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野的“自然观”与篆刻创作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uo13613152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沈野的“自然天趣说”对明代印论中“自然观”的发展影响深刻。从思想来源到精神层面再到技法层面的逐层梳理,可深入理解沈野“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亦可以此来引导篆刻创作。
  [关键词]沈野;《印谈》;自然
  [中图分类号]J29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1-0065-03
  [作者简介]钱姝妤,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00)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在读,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会员。
  “自然观”作为一个传统美学观念由来已久,是古老的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云:“道法自然。”将“道”与“自然”视为一体,强调顺应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一思想贯穿于每一艺术门类中,理所当然,篆刻艺术亦有“自然观”,在明代印论中得到充分的阐发。沈野的《印谈》中强调“自然天趣”,是明代印论中关于“自然观”的代表作之一。
  沈野(生卒年不详),字从先,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工诗,著有《闭门集》《卧雪集》《燃枝集》等。精篆刻,有印癖,明代天启年间《承清馆印谱》载有其印作二十方。印论有《印谈》,文中突出辨析了“自然天趣说”的美学观念。
  明代万历年间,禅宗思想在文人士大夫间盛行,对晚明印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身在其中的沈野也不例外,他说:
  昔黄蘖禅师与一僧并行,遇断岸处,师不能渡,此僧解笠着水登之,遂行,顾谓师日:“师兄不共行耶?”师怒,曰:“这个了汉,早知如此,当断汝颈。”倏不见。是用神通,不及自然之妙。印章亦尔。
  不难看出,沈野受到禅理影响,以“自然之妙”为最高审美理想。同时他还受到宋代诗人严羽“以禅论诗”的诗学观念影响,严羽认为学诗如学禅,诗歌创作可用禅宗“妙悟”来概括。在沈野眼中,禅理、诗学、印论皆是相通,他所追求的“自然之妙”亦可通过诗和禅来解释:
  古人云:画中有诗。今吾观古人印章,不直有诗而已,抑且有禅理,第心独知之,口不能言。
  “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此最知诗者也。即如“青青河畔草”一句,试问耕夫牧稚,谁不能言。乃自汉、魏以后,文章之士钩深致远,尽生平之力,毕竟无有及之者。信“眼前光景口头语”之不易及也。后世印章,以奇怪篆、不识字藏拙,去古弥远矣。
  沈野以诗歌创作为喻,认为如口头语般的诗歌才是真正的绝妙词,创作要出于自然,篆刻创作同理。古人印章本出自自然之作,而后人篆刻通过种种雕琢来藏其拙,反倒画蛇添足,失去了创作的“自然之妙”,与古人相比是望尘莫及。有鉴于此,为了追求自然之美,沈野对具体的创作状态提出了要求:
  徐声远不作诗,任其自至。作印当具此意。盖效古章,必在骊黄牝牡之外,如逸少见鹅鸣之状,而得草书法。下刀必如张颠作书,乘兴即作,发帚俱可。
  余昔居斜塘一载,此中野桥流水,阴阳寒暑,多有会心处,铅椠之暇,惟以印章自娱。每作一印,不即动手,以章法、字法往复踌躇,至眉睫间隐隐见之,宛然是一古印,然后乘兴下也,庶几少有得意处。
  创作时要调整好情绪,首先要得“会心处”,要体验想表达的情感;其次需要深思熟虑,胸有成竹,当感性和理性兩方面都达到顶峰时,随着喷涌而出的情感“乘兴”而下,一气呵成,这样方可产生创作的“自然之妙”。这种趣味实则是在人为的精心策划下诞生的。其实沈野也知道在艺术中追求完全的自然而然是多么的困难,艺术的自然往往需要人力来辅助,他对这两种自然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晰的讲解:
  墙壁破损处,往往有绝类画、类书者,即良工不易及也。只以其出之天然,不用人力耳。故古人作书,求之迹,然人力不尽,鲜获天然。王长公谓诗雕琢极处亦自然,绝有得之语。
  纯粹的自然而然是极为难得的,为了在艺术中追求这种“天然”美,就需要通过“人力”的雕琢来实现,即庄子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极尽人力而致自然。沈野在《印谈》中具体举例说明如何通过人为来获得“自然”之美:
  梅花道人作山水,先以秃笔蘸墨水,淋漓乱洒,然后,随其粗细浓淡处,用笔皴之,及成,多天然之致,人效之鲜能及者。余刻印章,每得鱼冻石,有筋瑕人所不能刻者,殊以为喜,因用刀随其险易深浅作之,锈涩糜烂,大有古色。
  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
  从梅花道人的泼墨山水,到沈野自己创作时不择石而治,再论及文彭、陈淳做印之法,都是在说明如何把人为和自然而然相结合,既能达到“自然之妙”,又不露人工的痕迹。古印经过漫长变迁和传承在岁月中自然形成的破损,以及时间沉淀而成的古色,都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形成的,沈野和文彭、陈淳通过运用这种“不完全可控”的方式,半人工半天然来实现“自然”的印面效果。当然这种人为的制作方式必须适度,“完全可控”全是人为,“完全不可控”往往破败不可收拾。后人做印时常故意破损印面,敲击四角,《印谈》中专门论及这种现象:
