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水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审好题目是解答应用题最关键的第一步,在数学实践中,帮助学生认真理解题意,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等都是提高学生审题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应用题;审题教学;解决问题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感到辣手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感到应用题难学,信心不足。而实际上,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不知如何审题,审题意识薄弱,在没有弄清题意时,就拿起笔来就列式,而造成列式错误。其实,应用题的审题是解答应用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审好题是最为关键的。
一、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应以默读的方式为主,简单的应用题读两遍,一般学生都能知晓其所知所求;而复杂的应用题则应该认真细心地反复研读,直到读懂为止,也就是读完题后,要求做到不看题目,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进行复述,能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清楚地说出。在读题的时候,也可以用划线或记符号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关键语句标示出来,以加深印象。例如,在北师大版第十册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经常出现像以下两组类型的题目:
第一组:①一根铁丝长5米,剪去3/5米。还剩下多少米?
②一根铁丝长5米,剪去全长的3/5,还剩下多少米?
第二组:①工程队计划每天修路120米,实际每天修路比计划多修1/6,实际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工程队计划每天修路120米,计划每天修路比实际多1/6,实际每天修路多少米?
以上两组题目,基本上只有一字之差,如果不认真细读,就会认为是完全一样的题目,从而造成列式上的错误。如果我们能认真读题,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第一组中“剪去3/5米”和“剪去3/5”的不同意思;3/5米表示实际量,3/5表示分率。以及第二组中“实际每天修路比计划多修1/6”是把计划每天修路看作标准量,“计划每天修路比实际多1/6”是把实际每天修路看作标准量,因而得出两组题目的列式截然不同。
二、画线段图,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能使应用题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清楚地揭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是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桥梁与关键。启发、指导学生正确画出线段图,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复杂、隐蔽、抽象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解题思路会变得更明朗。同时,能把学生从单纯的选择算法注意力引导到全面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上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因此,在數学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画出线段图,用直观的线段图,来观察题目的数量间的关系,这也是审题的重要部分。
例①一条电线,第一天用了全长20%,第二天用了全长的25%,两周共用了350米。 这条电线有多少米?
例② 一条电线,第一天用了全长20%,第二天用了全长的25%,还剩下350米。 这条电线有多少米?
像这两道题目,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来进行审题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明白,列式解答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我让学生找出标准量即单位“1”,(全长是单位“1”)把单位“1”用一条线段表示,在线段中分别表示出全长20%和全长25%,350就是全长20%和全长25%的和所对应的实际量。学生就能得到理解。
三、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审题能力提高
应用题是用精炼的语言来叙述的题目,当中有许多数学名词、术语以及一些专业性和常识性的知识概念,都需要每一个学生去理解它的含义,这也是审题的重点和关键。在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反映生产、生活的专业性词语,如,“原计划、实际、平均、超产、降价。”以及行程中的“相向、背向、相遇”等专门术语,必须用语文中的词语教学方法,结合具体题目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对于那些表示对象、范围、程度等词语,如,“相当于、比、占、是、还”等词语的理解,也是审题的重要环节,都必须帮助学生理解好。
有些应用题的条件比较隐蔽,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也容易造成审题错误。 如, “用一根长100厘米长的铁线,按长与宽的比是3:1来围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如果学生不明白“分配总量”是多少,将100厘米作为分配总量,得出“一长、一宽”,而造成解题错误,因为3:1是一长比一宽,100米所对应的是两长和两宽的和,把“分配总量”隐藏。这其实是学生认知水平欠缺而产生的错误。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笔者相信,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只有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技巧后,其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会随之提高。
【关键词】应用题;审题教学;解决问题
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感到辣手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上往往感到应用题难学,信心不足。而实际上,他们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不知如何审题,审题意识薄弱,在没有弄清题意时,就拿起笔来就列式,而造成列式错误。其实,应用题的审题是解答应用题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加强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审好题是最为关键的。
一、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读题应以默读的方式为主,简单的应用题读两遍,一般学生都能知晓其所知所求;而复杂的应用题则应该认真细心地反复研读,直到读懂为止,也就是读完题后,要求做到不看题目,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的意思进行复述,能把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清楚地说出。在读题的时候,也可以用划线或记符号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所求问题、关键语句标示出来,以加深印象。例如,在北师大版第十册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经常出现像以下两组类型的题目:
第一组:①一根铁丝长5米,剪去3/5米。还剩下多少米?
②一根铁丝长5米,剪去全长的3/5,还剩下多少米?
第二组:①工程队计划每天修路120米,实际每天修路比计划多修1/6,实际每天修路多少米?
②工程队计划每天修路120米,计划每天修路比实际多1/6,实际每天修路多少米?
以上两组题目,基本上只有一字之差,如果不认真细读,就会认为是完全一样的题目,从而造成列式上的错误。如果我们能认真读题,分析比较,就可以发现第一组中“剪去3/5米”和“剪去3/5”的不同意思;3/5米表示实际量,3/5表示分率。以及第二组中“实际每天修路比计划多修1/6”是把计划每天修路看作标准量,“计划每天修路比实际多1/6”是把实际每天修路看作标准量,因而得出两组题目的列式截然不同。
二、画线段图,分析题目数量关系
画线段图能使应用题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清楚地揭示题目中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是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的桥梁与关键。启发、指导学生正确画出线段图,最大的优点就是使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复杂、隐蔽、抽象的数量关系呈现出来,解题思路会变得更明朗。同时,能把学生从单纯的选择算法注意力引导到全面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上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理解得更清楚、更透彻。因此,在數学应用题教学中,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培养学生画出线段图,用直观的线段图,来观察题目的数量间的关系,这也是审题的重要部分。
例①一条电线,第一天用了全长20%,第二天用了全长的25%,两周共用了350米。 这条电线有多少米?
例② 一条电线,第一天用了全长20%,第二天用了全长的25%,还剩下350米。 这条电线有多少米?
像这两道题目,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画出线段图,借助线段图来进行审题分析,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明白,列式解答就容易得多了。所以,我让学生找出标准量即单位“1”,(全长是单位“1”)把单位“1”用一条线段表示,在线段中分别表示出全长20%和全长25%,350就是全长20%和全长25%的和所对应的实际量。学生就能得到理解。
三、提高认知水平,促进审题能力提高
应用题是用精炼的语言来叙述的题目,当中有许多数学名词、术语以及一些专业性和常识性的知识概念,都需要每一个学生去理解它的含义,这也是审题的重点和关键。在中高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反映生产、生活的专业性词语,如,“原计划、实际、平均、超产、降价。”以及行程中的“相向、背向、相遇”等专门术语,必须用语文中的词语教学方法,结合具体题目对学生进行讲解。而对于那些表示对象、范围、程度等词语,如,“相当于、比、占、是、还”等词语的理解,也是审题的重要环节,都必须帮助学生理解好。
有些应用题的条件比较隐蔽,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足,也容易造成审题错误。 如, “用一根长100厘米长的铁线,按长与宽的比是3:1来围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如果学生不明白“分配总量”是多少,将100厘米作为分配总量,得出“一长、一宽”,而造成解题错误,因为3:1是一长比一宽,100米所对应的是两长和两宽的和,把“分配总量”隐藏。这其实是学生认知水平欠缺而产生的错误。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有比较直接的影响。
笔者相信,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只有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技巧后,其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就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