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现象的回顾分析,对教学经验的梳理总结,对教学问题的有效诊断,对教学策略的有效探寻。对教者而言,无论是品尝成功,还是感叹遗憾,都是一种反思、一种提升。它能提示教师,既不为暂时的失误而沮丧,也不为一时的精彩而陶醉;它能引导教师从“境界课堂、理想教学”的构思中,透视出教学中的本质性差距和矫正性策略,以引领教学走向精彩与智慧。
一、专题的联系反思
认识的模糊,必然带来操作的失误;理论的茫然,必然带来实践的偏颇。可见,教学实践层面出问题,源于理论引领不到位。为此,教师既要做教学的实践者,还要做教学的研究者;既要做热情的实践者,更要做冷静的反思者。不仅要借助反思提高实践水平,让课堂教学走向精彩,还要借助反思提升理论水平,让课堂教学归于理性。这样,教师就须进入反思的另一个层次——专题的联系反思。所谓专题的联系反思,就是围绕某一专题,对相关、相似、相近的一系列教学片段,进行专题式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寻求解决办法。如阅读《五彩池》,一学生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教者见学生很感兴趣,便引导讨论:游泳需要什么条件?五彩池有这样的条件吗?经过长达10分钟的讨论,学生得出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结论:因为有的池小,有的水浅,而且池中有长长的、尖尖的石笋。此刻,教者再问先前提问的学生:“还想不想去游,还敢不敢去游?”该生说:“不想了,不敢了!”这一案例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教者在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上存在偏颇。由这一专题拓展开去,可再现许多相关教学画面,认真反思就会发现在独特追求和处理上出现偏向:一是独特追求竭尽全力。独特追求的失控,使狐狸(《狐假虎威》)由狡猾变成了聪明、狼(《狼和小羊》)由穷凶极恶变成了富有生存智慧……如果原本出自学生理解,稍加引导则无需大惊小怪,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非常有效。而许多“超文本”的解读往往是教者致力追求的结果,有些教师甚至把这种偏向作为精彩欣赏,这就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独特处理心中无数。从上述教学片段看,教者也许对自己的处理颇感满意,认为既纠正了学生想去五彩池游泳的错误想法,又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试想,这样引导后,美丽神奇的五彩池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惧怕、回避,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不是美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这样的语文教学能算成功吗?
看来,学生精彩的感悟往往都是独特的,而独特的感悟不都是精彩的。从个性张扬、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对语言解读的独特感悟都是应该诊视的,而对偏离教学目标、有悖价值导向、违背正常事理的“独特”,须冷静分析,科学处理,有效运用,努力让每个“独特”都转化为精彩。一是放大,让独特成为教学的亮点。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构建、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意义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教师要头脑冷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捕捉。对一些颇有价值、且易忽视的信息及时发现,着力诱导,充分运用,有效放大,使独特感受成为促进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二是缩小,让独特纳入目标的轨道。如果学生的独特偏离目标,但他们又表现出浓厚兴趣,可通过点拨,逐步缩小,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有目标、有方向的引领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充实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并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解读的目标观。还以《五彩池》的案例说明。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想在里面游泳,其想法很是真实。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无需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舍得下去吗?”此时,学生则会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这样,五彩池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就是永远的美好和向往。三是矫正,让独特成为点拨的契机。