  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此汉印之妙也。若必欲用意破损其笔画,残缺其四角,宛然土中之物,然后谓之汉,不独郑人之为椅者乎。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椅。其妻间日:今椅如何?夫曰:像吾故椅。妻因毁新,令如故祷,至今可拊掌。
  如此故意矫饰、残缺印面可以说是晚明印坛流行的一种习气,沈野所批评的其实是其背后文人间弥漫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明代印坛兴盛的原因之一,是顾氏《印薮》的流传,使得篆刻家可以一窥古印之貌。但是由于木刻版的失真,导致许多原印中精彩的部分缺失,使得印人对古印一知半解:
  今坊中所卖《印数》,皆出木板,章法、字法虽在,而刀法则杳然矣。必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刀法之妙。章法如诗之有律,虽各为一句,而音实相粘。字法如《周书备编》,文虽同义,而各有所宜。
  明代印人受顾氏《印薮》影响,并不能“亲见古人典型,神迹所寄,更加体会不到古印的“自然之妙”,何谈在创作中表现出来。只能试图通过故意破损来达到古拙的效果,殊不知反而是奇怪忸怩,丝毫未得古印的“自然”之精神。因此,沈野也强调了选择范本的重要性,要“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刀法之妙。章法如诗之有律”。同时,沈野还强调了印人需要提升学养:
  然自古无不读书之诗人,故不但篆隶,更须读书。
  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几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或日,古人印章,皆工人为之,焉知其必静坐读书者耶?日:譬之时文,古文虽田叟稚子随意道出,亦有奇语。石勒不识字,能作诗歌。印章亦尔。
  明代万历年间的印坛,正处于匠人治印到文人自刻印的过渡时期,要提升印人地位,首先必须提升印人学养。篆刻虽为小技,但同样需要静坐读书,字法、章法、刀法等技法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阅览古印、提升学养来解决,并在创作中表达出“自然天趣”。沈野在《印谈》中详细论述了如何处理技法(尤其是刀法)问题:
  奇不欲怪,委曲不欲忸怩,古拙不欲做作。余尝刻印逼古如出之土中,几欲糜散者,乃得之一刀而成,初不做作,稍做作便不复尔。
  难莫难于刀法,章法次之,字法又次之。章法、字法俱可学而致,惟刀法之妙,如轮扁斫轮、疴偻承蜩,心自知之,口不能言。
  刻古人未尝刻之字,全在处置得宜,刻古人未尝刻之刀法,全在心得之妙,谓之不离不合,又谓之即离即合,彼不能法古者无论矣。即步亦步、趋亦趋,效颦秦、汉者,亦不如无作。
  刀法需要“心得之妙”,那是庄子所谓“轮扁斫轮、疴偻承蜩”的熟能生巧、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有在这种自然流露的状态中,篆刻家才能下刀一气呵成,不做反复修改,不忸怩造作,达到“自然之妙”。刀法万变不离其宗,如书法意在笔先,运刀同样是以意御刀,不能局限于追求下刀后形成笔画的外形,而是在内心所需表达的“意”的指引下自然形成外形。这其中形神的主次关系切记不能颠倒。
  总的来说,沈野《印谈》崇尚天然之美,其篆刻自然观的核心内容,是要了无痕迹地使人为和天然恰当结合,达到艺术上的自然。他反对过度的矫揉造作、奇怪忸怩,也反对亦步亦趋地模拟古印。他主张创作者要多看古印,在精神层面上体会古印中的“自然之妙”,得其“意”,心中要有想表达的情感;创作之前需要有足够的学养,章法、字法、刀法以及熟练度等技法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不会阻碍创作时的发挥;创作时一定要胸有成竹,乘兴而作,一挥而就,达到自然流露的效果;创作之后的加工修饰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目的是达到印面效果的浑然天成,而不是粗制滥造。这些对我们今天的篆刻创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摘 要】偏旁學习易于产生分化,因此提升偏旁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学生书法学习的关键一环。课前通过研读教材编排意图、精选范字,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效率;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读帖时注意笔画、部件的位置、联系、起承、特点,有效读帖,指导书写实践;合理运用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掌握笔法,引发思维,提升书法学习效果。  【关键词】偏旁;指导;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摘 要:2018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新课标卷Ⅰ物理试题,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不仅有利于高等学校对人才的选拔,也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关键词:物理试题;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1-0039-4  
