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礼貌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现象。中外语言学者提出各种礼貌原则以解释语言中的礼貌现象。本文在总结各种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中西礼貌言语表达方式的不同,并解释其原因。
【关键词】礼貌 礼貌原则 文化含义
一、中西两种礼貌原则评述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中外语言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原则。各家不同的礼貌原则反映出不同礼貌言语的表达方式,是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1.西方式礼貌原则。西方对礼貌语言研究较有影响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布朗和莱文森,他们指出了礼貌语言实际上是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的一种手段,并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两种: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所谓消极面子,是希望不受他人侵犯和左右;所谓积极面子,是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他们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难以避免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为了保全双方面子,人们可根据对面子的威胁程度来选取合适的礼貌语言手段,如直言不讳、积极礼貌、消极礼貌和隐性礼貌手段等。
2.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德言行准则、面子与求同准则。
二、礼貌表现形式之异同
l.词汇形式。虽然中西文化中礼貌在词汇选择上有相通之处,如对死亡、排泄、性行为等事件采用类似的委婉语,但由于各种语言内部词汇系统不同,相同情景中,可供选择的范围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社会指示语上。
英语中社会指示语根据Levinson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一致礼貌系统,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于认识的人不论地位贵贱,均直呼其名。在汉语中,经常有诸如“王部长”“李老师”之类的称呼,在英语中“minister”和“teacher”很少直接用在称呼语中。
2.语法结构。英语属形合型语言,言语中各部分靠严格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对句型、态、时、体的要求较为精确,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句法结构与之相应。而相比之下,汉语属意合型语言,言语中各部分靠语义内在联系形成连贯,没有纷繁复杂的照应形式。反映在礼貌用语上,英语中为了实现同一礼貌目的,有相对较多的表达形式,各种形式间有礼貌层级上的区别。
三、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貌语言“主要是体现说话人对交谈双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态度”,礼貌词语的构成和结构“是各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产物,密切地联系该社群的其他文化因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礼貌原则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如此。
西方国家的礼貌原则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对个人的自由、权利、独立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合时宜、不礼貌的。
与之相反,中国文化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重农抑商,中国的文明化建立在农业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纽带,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家族邻里定居一方,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很少高迁远徙,所以,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价值观,强调入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入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中国人重集体主义,做事总爱“面子”,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人们以群体为中心,强调个人在群体成员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礼貌的文化特征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面子保全论”反映了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则反映了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价值观。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闻的理解,求同存异,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
四、结语
礼貌是各种不同文化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但由于受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及语言自身特点的制约,礼貌现象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认识礼貌普遍性的基础上,对礼貌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必须从文化焦度予以剖析。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关键词】礼貌 礼貌原则 文化含义
一、中西两种礼貌原则评述
礼貌是维系人们交际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纽带。为避免由于言语误解而导致交际失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应使用礼貌原则。中外语言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礼貌原则。各家不同的礼貌原则反映出不同礼貌言语的表达方式,是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体现。
1.西方式礼貌原则。西方对礼貌语言研究较有影响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布朗和莱文森,他们指出了礼貌语言实际上是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的一种手段,并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两种: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所谓消极面子,是希望不受他人侵犯和左右;所谓积极面子,是希望受到恭维和赞扬。他们还分析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少难以避免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而为了保全双方面子,人们可根据对面子的威胁程度来选取合适的礼貌语言手段,如直言不讳、积极礼貌、消极礼貌和隐性礼貌手段等。
2.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准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式的礼貌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顾曰国教授对礼貌原则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总结了五项与汉语文化相关的礼貌原则,即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德言行准则、面子与求同准则。
二、礼貌表现形式之异同
l.词汇形式。虽然中西文化中礼貌在词汇选择上有相通之处,如对死亡、排泄、性行为等事件采用类似的委婉语,但由于各种语言内部词汇系统不同,相同情景中,可供选择的范围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社会指示语上。
英语中社会指示语根据Levinson的说法,一般情况下均采用一致礼貌系统,体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人际关系,对于认识的人不论地位贵贱,均直呼其名。在汉语中,经常有诸如“王部长”“李老师”之类的称呼,在英语中“minister”和“teacher”很少直接用在称呼语中。
2.语法结构。英语属形合型语言,言语中各部分靠严格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对句型、态、时、体的要求较为精确,同一种意思可以有不同句法结构与之相应。而相比之下,汉语属意合型语言,言语中各部分靠语义内在联系形成连贯,没有纷繁复杂的照应形式。反映在礼貌用语上,英语中为了实现同一礼貌目的,有相对较多的表达形式,各种形式间有礼貌层级上的区别。
三、中西方礼貌差异的文化根源
礼貌语言“主要是体现说话人对交谈双方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态度”,礼貌词语的构成和结构“是各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产物,密切地联系该社群的其他文化因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礼貌原则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如此。
西方国家的礼貌原则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代表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这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文化的主线是个人本位或个人主义,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心。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对个人的自由、权利、独立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合时宜、不礼貌的。
与之相反,中国文化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重农抑商,中国的文明化建立在农业上。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纽带,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家族邻里定居一方,若没有意外的天灾人祸,很少高迁远徙,所以,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价值观,强调入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入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而强调群体的作用。中国人重集体主义,做事总爱“面子”,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人们以群体为中心,强调个人在群体成员中的适当地位和适当的生活方式。它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礼貌的文化特征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面子保全论”反映了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中国人的面子观则反映了以群体依存为特征的价值观。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闻的理解,求同存异,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
四、结语
礼貌是各种不同文化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行为准则,但由于受历史、宗教等文化因素及语言自身特点的制约,礼貌现象的表现也不尽相同。在认识礼貌普遍性的基础上,对礼貌的特殊性进行研究,必须从文化焦度予以剖析。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胡仲文.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