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化全球化是各国家、各民族文化在平等的交往中通过不同类型的文化涵化与互动而形成的人类共同文化的过程。文化整合与民族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本土化向文化全球化转变的重要途径。文化整合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文化整合要坚持以我为主、求同存异、多元并存等原则,民族文化创新则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文化整合;文化创新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Innovation in Context of Globalized
SUN Jianhua
AbstractCulture 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shared culture of mankind, which takes shap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utuaI influence between various cultures in the process of equ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channel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e nationalization to culture globalization.Culture integr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besides culture integration should fo1low three principles; and nat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should be in the face Of modernization and future.
Key wordsCultur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nationaliza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54-02
进入21世纪以米,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理论界的“全球化”热潮已经由经济全球化逐步转向了文化全球化,这对各国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怎样走向世界?民族文化如何保留其優秀的传统,并通过创新融入全球文化?东西方文化能否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这些必然会成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所谓文化全球化,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文化全球化指一种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称为文化同质论。这种观点承袭了早先现代化话语,尤其是工厂业社会趋同论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认为由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决定,冷战后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是更加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1]。第二种: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者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并行。这种理解认为全球化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如韩国总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时才有其价值”[2]。第三种: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塞缪尔•亨廷顿是对全球化话语的重要批判者。他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论证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强化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必须用区域化(欧美一体化)来对抗,以捍卫和保护西方文明。亨廷顿的悖论在于,他把注意力从民族国家(为数众多)转向被称为文明的“文化实体”(七大或八大文明),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语境的一种反应。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的依存性明显加强。一方面是全球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促使全球意识的形成。全球意识关涉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人们应在承认人类文化具有共同性的基础,克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从全球的角度去解决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全球意识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表现为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广泛共享,以及在世界一切文化之间进行的对话、交流、合作和互补等。这些世界性活动都具有文化性质,这是文化全球化的含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文化怎样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全球文化?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是两条重要途径。
1 文化整合
人类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使得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各个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的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从全人类性的批判利取舍中得到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换言之,文化整合就是对不同的价值观的选择、融合、创新的过程。文化整合能够有力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由于地域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制约,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碰撞,各取所长,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又融合并吸纳了全球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体地说,文化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文化整合的前提是求同存异。人类最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面对世界和从事实践时,其本质和实践方式都具有共同性。这就是人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表层结构后面存在的相同的深层结构,这是文化整合的基础。全球意识是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求同存异意识是全球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整合中的求同,就是首先要正视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如安全、发展、生态平衡、资源保护等全球性问题,克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努力寻找和扩大与其它文化共有的部分,依靠协调配合达成人类的共识与协作;所说的存异,就是应该尊重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承认各个民族文化的丰富个性和多样性。求同存异就是在承认自己民族文化价值观合理性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理解和学习的态度。使全球文化呈现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生动局面。
1.2 文化整合的核心是坚持以我为主。文化全球化要求各民族文化在认同他文化的同时,积极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保持本民族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价值。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文化活动中内化在一个民族主体中的由历史凝聚而延续着的稳定的、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总体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国魂。在文化整合中,一些后发展国家在追赶西方现代化浪潮中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文化模式,致使本土文化衰落。亨廷顿对此作过这样的评论:“有些国家领导人有时企图抛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是从的国家。”[3]因此,文化整合必须立足于民族精神利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丰富和发展上,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要反对“自我中心论”。这种思想排斥外来优秀文化,闭关自守,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停滞不前。在对待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1.3 文化整合的目标是多元并存。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了。在学术界,学者们越来越对“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和“地球村”(the globalvilIage)感兴趣。正如王宁先生所言:当今我们显然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在“地球村”里,我们有众多的民族,众多的文化和文明,大家彼此都意识到各自的以及对方文化的优劣长短及差异,因此能够通过对话达到彼此间的沟通……“[4]整合之后的世界文化将是和而不同、更加多样性的格局。为达到整合的目的,我们必须首先处理好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以本民族文化的存在、创新、发展为重点,本土文化应以开放、宽容的胸怀去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展自己,在文化冲突中证实自己。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既对立义统一的关系,避免以“全球理论”为前提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固守本土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是对本土文化的超越;同时全球化又要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前提。解决二者冲突的方式应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即全球化的本土化和本土化的全球化,从而达到多元并存。
