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虚化。
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任务及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
其次,过程方法目标,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新课堂教学中,过程方法目标不能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那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二、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本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筑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放和利用课程资源。一是不能忽视或冷落教材文本。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不能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教材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教材文本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就失去了认知的支撑。二是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以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三是不能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四是收集和处理信息不能形式主义。不能动不动就让学生收集材料,也不能只重收集而不重处理,出现为收集材料而收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三、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使命不可缺失。一是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又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文本,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对于那种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要及时地引导和纠正。二是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倾向,让学生自讀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成为当今课堂上的“流行曲”。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它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启迪、点拨等神圣职责。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三是既要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正如一味惩罚一样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完整的教学既要表扬,又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既要追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真正被激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防止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技术应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的败笔;②不要把“对话”变成“回答”;③提高“活动”质量;④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⑤切忌满堂游动。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相信新课改指导新课堂,新课堂一定有新收获。
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任务及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是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
其次,过程方法目标,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之中。过程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新课堂教学中,过程方法目标不能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那种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的教学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不能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直接“教”给学生,而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
二、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泛化。
课程资源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本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道构筑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开放和利用课程资源。一是不能忽视或冷落教材文本。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对教材的科学理解和灵活把握,不能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教材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的资料。教材文本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就失去了认知的支撑。二是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设置适当的情境,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以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更能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然而情境设置应该自然地呈现这种紧密联系,而不能“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三是不能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教学内容所联系的实际,必须是真正的实际,而不是给知识教学所穿的一件“外衣”。四是收集和处理信息不能形式主义。不能动不动就让学生收集材料,也不能只重收集而不重处理,出现为收集材料而收集材料的形式主义。
三、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程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为宗旨,尊重每个学生做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使命不可缺失。一是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又要尊重教材的本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文本,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于学生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对于那种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要及时地引导和纠正。二是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性。新课程在强调学生自主性的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忽视教师作用的唯(学生)自主化倾向,让学生自讀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成为当今课堂上的“流行曲”。这是一种典型的只“赋权”而不“增能”的不负责任的教学行为,它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启迪、点拨等神圣职责。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三是既要对学生尊重和赏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过多的廉价“奖励”过分注重形式,缺乏激励性,甚至会误导学生。正如一味惩罚一样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完整的教学既要表扬,又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既要追求教学方式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没有真正被激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防止教学方式技术化,教学技术应该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是画蛇添足的败笔;②不要把“对话”变成“回答”;③提高“活动”质量;④教师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进行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⑤切忌满堂游动。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相信新课改指导新课堂,新课堂一定有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