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参加了姜大源教授和戴士弘教授等一些职教专家的培训班,经过充分的思考与准备,上学期在所授《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这门课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感悟。下面笔者谈谈其中的一些改革经验。
一、明确教学内容、突出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多媒体素材与采集》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前期准备课程,它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具备完成多媒体制作中素材的获取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此《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严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并遵循了"实用、够用"的原则,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行业标准,突出能力目标
《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认真研究国家信息产业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职业标准和信息产业部多媒体资格水平考试大纲,并经过地区企业调研后确定的,即教学内容是以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确定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企事业单位中,对多媒体作品中的素材收集侧重在实践应用能力,对相关的设备原理等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在《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对采集设备理论性较强的原理知识,重点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二)课程的能力目标
1、能根据客户的要求撰写文字脚本方案,并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能够根据项目文案要求完成图片的采集,并能熟练使用相关采集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能够利用Photoshop完成基本的图片处理(文件格式转换、画面大小、画面内容选取、色彩校正及画面合成)。
3、能够根据项目文案要求完成音频的采集,并能熟练配置音频采集设备(录音话筒、音箱)。并能够利用Audition音频编辑软件完成音频的处理(持续时间、音质、淡入淡出及合成)。
4、能够根据项目文案要求完成视频的采集,并能熟练使用相关采集设备(数码摄像机)。并能够利用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完成视频的基本编辑(画面选取、持续时间、视频格式转换)。
5、能够根据项目方案要求使用压缩软件完成素材的压缩(图片、音频、视频)。
6、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及良好的处事能力。
(三)以项目为载体,突出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就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多媒体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相关的知识将逐步深入,并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教学项目,一个是课内师生共同需要完成的《学院宣传片》素材的收集,另一个项目由学生课外自选主题完成。围绕项目素材需求为线索展开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 四)以培养方案为基础,课程内容为课程体系服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依据多媒体前期、中期和后期制作模式制定的,这个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过程(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式,建立了能力提升教学过程(职业初级能力、职业一般能力、职业高级能力)模式。《多媒体素材与采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前期课程,它统领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了多媒体行业人才初级阶段需要的全部必要知识,具有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任务的作用。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特征,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问题启发式、课堂讨论式等。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两条线的方法进行。一方面是上课教学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另外一个项目是教师指导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将一个个问题作为知识的切入点,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各个问题中去,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使学生能明确地掌握对应知识的作用和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使知识的传授更有针对性。
在课程的第1次课上,告知学生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将两个班的同学打破班级建制,根据各个项目团队成员间任务角色的不同进行分组,以5-8人为单位组成若干团队。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一)根据多媒体采集处理制作流程岗位设置的一般规则,将各个团队成员变为成员包括:导演、编剧、素材采集、配音配乐、后期编辑等,团队实行导演负责制。
(二)各小组讨论确定需要完成的项目:编制策划书和相应的采集脚本。 在一周内完成。
(三)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编写项目策划书。从项目确定的三个可行性原则:技术可行性、操作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考虑。每个团队确定一名代表进行公开表述,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评判。符合要求的继续,不通过的要重新修改。一至两周内完成。
(四)确定任务后,每个团队依据自己的项目要求来组织进程,不按照传统学习方式进行。从文本、图形、声音和动画视频等一步步进行,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非线性完成。所以每个团队的学习都是独立的,同时具有竞争性。根据自己的确良项目进度安排来确定完成时间。
将《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设置成以完成项目进行教学的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广泛的专业基础理论。
三、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
(一)个人考核。团队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由团队导演给出,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方面是团队配合、任务完成、行动执行能力方面。导演的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给出,主要考察个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
(二)团队考核:团队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主要考察团队完成项目情况和团队相互配合、相互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主要采用作品、答辩考核等形式。每一个团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都必须公开在班级做展示说明,由全班投票来决定是否能够通过。通过这样一些互动形式考核,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为以后的补充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一)采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同学提出一些超出本课程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本专业或本行业要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项目化的实施目前从整体效果来看,通过系部对学生的座谈会和学生的课程学习小结反映来看是非常不错的,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认可;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被动式的灌输思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此方式不太适应,或者非常反感,特别是有些内容没有介绍就让他们实施抵触情绪比较高。因此建议在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意识的增加这方面的自主学习的课程训练。
(三)项目化的实施需要相对完善的软硬件设置支持。由于目前在校生比较多,学院的操作设备有限,不能够保证在同一时间所有团队都能够进行,需要花费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协调,课内、课后、休息日都用上。
(四)项目化的实施不太适合大班教学。由于上学期笔者担任的是两个班的大班课,学生分组较多,各小组的组织实施进度不一至,特别在最后的几周时间段内需求不一样,老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大。
五、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就是本专业的敲门砖,希望它能成为一块"引玉的砖",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技术行业中。
参考文献:
[1]王明福,徐人凤.高职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4):44-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0.
