是党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党校的主要工作是为党培养出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没有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是不可能为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所以必须有一种比别人更旺盛、更刻苦、更持久的勤奋求真精神、严谨治学精神,这是党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党校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学识渊博,热心教学,精心育人,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因此,党校文化建设中,树立什么样的教风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欲“成人”,先“成己”。“成己”是对教师而言,“成人”是对学员而言。所谓“成己成人”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道德层面的内涵,一个教师要教好学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首先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影响学员、打动学员。即只有先在道德上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成己”),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成人”),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榜样是力量。二是知识层面的内涵,一个教师要教好学员,必须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即首先要在专业上“成己”,练就很强的专业能力,才能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成人”),通俗地说,就是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境界,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境界的思想道德;要提高学员高素质文化知识素养,教师本身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只有“成己”才能“成人”,成什么样的己,就会成什么样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如风,学员如草,风吹而草偃。
其次,既“尽器”又“弘道”。所谓的“尽器弘道”,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尽自己的器识、才干对学员授业解惑,更要在讲台上弘扬大道,宣讲正义,扶持正气。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专业传授,重点在“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才尽识;宣讲正道,关键在“弘”,弘者大也,大张旗鼓,大声发言,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是非分清,对正确的东西,敢于捍卫坚守,对错误的东西,敢于抵制批评。见贤思齐,见不贤如探汤。
“成己成人”是对教师的修养要求,“尽器弘道”是对教师的使命要求。 三、树立“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
党校学员,大多来自各条战线的基层单位,工作第一线,是工作中的实干家,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普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由于工作繁忙,就业后缺少系统学习的机会,机械记忆能力差,理解性记忆、分析比较能力强,学习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而他们所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又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照搬,一切都要靠实践和对实践的正确总结。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树立“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就显得十分必要。
所谓的“存疑”,就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说要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强调的是学员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在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坚守主义的信仰和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的能力和勇气;所谓的“存思”就是提倡学员们对工作实践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敢于思考、大胆论辩,养成论辩成道的思维习惯。学须有疑难,学贵有思考。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承包责任制,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哪一个不是存疑存思的结晶?存疑存思才能消除坐享其成的懒惰,才能求变求新,有所创新。大胆存疑,勤于思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
“求实”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短板、知识短板、能力短板,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就是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活学活用,为用而学;就是要养成一种踏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浮躁、不弄虚作假,也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求是”就是求学中要掌握方法,寻找规律、追求真理。“存疑存思”,以求思维的创新;“求实求是”,以求问题的解决。“存疑存思”,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求实求是”,是要学会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学员都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勇气,就能无难不克、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以上思考,当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虽然思考不成熟依然还要执意谈这个问题,是我个人认为,在党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是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所学校灵魂之所在,抓好了“三风”建设,就牵住了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牛鼻子。一所党校良好的“三风”,会逐渐形成我们共同的信仰、事业和价值观以及组织内部的协作与奉献的团队精神,影响着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种党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将会有力地促进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5
关键词:抓好; 党校; 校园文化; 建设; 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把文化建设提高到关乎民族存亡、民生幸福的战略高度。“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文化,它同样对党校乃至社会具有强大的文化渗透力,是党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党校人生活的精神家园,也是党校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党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宏观看内容大致包含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四大块,而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是关键。精神文化建设中,我认为“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因为它体现了一所党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一所党校精神的具体体现,也应该成为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那么,作为一所身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州党校,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呢?十八大报告还有一个重要精神,就是明确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所以,借鉴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理念,融合时代精神,我个人认为,我们党校应该树立“仁以求和、群而共生”的校风,“成己成人、尽器弘道”的教风,“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具体阐述如下:
