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弱势群体被普遍关注的社会背景下,从联觉培养的角度探索盲童玩具科学可行的研究路径,旨在优化盲童玩具的感官体验,并以玩具为载体来提高其感官联动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补偿其视觉层面上信息的缺失。根据盲童的感知觉特征、情感特征和认知特征,立足于触觉、听觉和嗅觉在感知外部世界时发挥的作用,探讨将联觉理论应用在盲童玩具设计上的可行性。本文以联觉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联觉理论的内涵,形成以游戏化学习形式及联觉培养为手段、盲童认知能力训练为目标、感官代偿能力培养为拓展延伸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盲童玩具设计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盲童 联觉理论 感官代偿 联觉培养 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077-03
引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8502万残疾人,其中视障总人数为123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4.86%,而这个庞大的群体还在以每年45万人的速度增加,其中盲童占绝大部分_2]。盲童由于视觉感官存在缺陷,正常儿童可以轻松感受的事物对他们而言却是咫尺天涯,如何让盲童像正常儿童一样获取外界的信息与知识,是设计师应当考虑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联觉理论中的感官补偿、感官转移和感官联想等内容,并结合盲童自身独特的感知觉特征、情感特征和认知特征,优化现有的盲童玩具感官交互方式单一等缺点,调动盲童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之间的联动能力,进而更好地补偿其视觉层面上信息的缺失。
一、盲童特征分析
(—)感知觉特征。盲童在视障儿童中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无法利用光感和色彩感来认知世界。在视觉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盲童的感知觉较为片面,并且其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相对模糊。他们的感知觉特征常表现为触觉、听觉和嗅觉的灵敏度较高,但对于空间的感知力较弱。就听觉而言,盲童由于视力的完全缺失,使得他们听觉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对于盲童来说都是异常的敏感,并且声音的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色彩的色相、纯度、饱和度有一定的关联性。一般来说,色彩的纯度越高,转化为声音的频率就越高,会给人带来刺耳的听觉感受。就触觉而言,盲童可以依靠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大小、轮廓、凹凸、软硬程度和粗糙度等特征。盲童大多依靠单一的感知觉来认知事物,各感官之间联系性较弱,视觉信息的转化率较低,因此盲童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也相对模糊。如何通过玩具来打破各感官之间的壁垒,促进盲童各感官之间的联动能力,是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表1。
(二)情感特征。盲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必然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常常表现为过度的依赖感和自卑感。他们常常表现为自卑、焦虑、紧张以及头晕等身体反应和情绪现象。盲童性格大多比较内向,他们的情感往往低沉而长久,形成这种不良的心理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交情况密切相关。
(三)认知特征。所谓认知,即将外界获取的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行为。盲童由于视觉的丧失,外界近83%的事物特征均无法感知,因此盲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记忆方面,盲童对于色彩感和空间感没有概念,如果不给与其感官的强化就会导致其感官能力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大多数盲童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并且可以依靠敏锐的触觉、听觉和嗅觉来认知世界。在语言方面,由于听觉功能的敏锐,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往往高于同龄人。
二、市场调研
(—)盲童玩具的概况。市场上针对盲童的玩具相当有限,国外的盲童玩具大多是在普通玩具的基础上增加了盲文。而国内的盲童玩具大多以蒙台梭利教育为理论支撑,即:儿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国内外市场上盲童玩具大致分为触摸式、互动式和拼接式三种类型。触摸式玩具以盲童魔方、砂数字板为主;互动式玩具以YOMI玩具为代表,打破了盲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壁垒;拼接式玩具以乐高玩具为主,多种多样的组合模式给与了盲童玩具更多的可玩性,如表2。
