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台暖响”怎么解?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ht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语文》教材中选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文中对“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两句的注释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暖。[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笔者认为注释脱离了原文的句法结构,只串讲了大意,特别是认为“响”是动词,当“响起来”讲,有失偏颇。
  其实对杜牧《阿房宫赋》这两句说的是什么意思,历来说法不一。
  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注:“临台而歌,则响为之暖,如春光之融和;舞罢闲散,则袖为之冷,如风雨之凄凉。”此说认为“响”和“袖”分别作“暖”和“冷”的主语,“暖”是“响”暖,“冷”是“袖”冷。
  钱钟书《旧文四篇·通感》说:“王维《过青溪水作》‘色静深松里’或刘长卿《秋月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寒馨满空林’和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把听觉上的‘静’字来描写深净的水色,温度感觉上的‘寒’、‘暖’字来描写清远的馨声和喧繁的乐声,也和通常语言很接近,‘暖响’不过是‘热闹’的文言。”此说认为“暖响”的结构关系和“寒馨”一样,是偏正关系,“暖”是修饰“响”的。
  《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阿房宫赋〉部分句子的翻译和语法分析》一文认为:“‘歌台’就是‘歌台上’,作状语用。‘暖响’的主语是‘歌声’,省略了。‘暖响’是动宾词组,‘暖’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暖响’是说:使音响有暖意。‘春光融融’是‘如春光之融融’的省略,这一动宾词组,是作补语用的。译文:歌台上(人们的歌声)使音响充满着暖意,好像春光那样融和;舞殿内(人们的舞蹈)使舞袖带来了寒气,好像风雨那样凄冷。”
  以上四种说法都没能讲清楚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要讲清楚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首先必须对这两句话的句法结构有个正确的理解。
  这是一个由两个并列分句组成的复句。“歌台暖响”和“舞袖飘拂”分别作两个分句的主语,“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分别作两个分句的谓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歌台暖响”是一个主谓词组,主语是“歌台”,谓语是“暖响”。“暖响”是一个动补结构,是“暖于响”的意思,省略了介词“于”字。“于”字在这里是介绍原因,与韩愈《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于”用法相同。谓语“春光融融”也是一个主谓词组。“春光”是主语,“融融”是谓语。第二个分句的结构与此相同。
  这两句的大意是:歌台由于歌乐声喧繁而(变得)温暖,有如春光融融;舞殿由于舞袖飘拂而(变得)寒冷,有如风雨凄凄。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歌舞的繁盛。
  “暖”是“歌台暖”,“冷”是“舞殿冷”,因而不能认为是“通感”。《古文观止》的注者认为“暖”的主语是“响”,“冷”的主语是“袖”,这是将两个分句的主语弄错了。苏教版语文课本的注释和《四川师院学报》那篇文章的分析,都犯了“增字作解”的毛病。前者将“响”理解为动词;后者将“歌台”理解为状语,将“暖响”理解为动宾关系,将“春光融融”理解为省略动词“如”的动宾词组,都是不妥当的。当然,笔者的理解也不一定妥当,谨提出来同大家一起讨论。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复兴中学]
其他文献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诗眼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诗眼”一般是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态度倾向的字。  这种词语一般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  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字就是这联的“诗眼”,一个“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爱国热忱却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
传统的第二语言写作教学将语法、拼写及标点符号等的正确与否作为评判学生习作的主要标准,从而几乎将写作课上成语法课,学生写得无趣,教师改得辛苦.'过程教学法'特别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学生发展.
“弄瓦”的“瓦”指什么?  《中学语文》2006年第4期《一面映照周朝婚俗的镜子——〈卫风·氓〉》解读三则》一文,对《卫风·氓》一诗的文化背景作了很好的阐释,读后颇受启发,获益匪浅。但它对《小雅·斯干》这首诗的解说,却存在着一个小小的瑕疵。它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生下男孩,则让他睡床上,给他穿华美衣服,给他玩弄美玉。生下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