如学生的独特明显错误,需及时有效地捕捉,有的放矢地矫正:或提示思路,为学生导向;或运用归谬,促进学生顿悟;或引导反思,让学生领悟,使他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如,阅读《一路花香》,有学生说:“我觉得破水罐既运了水,又浇了花,功劳比好水罐大。”此时,教者可这样引导:在什么情况下挑水工夸它的?夸破水罐是不是意味着对好水罐的否定?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运水是水罐的任务,好水罐在岗位上尽心尽力是值得称道的,只是不能骄傲;破水罐有缺陷,但挑水工考虑它的特点,发挥它的特长,使它与好水罐一样,为人们作出贡献。由此可见,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条件优越的,要充分发挥优势,不能骄傲;条件不够的,要善于扬长避短,不能自卑。这样引导,学生的偏差也便转化为精彩。
二、学科的整体反思
在对一系列专题进行反思后,可开始学科的整体反思,就是对语文教学来个“鸟瞰式”反思。当然,这里的“整体”只是相对而言,只是比专题反思立足更高一点、眼界更宽一些,剖析更深一点。这样,居高临下地审视分析,高屋建瓴地诊断探究,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敏感,从而时时以语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来规范、实施、审视语文教学。一旦形成了整体反思能力,课堂教学将步入一种境界。
进行整体反思,须选择角度,否则便难以驾驭,无从下手。角度的选择是多方面的,由课堂教学的要素,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文本的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选择反思;由语文素养的要素,可从“提升精神境界”“丰富语言系统”“培养个性品质”等方面选择反思;由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从“生活中的语文、课堂中的语文、阅读中的语文”等方面选择反思……选择了反思角度,还要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对相关教学现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深入而投射的分析。找准存在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寻求解决策略。从学科本质的角度反思,笔者感受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理智和深刻逐步取代浮躁和浅近,但要使教学凸显本质,走向本源,回归本真,须走出“泛语文”“浅语文”的误区。
1.追求“效率语文”,走出“泛语文”的误区。有些课堂,内容不断切换,教师手忙脚乱,学生应接不暇。看起来在做语文的事,实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学陷入了“泛语文”的误区。如阅读《骆驼和羊》,有位教者这样引导:一是问题探究。①你认为高好还是矮好,为什么?②你觉得骆驼和羊的本领哪个大?你是怎样理解的?③老牛的话你怎么理解?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答题难以到位。二是表演探究。要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行朗读指导、句义理解。虽然课文情节简单,但融朗读、理解、表达于一体,学生还是顾此失彼。三是延伸探究。要学生想象骆驼和羊第二次相遇的情景,而此时已经下课了。看起来,师生双方都竭尽全力,而效果却难以如愿。其原因就在于:过多的探究点淡化了教学重点;急切地赶场子弱化了教学过程。而如果在引导朗读课文,再现形象,初步理解后,抓住第三个探究点,引导具体想象羊和骆驼第二次相遇互相帮助的情景,就能保证内容集中、时间充裕、过程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功效。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参与、高效参与。
2.寻求“深度语文”,走出“浅语文”的误区。阅读《晏子使楚》,有教者一揭题就引导学生阅读《春秋战国七国争霸》《晏子简介》,并让谈收获。学生除了朗读资料,并无感受可言。教学后,又引导阅读《晏子小时候》《晏子的故事》,要学生说体会。学生也多说晏子小时候如何聪明,与《晏子使楚》并未沾上边,根本难有深度可言。类似现象并不鲜见,不少教师无论是问题引导,还是形象表演;无论是资料交流,还是片段练习,经常带着学生在原地打转,难以拾级而上。可见,须切实重视语言内涵的深度理解、语言情感的深度感悟,以走进“深度语文”的境界。比如拓展阅读,不仅要考虑拓展的宽度,还要追求拓展的深度。如,阅读《晏子使楚》,窦桂梅老师拓展了《狼和小羊》,引导比较:小羊和晏子与对方争辩都坚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但为何晏子取得了最后胜利,而小羊却是另一种结果呢?由此学生明白,晏子取胜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明“尊严来自实力”。没有实力,个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据理力争也没有用,没有国家的尊严,就谈不上个人的尊严。接着教者追问:既然晏子代表国家,为何课文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而不说“不敢不尊重齐国呢”?自此学生明白:每个人要想维护国家的尊严,首先要做一个能赢得尊重的人。