(二)盲童玩具诱发物及伴随体验。市场上针对盲童的玩具交互方式比较单一,多彩沙盘、盲人魔方及部分拼接类玩具均是依靠触觉感官进行交互,其感官诱发物大多是凹凸的盲文。此处的伴随体验特指盲童在使用玩具时的伴随感官体验,但目前大多数盲童玩具只有伴随触觉体验,如表3。
(三)盲童玩具存在的问题
1.感知觉代偿转换不足。首先,盲童玩具基本都是以触觉这一种感官来认知世界,仅通过触觉感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不能转化成足够多的视觉信息,进而导致盲童认知出现模糊甚至错误。通过触觉,盲童仅仅可以认知到玩具的形状、大小、粗糙度、软硬程度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很难让盲童清晰地认知世界。
2.感官交互方式单一。目前市面上的盲童玩具以触觉感官训练为主,忽视了其他感官的作用。单一感官训练往往限制了盲童其他感官的发展。盲童由于视力产生了缺陷,因此只能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来认知世界,然而盲童这几种感官如果不及时训练,会导致其感官的灵敏度降低。市面上现有的盲童玩具感官交互方式单一,基本以触觉为主,缺乏对盲童多维度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联觉理论
(一)联觉理论释义。单个通道的感官刺激引起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感知觉,这种现象叫联觉。心理学研究中,引起聯觉的诱发刺激称为诱导物,诱发刺激的感觉称为伴随体验。
(二)联觉的表达方式
1.补偿性。“联觉”感知能力大多是以人的生理特点及环境、空间等为基础。联觉的补偿性体现在当某一种感官受损,其他感官的感知能力会明显增强,以此弥补受损感官带来的缺陷。
2.转移性。“联觉”的转移性以心理经验的迁移为主。在感官系统中,各个感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是由于感官之间的这种联系,感官诱发和伴随体验使人们的感知产生心理一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源于“联觉”。 3.联想性。“联觉”的联想性主要表现在对往日所经历事件的回忆和思考。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此过程会产生个人情感。联想在“联觉”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的手段注入用户的过往回忆,进而激发设计的情感化魅力,也是对用户体验的完美诠释,如图1。
四、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研究
(—)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在针对盲童玩具的设计中应当把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放在首位。本文所探讨的安全性不仅是材料的安全性,也包括产品单个零件的尺寸,以防盲童误食产品零部件导致安全问题。盲童由于视力存在障碍,只能依靠触觉、听觉等来认知世界,因此对于盲童玩具的造型设计及材质的选择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产品造型设计应当以圆润的造型特征为主,避免尖锐造型特征的出现,同时应当对按键进行放大化处理。产品材质的选择应当以安全性为根本,同时兼顾柔软和舒适,优化盲童在使用过程的触觉感官体验。
2.多感官交互原则。盲童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在产品设计中应当遵循多感官交互原则,从多感官维度来训练盲童各感官之间的联动能力,提高盲童感官代偿的能力,使其更好的认知世界。
3.易用性原则。大多数盲童都具有焦虑、耐性差、易冲动等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产品使用时的复杂性,提高产品的易操作性。如果过度的复杂会引发盲童焦虑的情绪,甚至会降低对此玩具使用的欲望,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提示音,让盲童快速了解该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并且在每一步的操作完成之后都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并指导其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二)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策略
1.以游戏性和联觉培养为手段。卢梭把游戏阐释为“儿童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游戏是幼儿应有的活动”。盲童由于自身视力存在缺陷,因此其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弱。大多数盲童玩具的游戏性较差,不能给盲童带来很好的体验,因此以游戏式体验为手段的玩具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将联觉理论应用在盲童玩具设计中,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多感官交互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联觉具有普遍性,盲童也具备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联觉能力。不同的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其感官认知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联觉具有转移性。这种转移性主要表现在心理经验的转移。联觉具有直观性。联觉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清晰,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本人旨在以游戏性和联觉培养为手段,可以使得盲童在游戏中提高其感官代偿的能力,调动盲童各感官的灵敏度,进而更好地补偿其视觉层面上信息的缺失。
