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地基处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阐述项目驱动型教学内涵的基础上,从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评估等三方面探讨了项目驱动型教学在地基处理课程改革中的应用,从而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地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地基处理 课程 项目驱动型 教学改革 实践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6年强基计划及教学建设项目(002503216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07-02
“地基处理”在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我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经过对近年来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改革情况的思考,结合注册考试制度下对地基处理技术方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具体问题的分析熟练程度等要求,认为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的课程项目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的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注册考试和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地基处理教学现状
目前,《地基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理论教学课时较短,普遍存在学生觉得还没学到什么,课程就结束了,老师教的素然寡味,学生学得没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落后,缺少与当前一些新的处理技术结合,且一些地基处理方面的热点问题并未引入到教材中;三是课程设计缺乏与实际项目的结合,仅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未能做到与最新规范、具体项目的有机结合。
上述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书中介绍的地基处理方法和设备感觉非常陌生;授课教师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了解也是停留在书面上;现有教材只是在讲理论和原理,很少能够对学生处理具体工程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教材中有的内容太深,学生学得没兴趣,有的内容又太少太浅,学生又感觉没有学到东西。
2.项目驱动型教学内涵
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使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从地基处理项目的选择到资料的收集,从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检测与监测到任务完成后的数据整理,从论文的拟稿到初稿等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对项目实施过程起咨询、指导与答疑解惑的作用;在项目驱动型教学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
3.项目驱动型教学措施及效果评估
(1)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最新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及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参考国内外地基处理施工新技术,对地基处理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和優化,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换填垫层、预压地基、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微型桩加固、加筋土技术等。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实例,将正在进行的重大工程运用的新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
(2)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地基处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还需要重概念,重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性教学法围绕土的变形、强度、渗流三大特性,重点讲解地基处理各个方法需要的土力学基础理论;采用工程案例导入教学主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教师引入土力学理论—再转入地基处理理论应用的课堂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程气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
(3)项目驱动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全部学习过程由教师拟定相关教材讲义,结合教研室及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提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项目,让学生独立摸索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撰写小论文,在促进课堂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对于训练大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在工程实践中解决一般的地基处理工程问题,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学效果的评估可通过课后作业、试验、问卷调查、质量反馈及相关专业教师听课多渠道反馈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明,胡君.注册考试制度下岩土工程专业“地基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5(4): 50-51.
[2] 罗平平,韩宪军.“地基处理与加固”课程教学技巧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0): 107-108.
作者简介:
白汉营(1978—),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地基处理 课程 项目驱动型 教学改革 实践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6年强基计划及教学建设项目(002503216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207-02
“地基处理”在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我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2]。经过对近年来该门课程实际教学改革情况的思考,结合注册考试制度下对地基处理技术方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具体问题的分析熟练程度等要求,认为课程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的课程项目教学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的增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注册考试和市场需求,为社会输送真正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地基处理教学现状
目前,《地基处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理论教学课时较短,普遍存在学生觉得还没学到什么,课程就结束了,老师教的素然寡味,学生学得没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相对比较落后,缺少与当前一些新的处理技术结合,且一些地基处理方面的热点问题并未引入到教材中;三是课程设计缺乏与实际项目的结合,仅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作为课程设计题目,未能做到与最新规范、具体项目的有机结合。
上述课程教学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接触实际工程较少,对书中介绍的地基处理方法和设备感觉非常陌生;授课教师缺少实际工程经验,对地基处理技术的了解也是停留在书面上;现有教材只是在讲理论和原理,很少能够对学生处理具体工程有较大的指导作用,教材中有的内容太深,学生学得没兴趣,有的内容又太少太浅,学生又感觉没有学到东西。
2.项目驱动型教学内涵
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的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使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从地基处理项目的选择到资料的收集,从处理方案的设计与施工、检测与监测到任务完成后的数据整理,从论文的拟稿到初稿等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对项目实施过程起咨询、指导与答疑解惑的作用;在项目驱动型教学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
3.项目驱动型教学措施及效果评估
(1)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最新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及相关规范的技术要求,参考国内外地基处理施工新技术,对地基处理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更新和優化,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换填垫层、预压地基、压实地基和夯实地基、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微型桩加固、加筋土技术等。结合国内外的工程实例,将正在进行的重大工程运用的新技术介绍给学生,让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
(2)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地基处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还需要重概念,重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系统性教学法围绕土的变形、强度、渗流三大特性,重点讲解地基处理各个方法需要的土力学基础理论;采用工程案例导入教学主题—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教师引入土力学理论—再转入地基处理理论应用的课堂模式,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活跃课程气氛,从而达到教与学的互动。
(3)项目驱动课堂教学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采用项目驱动型教学法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全部学习过程由教师拟定相关教材讲义,结合教研室及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提出一个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项目,让学生独立摸索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撰写小论文,在促进课堂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对于训练大学生思维逻辑、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在工程实践中解决一般的地基处理工程问题,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教学效果的评估可通过课后作业、试验、问卷调查、质量反馈及相关专业教师听课多渠道反馈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李明,胡君.注册考试制度下岩土工程专业“地基处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2015(4): 50-51.
[2] 罗平平,韩宪军.“地基处理与加固”课程教学技巧与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1(10): 107-108.
作者简介:
白汉营(1978—),男,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