窦老师还拓展了《胯下羞辱》,并引导讨论:韩信顺从地从胯下钻过去,人们赞扬他;晏子拒绝从狗洞钻进去,人们又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学生明白:前者羞辱的是个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个人可以忍辱负重;后者是借侮辱个人而侮辱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据理力争,维护个人的尊严。这样拓展,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深层,把阅读感悟引向了深刻,宽度拓展和深度掘进达到了有机统一。(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一、专题的联系反思
认识的模糊,必然带来操作的失误;理论的茫然,必然带来实践的偏颇。可见,教学实践层面出问题,源于理论引领不到位。为此,教师既要做教学的实践者,还要做教学的研究者;既要做热情的实践者,更要做冷静的反思者。不仅要借助反思提高实践水平,让课堂教学走向精彩,还要借助反思提升理论水平,让课堂教学归于理性。这样,教师就须进入反思的另一个层次——专题的联系反思。所谓专题的联系反思,就是围绕某一专题,对相关、相似、相近的一系列教学片段,进行专题式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寻求解决办法。如阅读《五彩池》,一学生提出:“五彩池能游泳吗?”教者见学生很感兴趣,便引导讨论:游泳需要什么条件?五彩池有这样的条件吗?经过长达10分钟的讨论,学生得出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结论:因为有的池小,有的水浅,而且池中有长长的、尖尖的石笋。此刻,教者再问先前提问的学生:“还想不想去游,还敢不敢去游?”该生说:“不想了,不敢了!”这一案例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教者在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上存在偏颇。由这一专题拓展开去,可再现许多相关教学画面,认真反思就会发现在独特追求和处理上出现偏向:一是独特追求竭尽全力。独特追求的失控,使狐狸(《狐假虎威》)由狡猾变成了聪明、狼(《狼和小羊》)由穷凶极恶变成了富有生存智慧……如果原本出自学生理解,稍加引导则无需大惊小怪,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非常有效。而许多“超文本”的解读往往是教者致力追求的结果,有些教师甚至把这种偏向作为精彩欣赏,这就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二是独特处理心中无数。从上述教学片段看,教者也许对自己的处理颇感满意,认为既纠正了学生想去五彩池游泳的错误想法,又理解了五彩池的特点。试想,这样引导后,美丽神奇的五彩池留给学生的只能是惧怕、回避,铭刻于学生心中的再不是美的向往,而是无奈的回避。这样的语文教学能算成功吗?
看来,学生精彩的感悟往往都是独特的,而独特的感悟不都是精彩的。从个性张扬、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对语言解读的独特感悟都是应该诊视的,而对偏离教学目标、有悖价值导向、违背正常事理的“独特”,须冷静分析,科学处理,有效运用,努力让每个“独特”都转化为精彩。一是放大,让独特成为教学的亮点。学生对语言形象的构建、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意义的理解,都有自己的独特。教师要头脑冷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捕捉。对一些颇有价值、且易忽视的信息及时发现,着力诱导,充分运用,有效放大,使独特感受成为促进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二是缩小,让独特纳入目标的轨道。如果学生的独特偏离目标,但他们又表现出浓厚兴趣,可通过点拨,逐步缩小,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有目标、有方向的引领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充实丰富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平衡中的超越,并逐步培养学生语言解读的目标观。还以《五彩池》的案例说明。面对美丽的五彩池,学生想在里面游泳,其想法很是真实。然而,在如此奇丽的风景区游泳显然不妥,教师无需带学生“转弯抹角”地浪费时间,一句话就可解决问题:“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能在里面游泳真是一种享受。如果真让你去游泳,你舍得下去吗?”此时,学生则会恍然大悟:这么美的五彩池,谁舍得跳下去呢。这样,五彩池留在学生记忆里的就是永远的美好和向往。三是矫正,让独特成为点拨的契机。如学生的独特明显错误,需及时有效地捕捉,有的放矢地矫正:或提示思路,为学生导向;或运用归谬,促进学生顿悟;或引导反思,让学生领悟,使他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如,阅读《一路花香》,有学生说:“我觉得破水罐既运了水,又浇了花,功劳比好水罐大。”此时,教者可这样引导:在什么情况下挑水工夸它的?夸破水罐是不是意味着对好水罐的否定?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运水是水罐的任务,好水罐在岗位上尽心尽力是值得称道的,只是不能骄傲;破水罐有缺陷,但挑水工考虑它的特点,发挥它的特长,使它与好水罐一样,为人们作出贡献。由此可见,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挥聪明才智。条件优越的,要充分发挥优势,不能骄傲;条件不够的,要善于扬长避短,不能自卑。这样引导,学生的偏差也便转化为精彩。