常州市刘海粟小学于1998年率先全面实施艺术教育,聘请刘海粟先生爱女刘蟾女士担任名誉校长。学校师生践行刘海粟先生“第一等的正气、第一等的襟怀、第一等的追求”的精神,把“办适合师生生命成长的美学校”作为办学愿景。  如今,学校已发展为江苏省首批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小海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基地,成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连续1
策划人语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地带,课程的品质决定了学校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书法课程是实施書法教育的主阵地,是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落实书法进校园、进课堂,在建构和实施书法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书
摘 要:STC教材每节内容主要由情境引入、学习目标、实验前的准备、探究实验、实验反思、知识运用6大部分组成。教材首先创造生活情境引入课题,而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接着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实验反思,最后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内容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知识。基于上述分析,对国内物理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三点建议。  关键词:STC教材;编排;密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
王志劃
期刊
【摘 要】书法是我国国粹,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自古以来,中国人看书法,一字见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书法教育并非只是为了写字,也是为了陶冶性情,悟出做人之道。扬州市竹西小学通过墨香文化氛围的营造,专业师资队伍的锤炼,书法课堂的研磨,不断积淀墨香内涵,让书法融入学校的肌体和血脉,引领学生在书海墨韵中修身养性,为人生点亮人文底色。  【关键词】氛围营造;队伍锤炼;课堂研磨;墨香积淀  【中图分
摘 要:本文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为例,突出“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这一核心。该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主线,以科学探究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发现为动力,引导学生经历机械能守恒定律科学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其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物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6-
“作为一个企业,特别是我们本土的企业,不仅要保证向国家多缴税收,为企业多创利润,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与此同时,更应该承担起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化责任,每个中国的企业都应有这种强烈的文化责任意识——虽然这是一种新的提法,但我相信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注意到她。”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下称“汾酒集团”)董事长郭双威如是说。  11月18日,全国首家“中国酒文化学术活动基地”授牌仪式在汾酒集团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摘要:对于教师而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既是展示自身技能的渠道,也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途径,更是挖掘高技能人才的擂台。本文总结了技能大赛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和助推师资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技能大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6-017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Vocational Col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