2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就是对原有的文化价值、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进行重新思考、定位和再创造的实践过程。它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灵魂。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有以下几个内涵:
2.1 文化创新,就是要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用世界的眼光和现代化的体系重新审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做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思考。只有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过程中,才能鉴别并把握住民族文化中可以被人类社会共同接纳的精华部分,这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只有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才能进行重新界定和革除。因此,文化的世界性就是向世界先进文化看齐,取长补短,将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全球文化的沃土之中,保持民族文化创新的旺盛动力。
虽然文化全球化被人们普遍关注,但它却不是现在才山现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论述过这种文化格局山现的必然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产品…”[5]当今,东西方文化在互相碰撞、融合中,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以适应新文化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华。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释道为主干的多维文化,蕴涵着非常宝贵的民族精神。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顺其自然”都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儒、释、道三位一体则调和着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外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崇尚和谐、倡导德治等宝贵思想,这些都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开放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将其向世界推广,使之成为全球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2.2 文化创新要求文化的发展要面向未来。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不断面向未来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会向文化创新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自然也是文化发展的主题。文化创新应从以和平與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中吸取动力和源泉,并以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因此面向未来不仅是经济、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文化工作和文化创新的立脚点。面向未来才会使人们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人们思想发展的教条主义观念,打破有限的地域和自我封闭的民族孤立状态,获得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使人类文化得到永恒的发展。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面向未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文化创新的责任。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创新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又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在文化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下)》,《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5期
[2] [韩]李洪久:《世界化与社会保存》,《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4] 王宁:《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5-4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年,第254-255页
收稿日期:2008-5-01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文化整合;文化创新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Innovation in Context of Globalized
SUN Jianhua
AbstractCulture 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shared culture of mankind, which takes shape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utuaI influence between various cultures in the process of equ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culture innovation are important channels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ulture nationalization to culture globalization.Culture integration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cultur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besides culture integration should fo1low three principles; and nat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should be in the face Of modernization and future.
Key wordsCultur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nationalization; Culture integr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54-02
进入21世纪以米,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理论界的“全球化”热潮已经由经济全球化逐步转向了文化全球化,这对各国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文化怎样走向世界?民族文化如何保留其優秀的传统,并通过创新融入全球文化?东西方文化能否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这些必然会成为社会科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所谓文化全球化,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理解:第一种:文化全球化指一种共同的或单一的文化的形成,可称为文化同质论。这种观点承袭了早先现代化话语,尤其是工厂业社会趋同论的思路,把文化全球化看作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认为由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决定,冷战后世界“文化变化的方向是更加趋于均一”,“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将变得越来越小”[1]。第二种: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同时进行的过程,或者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并行。这种理解认为全球化同时也是一个异质化的过程。如韩国总理李洪九博士199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演讲时,强调“世界化并不是一元化,而是只有在追求多元化时才有其价值”[2]。第三种: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塞缪尔•亨廷顿是对全球化话语的重要批判者。他提出著名的文明冲突论,论证世界历史的发展将强化文明间的差异和冲突,因此必须用区域化(欧美一体化)来对抗,以捍卫和保护西方文明。亨廷顿的悖论在于,他把注意力从民族国家(为数众多)转向被称为文明的“文化实体”(七大或八大文明),本身就是对全球化语境的一种反应。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的依存性明显加强。一方面是全球的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另一方面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需要促使全球意识的形成。全球意识关涉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人们应在承认人类文化具有共同性的基础,克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及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从全球的角度去解决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全球意识包括生态环境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表现为规范、价值观等方面的广泛共享,以及在世界一切文化之间进行的对话、交流、合作和互补等。这些世界性活动都具有文化性质,这是文化全球化的含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文化怎样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全球文化?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是两条重要途径。
1 文化整合