二、学科的整体反思
在对一系列专题进行反思后,可开始学科的整体反思,就是对语文教学来个“鸟瞰式”反思。当然,这里的“整体”只是相对而言,只是比专题反思立足更高一点、眼界更宽一些,剖析更深一点。这样,居高临下地审视分析,高屋建瓴地诊断探究,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敏感,从而时时以语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来规范、实施、审视语文教学。一旦形成了整体反思能力,课堂教学将步入一种境界。
进行整体反思,须选择角度,否则便难以驾驭,无从下手。角度的选择是多方面的,由课堂教学的要素,可从“教师的教学行为”“文本的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选择反思;由语文素养的要素,可从“提升精神境界”“丰富语言系统”“培养个性品质”等方面选择反思;由语文学习的空间,可从“生活中的语文、课堂中的语文、阅读中的语文”等方面选择反思……选择了反思角度,还要尽可能地占有资料,对相关教学现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深入而投射的分析。找准存在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寻求解决策略。从学科本质的角度反思,笔者感受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理智和深刻逐步取代浮躁和浅近,但要使教学凸显本质,走向本源,回归本真,须走出“泛语文”“浅语文”的误区。
1.追求“效率语文”,走出“泛语文”的误区。有些课堂,内容不断切换,教师手忙脚乱,学生应接不暇。看起来在做语文的事,实际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教学陷入了“泛语文”的误区。如阅读《骆驼和羊》,有位教者这样引导:一是问题探究。①你认为高好还是矮好,为什么?②你觉得骆驼和羊的本领哪个大?你是怎样理解的?③老牛的话你怎么理解?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答题难以到位。二是表演探究。要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进行朗读指导、句义理解。虽然课文情节简单,但融朗读、理解、表达于一体,学生还是顾此失彼。三是延伸探究。要学生想象骆驼和羊第二次相遇的情景,而此时已经下课了。看起来,师生双方都竭尽全力,而效果却难以如愿。其原因就在于:过多的探究点淡化了教学重点;急切地赶场子弱化了教学过程。而如果在引导朗读课文,再现形象,初步理解后,抓住第三个探究点,引导具体想象羊和骆驼第二次相遇互相帮助的情景,就能保证内容集中、时间充裕、过程具体,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迁移能力、表达能力,达到一石三鸟的功效。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有效参与、高效参与。
2.寻求“深度语文”,走出“浅语文”的误区。阅读《晏子使楚》,有教者一揭题就引导学生阅读《春秋战国七国争霸》《晏子简介》,并让谈收获。学生除了朗读资料,并无感受可言。教学后,又引导阅读《晏子小时候》《晏子的故事》,要学生说体会。学生也多说晏子小时候如何聪明,与《晏子使楚》并未沾上边,根本难有深度可言。类似现象并不鲜见,不少教师无论是问题引导,还是形象表演;无论是资料交流,还是片段练习,经常带着学生在原地打转,难以拾级而上。可见,须切实重视语言内涵的深度理解、语言情感的深度感悟,以走进“深度语文”的境界。比如拓展阅读,不仅要考虑拓展的宽度,还要追求拓展的深度。如,阅读《晏子使楚》,窦桂梅老师拓展了《狼和小羊》,引导比较:小羊和晏子与对方争辩都坚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但为何晏子取得了最后胜利,而小羊却是另一种结果呢?由此学生明白,晏子取胜的重要原因在于他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说明“尊严来自实力”。没有实力,个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据理力争也没有用,没有国家的尊严,就谈不上个人的尊严。接着教者追问:既然晏子代表国家,为何课文说“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而不说“不敢不尊重齐国呢”?自此学生明白:每个人要想维护国家的尊严,首先要做一个能赢得尊重的人。窦老师还拓展了《胯下羞辱》,并引导讨论:韩信顺从地从胯下钻过去,人们赞扬他;晏子拒绝从狗洞钻进去,人们又赞扬他。这是为什么?学生明白:前者羞辱的是个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个人可以忍辱负重;后者是借侮辱个人而侮辱国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必须据理力争,维护个人的尊严。这样拓展,把学生思维引向了深层,把阅读感悟引向了深刻,宽度拓展和深度掘进达到了有机统一。(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