2.盲童认知能力训练为目标。盲童由于视力存在缺陷,进而导致其认知能力较差。盲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只能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这四种感官知觉,各个感官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彼此联系,本文旨在通过联觉理论,以盲童玩具为载体,调动盲童各感官之间联动能力,进而增强其认知世界的能力。
3.感官代偿能力培养为拓展延伸。感官代偿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让感官受损的人更容易理解产品,而且可以通过他们的感官补偿功能来理解产品。人们从最基本的感知、情感、信息或经验维度获取信息到一种或多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获取信息。研究表明,当一个通道在感觉器官中被阻塞或有缺陷时,其他感官会更加敏感,并能扩展自己的功能,以弥补其他感官功能的不足。因此将联觉理论应用在盲童玩具设计中,可以培养盲童多感官交互的能力,通过对于盲童多感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盲童触觉、听觉和嗅觉感官联动和代偿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认知世界,如图2。
五、联觉理论视域下盲童玩具设计实践
(一)目标群体的设定。根据笔者在盲校的实地考察和访谈中了解到目前盲校同年级的学生年龄段跨度较大,并且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盲童的早期教育,并且家长很难买到真正适合盲童使用的玩具,也不知道怎么提高孩子感官灵敏度和感官代偿的能力。所以本次设计主要针对3-6岁的盲童,也可拓展至弱视儿童和普通儿童,为针对盲童的玩具产品提供新的设计思路。首先,明确产品特征、确立设计目标,要注重盲童感官能力的培养。其次,设定产品使用方式、拓展产品功能。以游戏为手段、以触觉和听觉为主导充分激发盲童感官代偿的能力,在形态语言上寻求符合盲童心理和情感需求的产品造型,赋予产品更多的情感和温度。
(二)产品定位
1.造型的定位。基于安全性和易用性的设计原则,该产品的主要以圆润的造型特征为主,并且产品没有零散的零件,基本为一个整体。对产品表面的功能按键进行放大化的处理,并给予其操作后的音效反馈,增加产品的易用性。
2.色彩和材质的定位。整个产品以原木色为主色,淡蓝色为辅色。产品的材质以椴木和塑料为主,椴木材质相对于其他材质安全性较强,触感较为舒适,容易引发盲童与大自然之间的共鸣。
3.功能的定位。早期对盲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当采用多功能的组合,让盲童可以通过玩具来认知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当盲童完成某项任务时会给予其适当奖励,增加产品的趣味性。
4.感官交互方式的定位。该产品打破了传统盲童玩具交互方式单一的缺点,使盲童可以通过触觉、听觉和嗅觉来认知世界。同时引入联觉理论,根据联觉理论的补偿性、转移性和联想性来优化盲童各感官之间的灵敏度。
(三)设计思路。该产品以“儿童照相机”为灵感来源,准备设计一款针对盲童使用的“盲童照相机”。盲童在使用该产品时,当被拍摄的物体处于最佳位置时,盲童照相机会给予震动和声音的反馈,使得盲童可以拍摄出较完整的照片;当盲童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快门会给予一定的声音反馈,如果拍摄的是自然风景,快门会模拟鸟儿的声音,如果拍摄的是小动物则会模拟所拍动物的叫声;按下快门之后,该相机会从相机侧面直接输出照片,该照片中被拍摄的产品会呈现像素化的凸起状态,而周围的环境则会呈现凹陷的状态,因此盲童可以依靠触觉和听觉来感知世界,使得盲童在拍照过程中提高自己感官的灵敏度,在盲童完整的拍完一张照片之后,玩具顶部会释放出甘甜香味的气体,在嗅觉层面给予盲童奖励,见图1。产品在造型上以圆润的弧形为主,并且所有按键的凸起都比较大,提高了盲童玩具的易用性。材料上以PVC塑料为主,色彩明亮欢快,塑造出极具情感和温度的产品形象;在使用方式上以训练学盲童触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为出发点,为避免枯燥的感官训练,以游戏性的形式为手段,使得盲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己感官代偿的能力。
(四)设计方案
1.前期草图方案,如图3
2.效果图方案,如图4、5
六、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评价
通过对盲童玩具展开设计评价,不仅验证产品在行为层面的情感力量,更重要的是从感官代偿的角度确证产品在感官层面上具有积极作用。就行为层面而言,该盲童玩具具有安全性、易用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一款科学可行的盲童玩具。就人文价值层面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性。以拍摄照片为游戏主线,使得盲童在拍照中训练自己的多感官联动和补偿的能力,更好的补偿其视觉层面信息的缺失。
(二)游戏性。这款名为“盲童照相机”的盲童玩具以游戏化的方式展开触觉训练、听觉训练以及嗅觉训练,这种极具体验性、趣味性的游戏化学习方式充分验证产品的游戏性。