一、明确教学内容、突出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多媒体素材与采集》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前期准备课程,它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具备完成多媒体制作中素材的获取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此《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严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并遵循了"实用、够用"的原则,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以就业为导向,依据行业标准,突出能力目标
《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认真研究国家信息产业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职业标准和信息产业部多媒体资格水平考试大纲,并经过地区企业调研后确定的,即教学内容是以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确定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企事业单位中,对多媒体作品中的素材收集侧重在实践应用能力,对相关的设备原理等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在《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了对采集设备理论性较强的原理知识,重点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
(二)课程的能力目标
1、能根据客户的要求撰写文字脚本方案,并熟练使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
2、能够根据项目文案要求完成图片的采集,并能熟练使用相关采集设备(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能够利用Photoshop完成基本的图片处理(文件格式转换、画面大小、画面内容选取、色彩校正及画面合成)。
3、能够根据项目文案要求完成音频的采集,并能熟练配置音频采集设备(录音话筒、音箱)。并能够利用Audition音频编辑软件完成音频的处理(持续时间、音质、淡入淡出及合成)。
4、能够根据项目文案要求完成视频的采集,并能熟练使用相关采集设备(数码摄像机)。并能够利用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完成视频的基本编辑(画面选取、持续时间、视频格式转换)。
5、能够根据项目方案要求使用压缩软件完成素材的压缩(图片、音频、视频)。
6、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及良好的处事能力。
(三)以项目为载体,突出实用性,加强应用能力培养
《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就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多媒体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的一般流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相关的知识将逐步深入,并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设计了两个教学项目,一个是课内师生共同需要完成的《学院宣传片》素材的收集,另一个项目由学生课外自选主题完成。围绕项目素材需求为线索展开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与应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增加,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 四)以培养方案为基础,课程内容为课程体系服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依据多媒体前期、中期和后期制作模式制定的,这个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过程(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式,建立了能力提升教学过程(职业初级能力、职业一般能力、职业高级能力)模式。《多媒体素材与采集》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前期课程,它统领整个专业的理论知识,课程包括了多媒体行业人才初级阶段需要的全部必要知识,具有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任务的作用。
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特征,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试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方式有:问题启发式、课堂讨论式等。
在教学实施中,采用两条线的方法进行。一方面是上课教学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另外一个项目是教师指导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将一个个问题作为知识的切入点,把相关的知识点溶入到各个问题中去,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使学生能明确地掌握对应知识的作用和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法使学习任务更加明确,使知识的传授更有针对性。
在课程的第1次课上,告知学生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将两个班的同学打破班级建制,根据各个项目团队成员间任务角色的不同进行分组,以5-8人为单位组成若干团队。按如下的步骤进行:
(一)根据多媒体采集处理制作流程岗位设置的一般规则,将各个团队成员变为成员包括:导演、编剧、素材采集、配音配乐、后期编辑等,团队实行导演负责制。
(二)各小组讨论确定需要完成的项目:编制策划书和相应的采集脚本。 在一周内完成。
(三)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目的可行性,编写项目策划书。从项目确定的三个可行性原则:技术可行性、操作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考虑。每个团队确定一名代表进行公开表述,教师和学生代表进行评判。符合要求的继续,不通过的要重新修改。一至两周内完成。
(四)确定任务后,每个团队依据自己的项目要求来组织进程,不按照传统学习方式进行。从文本、图形、声音和动画视频等一步步进行,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非线性完成。所以每个团队的学习都是独立的,同时具有竞争性。根据自己的确良项目进度安排来确定完成时间。
将《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设置成以完成项目进行教学的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的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广泛的专业基础理论。
三、以形成性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
(一)个人考核。团队小组成员的个人成绩由团队导演给出,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方面是团队配合、任务完成、行动执行能力方面。导演的个人成绩由指导教师给出,主要考察个人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
(二)团队考核:团队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主要考察团队完成项目情况和团队相互配合、相互沟通能力和自学能力。主要采用作品、答辩考核等形式。每一个团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时都必须公开在班级做展示说明,由全班投票来决定是否能够通过。通过这样一些互动形式考核,使学生能发现自己不足的地方,为以后的补充学习指明了方向。
四、课程改革与实践的体会
(一)采用项目化的课程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组织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同学提出一些超出本课程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本专业或本行业要有比较深的认识。
(二)项目化的实施目前从整体效果来看,通过系部对学生的座谈会和学生的课程学习小结反映来看是非常不错的,获得了绝大部分的认可;但也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从小接受的是被动式的灌输思想,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对此方式不太适应,或者非常反感,特别是有些内容没有介绍就让他们实施抵触情绪比较高。因此建议在今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有意识的增加这方面的自主学习的课程训练。
(三)项目化的实施需要相对完善的软硬件设置支持。由于目前在校生比较多,学院的操作设备有限,不能够保证在同一时间所有团队都能够进行,需要花费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进行协调,课内、课后、休息日都用上。
(四)项目化的实施不太适合大班教学。由于上学期笔者担任的是两个班的大班课,学生分组较多,各小组的组织实施进度不一至,特别在最后的几周时间段内需求不一样,老师的工作量骤然增大。
五、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要求每一门课程都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多媒体素材与采集》课程就是本专业的敲门砖,希望它能成为一块"引玉的砖",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技术行业中。
参考文献:
[1]王明福,徐人凤.高职软件专业技术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4):44-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文学.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兼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