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主体教育观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学生提问的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活跃思想,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就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在平等和谐中让他们充分显露灵性展示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了教师仍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批评或指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意识的主动活跃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可积极合作的对象,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用语言或行动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答题不严密、不完整,允许补充说明,允许学生想好再说,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提问或不同意见都应表示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善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机会,乐于和学生交流,学生消除了顾虑,这样学生就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提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三、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互相主动提问,积极讨论以及寻求答案。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挑战自我,并通过课外阅读和学习,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师生互相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的放射状地发展,决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点,如:《童趣》的教学,《童趣》中的儿童世界让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读着、揣摩着、想象着,我班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当我意识到‘懒惰’是学习的天敌之后,便将它鞭数十,驱之别处。”可见文中的语句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就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问题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在平等和谐中让他们充分显露灵性展示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了教师仍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批评或指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意识的主动活跃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可积极合作的对象,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用语言或行动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答题不严密、不完整,允许补充说明,允许学生想好再说,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提问或不同意见都应表示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
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帮助者、支持者,善解学生,平等对待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机会,乐于和学生交流,学生消除了顾虑,这样学生就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提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引出探索的欲望。如:我在上《草船借箭》这课时,抓住“借”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借”其实是骗,为什么偏偏用“借”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借”不但点出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而且暗示了这箭在后来作战时还要还给曹操,也就是曹军造箭射自己。
三、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鼓励学生互相主动提问,积极讨论以及寻求答案。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挑战自我,并通过课外阅读和学习,积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师生互相质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充满个性的放射状地发展,决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死点,如:《童趣》的教学,《童趣》中的儿童世界让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读着、揣摩着、想象着,我班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写道:“当我意识到‘懒惰’是学习的天敌之后,便将它鞭数十,驱之别处。”可见文中的语句烂熟于心,信手拈来。
四、提高认识、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是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确实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提问者自己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的认识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过程将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自己的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