(三)补偿性。产品使用过程围绕游戏展开涉及触摸、听声音、闻气味等一系列的动作,促进了盲童触觉、听觉和嗅觉感官补偿的能力。
結论
维克多巴巴纳克认为:设计不仅是为正常人服务的,更应该关注残疾人。他的观点饱含人文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情怀,联觉理论视域下对于盲童玩具研究正是基于此观点进行研究的。盲童对于外界事物的恐惧性是正常人难以感同身受的,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设计给予盲童更多生活上的便利。视力的丧失会使得盲童其余感官显得愈加重要,但如果不进行适当锻炼,其余感官也很难发挥出自己代偿的能力,因此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联觉理论为基础,构建以游戏化学习形式及联觉培养为手段、盲童认知能力训练为目标、感官代偿能力培养为拓展延伸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盲童玩具设计理念与方法,并通过该设计理念优化现有的盲童玩具,并以此来引导整个社会对于盲童的关注。
关键词:盲童 联觉理论 感官代偿 联觉培养 玩具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077-03
引言
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约有8502万残疾人,其中视障总人数为123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14.86%,而这个庞大的群体还在以每年45万人的速度增加,其中盲童占绝大部分_2]。盲童由于视觉感官存在缺陷,正常儿童可以轻松感受的事物对他们而言却是咫尺天涯,如何让盲童像正常儿童一样获取外界的信息与知识,是设计师应当考虑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联觉理论中的感官补偿、感官转移和感官联想等内容,并结合盲童自身独特的感知觉特征、情感特征和认知特征,优化现有的盲童玩具感官交互方式单一等缺点,调动盲童触觉、听觉、嗅觉等感官之间的联动能力,进而更好地补偿其视觉层面上信息的缺失。
一、盲童特征分析
(—)感知觉特征。盲童在视障儿童中属于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无法利用光感和色彩感来认知世界。在视觉信息缺失的情况下,盲童的感知觉较为片面,并且其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相对模糊。他们的感知觉特征常表现为触觉、听觉和嗅觉的灵敏度较高,但对于空间的感知力较弱。就听觉而言,盲童由于视力的完全缺失,使得他们听觉的使用频率变得越来越高,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对于盲童来说都是异常的敏感,并且声音的三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色彩的色相、纯度、饱和度有一定的关联性。一般来说,色彩的纯度越高,转化为声音的频率就越高,会给人带来刺耳的听觉感受。就触觉而言,盲童可以依靠触觉来感知物体的大小、轮廓、凹凸、软硬程度和粗糙度等特征。盲童大多依靠单一的感知觉来认知事物,各感官之间联系性较弱,视觉信息的转化率较低,因此盲童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也相对模糊。如何通过玩具来打破各感官之间的壁垒,促进盲童各感官之间的联动能力,是设计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表1。
(二)情感特征。盲童由于视力的缺失,必然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常常表现为过度的依赖感和自卑感。他们常常表现为自卑、焦虑、紧张以及头晕等身体反应和情绪现象。盲童性格大多比较内向,他们的情感往往低沉而长久,形成这种不良的心理与其家庭环境和社交情况密切相关。
(三)认知特征。所谓认知,即将外界获取的信息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行为。盲童由于视觉的丧失,外界近83%的事物特征均无法感知,因此盲童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记忆方面,盲童对于色彩感和空间感没有概念,如果不给与其感官的强化就会导致其感官能力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大多数盲童机械记忆的能力较强,并且可以依靠敏锐的触觉、听觉和嗅觉来认知世界。在语言方面,由于听觉功能的敏锐,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往往高于同龄人。
二、市场调研
(—)盲童玩具的概况。市场上针对盲童的玩具相当有限,国外的盲童玩具大多是在普通玩具的基础上增加了盲文。而国内的盲童玩具大多以蒙台梭利教育为理论支撑,即:儿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国内外市场上盲童玩具大致分为触摸式、互动式和拼接式三种类型。触摸式玩具以盲童魔方、砂数字板为主;互动式玩具以YOMI玩具为代表,打破了盲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壁垒;拼接式玩具以乐高玩具为主,多种多样的组合模式给与了盲童玩具更多的可玩性,如表2。
(二)盲童玩具诱发物及伴随体验。市场上针对盲童的玩具交互方式比较单一,多彩沙盘、盲人魔方及部分拼接类玩具均是依靠触觉感官进行交互,其感官诱发物大多是凹凸的盲文。此处的伴随体验特指盲童在使用玩具时的伴随感官体验,但目前大多数盲童玩具只有伴随触觉体验,如表3。
(三)盲童玩具存在的问题