一、树立“仁以求和、群而共生”的校风
何谓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何谓“爱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天下”,“仁”指的是一种修养自己、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献身的精神信仰。何谓“和”?《说文》云:“和,相应也,”段注“相应者,乐也”,何谓“乐”?“不同而和谓之乐”。“和”指的是一种如音乐般由不同音符组成的和谐优化的生存环境。“仁以求和”就是从仁爱精神出发,去创造和谐优化的生存环境。
“群”者,众也,指的是众流的汇聚与气势、众人的智慧与力量;生者,指的是生活的发展、生命的美丽、生存的诗意。“群而共生”,就是团结天下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天下一切可以汇聚的智慧,共同创造一个美丽的家园,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美丽的家园里实现自我、快乐自我、诗意栖息。
“仁以求和、群而共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党校是一座熔炉,我们(师生员工)在熔炉中接受锻炼,炼就“仁爱”之心,再用“仁爱”之心去打造优化的校园环境,在优化的环境里汇聚人心,汇聚智慧,汇聚力量,进而去打造一个让我们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发展的美好世界,诗意家园。身在校园,胸怀世界;人在讲台,心忧天下;致力于学,思利于民;团结一心,众志成仁。仁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仁以求和”是小众之人,个体之仁,内圣之仁,修己之仁,“群而共生”是大众之仁,天下之仁,外王之仁,安天下之仁;“仁以求和”是行动之仁,过程之仁;“群而共生”是结果之仁,终极之仁。“仁”是出发点,是原动力,“和”与“群”是途径、手段,“共生”是目标。
“仁以求和、群而共生”,它包含着党校所追求的社会目标,也包含着党校每一位教职工、学员的理想和追求,更指明了实现理想和追求的基本途径
二、树立“成己成人、尽器弘道”的教风
党校教师是党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党校的主要工作是为党培养出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没有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是不可能为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所以必须有一种比别人更旺盛、更刻苦、更持久的勤奋求真精神、严谨治学精神,这是党校文化建设的动力。党校教师只有严谨治学,学识渊博,热心教学,精心育人,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因此,党校文化建设中,树立什么样的教风就显得格外重要。
首先,欲“成人”,先“成己”。“成己”是对教师而言,“成人”是对学员而言。所谓“成己成人”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道德层面的内涵,一个教师要教好学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首先要用自己的高尚品格去影响学员、打动学员。即只有先在道德上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范(“成己”),才能给学生树立榜样(“成人”),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教书育人,育人是根本,榜样是力量。二是知识层面的内涵,一个教师要教好学员,必须要具有渊博的学识。即首先要在专业上“成己”,练就很强的专业能力,才能让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成人”),通俗地说,就是你要给学生一碗水,你首先要有一桶水。要提高学员的思想道德境界,首先教师本身要具备高境界的思想道德;要提高学员高素质文化知识素养,教师本身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只有“成己”才能“成人”,成什么样的己,就会成什么样的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师如风,学员如草,风吹而草偃。
其次,既“尽器”又“弘道”。所谓的“尽器弘道”,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用尽自己的器识、才干对学员授业解惑,更要在讲台上弘扬大道,宣讲正义,扶持正气。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专业传授,重点在“尽”,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才尽识;宣讲正道,关键在“弘”,弘者大也,大张旗鼓,大声发言,旗帜鲜明,爱憎分明,是非分清,对正确的东西,敢于捍卫坚守,对错误的东西,敢于抵制批评。见贤思齐,见不贤如探汤。
“成己成人”是对教师的修养要求,“尽器弘道”是对教师的使命要求。 三、树立“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
党校学员,大多来自各条战线的基层单位,工作第一线,是工作中的实干家,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普遍具有较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由于工作繁忙,就业后缺少系统学习的机会,机械记忆能力差,理解性记忆、分析比较能力强,学习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而他们所从事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又是前无古人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没有成功的模式照搬,一切都要靠实践和对实践的正确总结。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树立“存疑存思、求实求是”的学风,就显得十分必要。
所谓的“存疑”,就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说要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强调的是学员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在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坚守主义的信仰和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培养学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的能力和勇气;所谓的“存思”就是提倡学员们对工作实践中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敢于思考、大胆论辩,养成论辩成道的思维习惯。学须有疑难,学贵有思考。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承包责任制,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哪一个不是存疑存思的结晶?存疑存思才能消除坐享其成的懒惰,才能求变求新,有所创新。大胆存疑,勤于思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
“求实”就是要结合自身实际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短板、知识短板、能力短板,取长补短,全面发展;就是要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学习,活学活用,为用而学;就是要养成一种踏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浮躁、不弄虚作假,也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求是”就是求学中要掌握方法,寻找规律、追求真理。“存疑存思”,以求思维的创新;“求实求是”,以求问题的解决。“存疑存思”,是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求实求是”,是要学会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个学员都养成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勇气,就能无难不克、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以上思考,当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虽然思考不成熟依然还要执意谈这个问题,是我个人认为,在党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是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一所学校灵魂之所在,抓好了“三风”建设,就牵住了党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牛鼻子。一所党校良好的“三风”,会逐渐形成我们共同的信仰、事业和价值观以及组织内部的协作与奉献的团队精神,影响着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形成一种党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将会有力地促进党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