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对于高中生而言,培养家国情怀的路径应该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注重家风家教。
[关键词]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54-0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它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中国古代哲人在一些典籍中均有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如《孟子·离娄上》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如《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同时,家国情怀也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家国情怀在提高公民素养、建设幸福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加强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路径有以下几条。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家国情怀教育不能脱离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应该因地制宜。笔者所在的城市——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的江南贡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京中学生生长于斯,深受南京历史文化的熏陶,具有明显的地域人文特色。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了解南京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笔者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南京的大街小巷,去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通过让学生亲自实地走访,拍照留念,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相关简介,使学生在认识家乡的同时更加热爱家乡。这类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因时制宜,把握时机,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时效性
家国情怀教育不能脱离现实,应该注重时效性,关注我们身边的时政素材。比如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将它作为素材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育家国情怀。对于抗美援朝的各种纪念活动,我们要因时制宜,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比如笔者会让学生观看《金刚川》等电影,然后指导其写影评和观后感;会让学生观看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然后指导其写观后感,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这样可以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学生刻苦学习、砥砺成长、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学生不畏风雨、淬炼成钢、勤学力行、刚健自强,勇担时代的重任。
再如,每年12月的南京城,比冬日寒风更刺痛的是人们对那场屠城惨案的悲痛记忆。每年的12月13日,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凌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这是哀悼,更是警醒。国行公祭,祀我殇胞。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内化为国人传承家国情怀的自觉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息动力。笔者会在国家公祭日前后,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纪念活动,走访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让学生不忘历史,对他们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三、以历史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在学生培育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只关注学科知识教授,而严重忽视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问题。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历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的转变,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历史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素材十分丰富,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绕不开张謇这个名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他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让历史人物“活”起来,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我们可以适时向学生深入介绍张謇。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张謇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在震惊之余陷入了苦苦的沉思。他认识到,只有发展实业,才能繁荣经济,才能增强国力,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为了挽救国家危局,他毅然弃官还乡,去通州兴办实业,筹办大生纱厂。他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克服重重困难,办起了多家民族企业。可见,铸就他一生宏伟业绩的内在源泉,就是他一腔殷殷的家国情怀。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他忧国忧民、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也深深镌刻在了祖国大地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张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得到了家国情怀的教育,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教材中类似的素材很多,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抓手。我们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蕴涵家国情怀的素材,重新建构课堂内容,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真切体悟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注重家风家教,培养家国情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维系亲情、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平台。家庭教育既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既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品德培养。我们要重视家风家教,通过父母的教育培养,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塑造健康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家国情怀素养。而其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
家长可以在节假日带上孩子一起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捐资助学,参与绿色环保活动,走进养老院、福利院看望慰问老人和孤儿,等等。家长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勇于奉献,效果是比较好的。
家长还可以建设学习型家庭,教育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庭中可以买些好书,丰富自家的书柜。家长应以身作则,平时多读书,引导孩子以好书为友,增强品读经典、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升全家人的文化素养,涵养人文精神。
同时,也可以把读书和旅游结合起来。家长应带孩子出去多走走,让孩子将游览自然人文景观、红色旅游景点的经历、感悟记录下来,加深他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讨论当下的一些时事新闻,使孩子明白家国相依,国家强大,家庭幸福才会有保障;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安定。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做到热爱家庭、热爱国家。
可见,家长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变化,引导他们把自己和祖国联系起来,使他们时常可以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这样,家国情怀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培养高中生家國情怀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8-0054-02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它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中国古代哲人在一些典籍中均有关于家国情怀的论述,如《孟子·离娄上》中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又如《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同时,家国情怀也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家国情怀在提高公民素养、建设幸福家庭、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那么历史教师该如何加强对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路径有以下几条。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
家国情怀教育不能脱离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应该因地制宜。笔者所在的城市——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南京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的美誉,明清时期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的江南贡院。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京中学生生长于斯,深受南京历史文化的熏陶,具有明显的地域人文特色。
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了解南京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笔者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南京的大街小巷,去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通过让学生亲自实地走访,拍照留念,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相关简介,使学生在认识家乡的同时更加热爱家乡。这类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提升他们的家国情怀素养。
二、因时制宜,把握时机,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时效性
家国情怀教育不能脱离现实,应该注重时效性,关注我们身边的时政素材。比如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将它作为素材可以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育家国情怀。对于抗美援朝的各种纪念活动,我们要因时制宜,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比如笔者会让学生观看《金刚川》等电影,然后指导其写影评和观后感;会让学生观看有关“抗美援朝”的纪录片,然后指导其写观后感,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这样可以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转化为学生刻苦学习、砥砺成长、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学生不畏风雨、淬炼成钢、勤学力行、刚健自强,勇担时代的重任。
再如,每年12月的南京城,比冬日寒风更刺痛的是人们对那场屠城惨案的悲痛记忆。每年的12月13日,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凌厉的警报声响彻南京上空,这是哀悼,更是警醒。国行公祭,祀我殇胞。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对那段灾难历史的深刻反思,正内化为国人传承家国情怀的自觉追求,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息动力。笔者会在国家公祭日前后,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纪念活动,走访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让学生不忘历史,对他们加强家国情怀教育。
三、以历史课堂为阵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在学生培育情感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着只关注学科知识教授,而严重忽视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问题。历史学科的价值不只是传授历史知识,更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利用历史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由关注知识传授向关注学科育人的转变,引导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历史教材中有关家国情怀的素材十分丰富,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例如,在讲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时,绕不开张謇这个名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以他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让历史人物“活”起来,从而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我们可以适时向学生深入介绍张謇。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张謇和许多有识之士一样,在震惊之余陷入了苦苦的沉思。他认识到,只有发展实业,才能繁荣经济,才能增强国力,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为了挽救国家危局,他毅然弃官还乡,去通州兴办实业,筹办大生纱厂。他殚精竭虑、忍辱负重,克服重重困难,办起了多家民族企业。可见,铸就他一生宏伟业绩的内在源泉,就是他一腔殷殷的家国情怀。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他忧国忧民、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精神也深深镌刻在了祖国大地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不仅对张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得到了家国情怀的教育,使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教材中类似的素材很多,它们都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抓手。我们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蕴涵家国情怀的素材,重新建构课堂内容,并通过合理的引导与激励,使学生真切体悟爱国主义情感,进而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注重家风家教,培养家国情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是维系亲情、培养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平台。家庭教育既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既要重视知识教育,更要重视品德培养。我们要重视家风家教,通过父母的教育培养,引导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塑造健康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家国情怀素养。而其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
家长可以在节假日带上孩子一起去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比如捐资助学,参与绿色环保活动,走进养老院、福利院看望慰问老人和孤儿,等等。家长以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勇于奉献,效果是比较好的。
家长还可以建设学习型家庭,教育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庭中可以买些好书,丰富自家的书柜。家长应以身作则,平时多读书,引导孩子以好书为友,增强品读经典、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从而提升全家人的文化素养,涵养人文精神。
同时,也可以把读书和旅游结合起来。家长应带孩子出去多走走,让孩子将游览自然人文景观、红色旅游景点的经历、感悟记录下来,加深他们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讨论当下的一些时事新闻,使孩子明白家国相依,国家强大,家庭幸福才会有保障;家庭和谐,社会才会安定。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自觉做到热爱家庭、热爱国家。
可见,家长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内在素养,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变化,引导他们把自己和祖国联系起来,使他们时常可以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这样,家国情怀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培养高中生家國情怀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