1.感知觉代偿转换不足。首先,盲童玩具基本都是以触觉这一种感官来认知世界,仅通过触觉感官接收到的触觉信息不能转化成足够多的视觉信息,进而导致盲童认知出现模糊甚至错误。通过触觉,盲童仅仅可以认知到玩具的形状、大小、粗糙度、软硬程度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很难让盲童清晰地认知世界。
2.感官交互方式单一。目前市面上的盲童玩具以触觉感官训练为主,忽视了其他感官的作用。单一感官训练往往限制了盲童其他感官的发展。盲童由于视力产生了缺陷,因此只能通过触觉、听觉、嗅觉等来认知世界,然而盲童这几种感官如果不及时训练,会导致其感官的灵敏度降低。市面上现有的盲童玩具感官交互方式单一,基本以触觉为主,缺乏对盲童多维度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联觉理论
(一)联觉理论释义。单个通道的感官刺激引起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感知觉,这种现象叫联觉。心理学研究中,引起聯觉的诱发刺激称为诱导物,诱发刺激的感觉称为伴随体验。
(二)联觉的表达方式
1.补偿性。“联觉”感知能力大多是以人的生理特点及环境、空间等为基础。联觉的补偿性体现在当某一种感官受损,其他感官的感知能力会明显增强,以此弥补受损感官带来的缺陷。
2.转移性。“联觉”的转移性以心理经验的迁移为主。在感官系统中,各个感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是由于感官之间的这种联系,感官诱发和伴随体验使人们的感知产生心理一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源于“联觉”。 3.联想性。“联觉”的联想性主要表现在对往日所经历事件的回忆和思考。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感知大多依靠个人经验,此过程会产生个人情感。联想在“联觉”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的手段注入用户的过往回忆,进而激发设计的情感化魅力,也是对用户体验的完美诠释,如图1。
四、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研究
(—)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基本原则
1.安全性原则。在针对盲童玩具的设计中应当把产品的安全性问题放在首位。本文所探讨的安全性不仅是材料的安全性,也包括产品单个零件的尺寸,以防盲童误食产品零部件导致安全问题。盲童由于视力存在障碍,只能依靠触觉、听觉等来认知世界,因此对于盲童玩具的造型设计及材质的选择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产品造型设计应当以圆润的造型特征为主,避免尖锐造型特征的出现,同时应当对按键进行放大化处理。产品材质的选择应当以安全性为根本,同时兼顾柔软和舒适,优化盲童在使用过程的触觉感官体验。
2.多感官交互原则。盲童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在产品设计中应当遵循多感官交互原则,从多感官维度来训练盲童各感官之间的联动能力,提高盲童感官代偿的能力,使其更好的认知世界。
3.易用性原则。大多数盲童都具有焦虑、耐性差、易冲动等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产品使用时的复杂性,提高产品的易操作性。如果过度的复杂会引发盲童焦虑的情绪,甚至会降低对此玩具使用的欲望,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提示音,让盲童快速了解该产品的使用方法和步骤,并且在每一步的操作完成之后都会给予一定的反馈并指导其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二)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策略
1.以游戏性和联觉培养为手段。卢梭把游戏阐释为“儿童的游戏就是他的工作”,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游戏是幼儿应有的活动”。盲童由于自身视力存在缺陷,因此其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弱。大多数盲童玩具的游戏性较差,不能给盲童带来很好的体验,因此以游戏式体验为手段的玩具设计显得至关重要。将联觉理论应用在盲童玩具设计中,使其在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多感官交互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联觉具有普遍性,盲童也具备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联觉能力。不同的个人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其感官认知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联觉具有转移性。这种转移性主要表现在心理经验的转移。联觉具有直观性。联觉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清晰,更容易被人们理解。本人旨在以游戏性和联觉培养为手段,可以使得盲童在游戏中提高其感官代偿的能力,调动盲童各感官的灵敏度,进而更好地补偿其视觉层面上信息的缺失。
2.盲童认知能力训练为目标。盲童由于视力存在缺陷,进而导致其认知能力较差。盲童对于世界的认知只能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和味觉这四种感官知觉,各个感官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彼此联系,本文旨在通过联觉理论,以盲童玩具为载体,调动盲童各感官之间联动能力,进而增强其认知世界的能力。
