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对解决当前高职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升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面向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培养,让每个学生有可选择的空间和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背景 高职教育 教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32-02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密切关系。我国高职教育稳步发展于“三改一补”和“三教统筹”时期,早期课程主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随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但课程内容涉及的岗位能力过于简单化,课程体系又缺乏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设计。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能胜任工作岗位所需要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吻合。
一、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紧密性不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离职率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以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
1.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决定的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类型存在,正是由于它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可替代的特质。其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其二,学生可以看作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客户,通过高职教育的系统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在产业链中某一个核心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就业能力。因此,开展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职教育不可替代性人才的基本策略。
2.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方向,规定了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导向价值。可以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现实依据。
3.由高职院校生源特征决定的
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其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并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生源,大多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较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适应学生,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仅适应于知识传授的课程,大力推行适应于能力为重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元化,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高职教学的需要。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具体情况,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分层次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首先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既要体现“高等性”,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突出“职业性”,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形成体现层次特征和类型特色的高职课程新体系。
1.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内涵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即“学科-知识-课程”;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重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即“岗位-能力-课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要求突出“职教性”,培养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其中专业入门课程要求“会”,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精”,专业提升课程要求“懂”。
2.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
高职教育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整个课程体系要体现“高等性”,通识课程的开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公共选修课程要为提高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科技素质服务。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个职业岗位,而是培养学生职业的通用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适应三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特色所在,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系统设计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
4.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也是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落脚点之一。高职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成果要固化成教材,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继续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要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为目标,既要注重一定的技术知识介绍和技能技术操作训练的内容,更要注重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融合,将二者内化成职业能力的内容,体现出高职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校本特色,满足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的需求。
5.建立实践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保障条件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效,与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产学研融合的程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实际情况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开展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域优势,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从研发平台、师资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条件。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面向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培养,让每个学生有可选择的空间和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王海燕;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03)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4)
【关键词】新课程 背景 高职教育 教育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7-0032-02
课程是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密切关系。我国高职教育稳步发展于“三改一补”和“三教统筹”时期,早期课程主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随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能力本位、项目课程、工作导向等模式的课程改革,但课程内容涉及的岗位能力过于简单化,课程体系又缺乏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设计。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能胜任工作岗位所需要技术技能的实践能力,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吻合。
一、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脱节;课程建设缺乏高职教育特色;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紧密性不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离职率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背景下,以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必要性。
1.由高职教育特色发展决定的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类型存在,正是由于它具有其他教育类型所不可替代的特质。其一,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其二,学生可以看作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客户,通过高职教育的系统学习,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在产业链中某一个核心岗位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就业能力。因此,开展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是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高职教育不可替代性人才的基本策略。
2.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决定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基本方向,规定了人才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导向价值。可以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现实依据。
3.由高职院校生源特征决定的
在高校扩招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得到大规模的发展,但其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并不容乐观。高职院校作为最后一个批次录取的生源,大多数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较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适应学生,应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改革仅适应于知识传授的课程,大力推行适应于能力为重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多元化,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业高中的毕业生。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更是千差万别。所以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高职教学的需要。针对高职院校生源的具体情况,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实施因材施教,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分层次教学的课程体系。
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首先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既要体现“高等性”,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又要突出“职业性”,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形成体现层次特征和类型特色的高职课程新体系。
1.构建体现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理念和内涵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区别在于普通高等教育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即“学科-知识-课程”;高职教育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重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即“岗位-能力-课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要求突出“职教性”,培养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其中专业入门课程要求“会”,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精”,专业提升课程要求“懂”。
2.开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的通识课程
高职教育要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整个课程体系要体现“高等性”,通识课程的开设要体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公共选修课程要为提高学生人文、艺术修养和科技素质服务。通识课程的设置不是针对某个职业岗位,而是培养学生职业的通用能力,以及个人发展的竞争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构建适应三层次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课程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特色所在,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系统设计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内容,三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探中学”三个实践教学层次,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岗位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
4.建设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
高职院校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也是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落脚点之一。高职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成果要固化成教材,校本教材是高职院校继续推进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适用于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校本教材要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技术技能为目标,既要注重一定的技术知识介绍和技能技术操作训练的内容,更要注重技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融合,将二者内化成职业能力的内容,体现出高职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和校本特色,满足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学中做、做中学”的需求。
5.建立实践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保障条件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成效,与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产学研融合的程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实际情况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开展实践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域优势,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从研发平台、师资建设、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的保障条件。
总之,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应该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面向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全面培养,让每个学生有可选择的空间和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为学生的就业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教育对接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王海燕;高职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4(03)
[3]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