人类交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不同文化形态的相互渗透使得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日益明显,各个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的地域和民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从全人类性的批判利取舍中得到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的区域资源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换言之,文化整合就是对不同的价值观的选择、融合、创新的过程。文化整合能够有力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由于地域和交际范围的限制,各民族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的独立性对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制约,而在跨文化交流中,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碰撞,各取所长,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又融合并吸纳了全球文化的精华,从而促进本民族主流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具体地说,文化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文化整合的前提是求同存异。人类最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面对世界和从事实践时,其本质和实践方式都具有共同性。这就是人类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表层结构后面存在的相同的深层结构,这是文化整合的基础。全球意识是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求同存异意识是全球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文化整合中的求同,就是首先要正视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如安全、发展、生态平衡、资源保护等全球性问题,克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努力寻找和扩大与其它文化共有的部分,依靠协调配合达成人类的共识与协作;所说的存异,就是应该尊重其他各民族的文化,承认各个民族文化的丰富个性和多样性。求同存异就是在承认自己民族文化价值观合理性的同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一种宽容、理解和学习的态度。使全球文化呈现和而不同、多元发展的生动局面。
1.2 文化整合的核心是坚持以我为主。文化全球化要求各民族文化在认同他文化的同时,积极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个性,保持本民族文化应有的地位和价值。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文化活动中内化在一个民族主体中的由历史凝聚而延续着的稳定的、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总体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国魂。在文化整合中,一些后发展国家在追赶西方现代化浪潮中盲目照搬照抄西方文化模式,致使本土文化衰落。亨廷顿对此作过这样的评论:“有些国家领导人有时企图抛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种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所是从的国家。”[3]因此,文化整合必须立足于民族精神利优秀文化传统的保护、丰富和发展上,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要反对“自我中心论”。这种思想排斥外来优秀文化,闭关自守,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停滞不前。在对待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1.3 文化整合的目标是多元并存。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了。在学术界,学者们越来越对“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和“地球村”(the globalvilIage)感兴趣。正如王宁先生所言:当今我们显然已经真正进入了一个文化多元主义的时代……在“地球村”里,我们有众多的民族,众多的文化和文明,大家彼此都意识到各自的以及对方文化的优劣长短及差异,因此能够通过对话达到彼此间的沟通……“[4]整合之后的世界文化将是和而不同、更加多样性的格局。为达到整合的目的,我们必须首先处理好全球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以本民族文化的存在、创新、发展为重点,本土文化应以开放、宽容的胸怀去吸收全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发展自己,在文化冲突中证实自己。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是既对立义统一的关系,避免以“全球理论”为前提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固守本土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是对本土文化的超越;同时全球化又要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前提。解决二者冲突的方式应是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即全球化的本土化和本土化的全球化,从而达到多元并存。
2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就是对原有的文化价值、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文化体制进行重新思考、定位和再创造的实践过程。它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灵魂。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文化创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创新有以下几个内涵:
2.1 文化创新,就是要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在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用世界的眼光和现代化的体系重新审定我们的民族文化,挖掘出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做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思考。只有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语境下,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过程中,才能鉴别并把握住民族文化中可以被人类社会共同接纳的精华部分,这是创新的基础。同时,对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也只有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才能进行重新界定和革除。因此,文化的世界性就是向世界先进文化看齐,取长补短,将民族文化之根深深扎在全球文化的沃土之中,保持民族文化创新的旺盛动力。
虽然文化全球化被人们普遍关注,但它却不是现在才山现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论述过这种文化格局山现的必然性:“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产品…”[5]当今,东西方文化在互相碰撞、融合中,不断地调整、更新自己以适应新文化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中具有世界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精华。中国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释道为主干的多维文化,蕴涵着非常宝贵的民族精神。如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顺其自然”都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儒、释、道三位一体则调和着人的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外以人为本、讲究诚信、崇尚和谐、倡导德治等宝贵思想,这些都引起了国际文化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以积极、进取、开放的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将其向世界推广,使之成为全球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2.2 文化创新要求文化的发展要面向未来。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一个不断面向未来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会向文化创新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自然也是文化发展的主题。文化创新应从以和平與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中吸取动力和源泉,并以创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因此面向未来不仅是经济、政治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文化工作和文化创新的立脚点。面向未来才会使人们解放思想,破除一切束缚人们思想发展的教条主义观念,打破有限的地域和自我封闭的民族孤立状态,获得永不衰竭的精神源泉,使人类文化得到永恒的发展。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起面向未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文化创新的责任。
综上所述,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创新既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又有利于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加快走向世界的步伐,在文化全球化的格局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麦哲:《文化与国际关系:基本理论述评(下)》,《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7年第5期
[2] [韩]李洪久:《世界化与社会保存》,《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4] 王宁:《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45-49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6年,第254-255页
收稿日期:2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