3.感官代偿能力培养为拓展延伸。感官代偿能力的增强,不仅可以让感官受损的人更容易理解产品,而且可以通过他们的感官补偿功能来理解产品。人们从最基本的感知、情感、信息或经验维度获取信息到一种或多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获取信息。研究表明,当一个通道在感觉器官中被阻塞或有缺陷时,其他感官会更加敏感,并能扩展自己的功能,以弥补其他感官功能的不足。因此将联觉理论应用在盲童玩具设计中,可以培养盲童多感官交互的能力,通过对于盲童多感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盲童触觉、听觉和嗅觉感官联动和代偿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认知世界,如图2。
五、联觉理论视域下盲童玩具设计实践
(一)目标群体的设定。根据笔者在盲校的实地考察和访谈中了解到目前盲校同年级的学生年龄段跨度较大,并且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盲童的早期教育,并且家长很难买到真正适合盲童使用的玩具,也不知道怎么提高孩子感官灵敏度和感官代偿的能力。所以本次设计主要针对3-6岁的盲童,也可拓展至弱视儿童和普通儿童,为针对盲童的玩具产品提供新的设计思路。首先,明确产品特征、确立设计目标,要注重盲童感官能力的培养。其次,设定产品使用方式、拓展产品功能。以游戏为手段、以触觉和听觉为主导充分激发盲童感官代偿的能力,在形态语言上寻求符合盲童心理和情感需求的产品造型,赋予产品更多的情感和温度。
(二)产品定位
1.造型的定位。基于安全性和易用性的设计原则,该产品的主要以圆润的造型特征为主,并且产品没有零散的零件,基本为一个整体。对产品表面的功能按键进行放大化的处理,并给予其操作后的音效反馈,增加产品的易用性。
2.色彩和材质的定位。整个产品以原木色为主色,淡蓝色为辅色。产品的材质以椴木和塑料为主,椴木材质相对于其他材质安全性较强,触感较为舒适,容易引发盲童与大自然之间的共鸣。
3.功能的定位。早期对盲童认知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产品设计时应当采用多功能的组合,让盲童可以通过玩具来认知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当盲童完成某项任务时会给予其适当奖励,增加产品的趣味性。
4.感官交互方式的定位。该产品打破了传统盲童玩具交互方式单一的缺点,使盲童可以通过触觉、听觉和嗅觉来认知世界。同时引入联觉理论,根据联觉理论的补偿性、转移性和联想性来优化盲童各感官之间的灵敏度。
(三)设计思路。该产品以“儿童照相机”为灵感来源,准备设计一款针对盲童使用的“盲童照相机”。盲童在使用该产品时,当被拍摄的物体处于最佳位置时,盲童照相机会给予震动和声音的反馈,使得盲童可以拍摄出较完整的照片;当盲童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快门会给予一定的声音反馈,如果拍摄的是自然风景,快门会模拟鸟儿的声音,如果拍摄的是小动物则会模拟所拍动物的叫声;按下快门之后,该相机会从相机侧面直接输出照片,该照片中被拍摄的产品会呈现像素化的凸起状态,而周围的环境则会呈现凹陷的状态,因此盲童可以依靠触觉和听觉来感知世界,使得盲童在拍照过程中提高自己感官的灵敏度,在盲童完整的拍完一张照片之后,玩具顶部会释放出甘甜香味的气体,在嗅觉层面给予盲童奖励,见图1。产品在造型上以圆润的弧形为主,并且所有按键的凸起都比较大,提高了盲童玩具的易用性。材料上以PVC塑料为主,色彩明亮欢快,塑造出极具情感和温度的产品形象;在使用方式上以训练学盲童触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为出发点,为避免枯燥的感官训练,以游戏性的形式为手段,使得盲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己感官代偿的能力。
(四)设计方案
1.前期草图方案,如图3
2.效果图方案,如图4、5
六、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设计评价
通过对盲童玩具展开设计评价,不仅验证产品在行为层面的情感力量,更重要的是从感官代偿的角度确证产品在感官层面上具有积极作用。就行为层面而言,该盲童玩具具有安全性、易用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一款科学可行的盲童玩具。就人文价值层面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性。以拍摄照片为游戏主线,使得盲童在拍照中训练自己的多感官联动和补偿的能力,更好的补偿其视觉层面信息的缺失。
(二)游戏性。这款名为“盲童照相机”的盲童玩具以游戏化的方式展开触觉训练、听觉训练以及嗅觉训练,这种极具体验性、趣味性的游戏化学习方式充分验证产品的游戏性。
(三)补偿性。产品使用过程围绕游戏展开涉及触摸、听声音、闻气味等一系列的动作,促进了盲童触觉、听觉和嗅觉感官补偿的能力。
結论
维克多巴巴纳克认为:设计不仅是为正常人服务的,更应该关注残疾人。他的观点饱含人文主义色彩和人道主义情怀,联觉理论视域下对于盲童玩具研究正是基于此观点进行研究的。盲童对于外界事物的恐惧性是正常人难以感同身受的,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设计给予盲童更多生活上的便利。视力的丧失会使得盲童其余感官显得愈加重要,但如果不进行适当锻炼,其余感官也很难发挥出自己代偿的能力,因此基于联觉理论的盲童玩具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联觉理论为基础,构建以游戏化学习形式及联觉培养为手段、盲童认知能力训练为目标、感官代偿能力培养为拓展延伸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盲童玩具设计理念与方法,并通过该设计理念优化现有的盲童玩具,并以此来引导整个社会对于盲童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