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探索历史教学的课改之路。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在新的课改精神和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严师出高徒”,很长时间以来,笔者的印象中总固执地认为:当教师就一定要严厉,得镇住学生。为了让学生怕教师,我从不给他们笑脸,直到有一天,有个调皮学生给我上了“一课”:他竟然在课上明目张胆地看起了课外书。当着全班学生,我毫不客气地把他训了一顿。谁知他并不服气,反而当众指责我以大压小,并说:“你讲的历史课没意思,我们都烦死了。”后来我才知道,许多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都有意见。我不得不思考:怎样上课才能深受学生喜欢呢?历史课上应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经过思考,我发现:“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不合时宜了,新课改下师生应建立一个全新的关系。
本着这一理念,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记得有一个历史基础非常差的学生,课后总要问一些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我每次都耐心地给予回答。还有几名学生虽然头脑聪明但常常管不住自己,免不了要多挨几次批评。但我在批评学生时注意讲究艺术,尽可能以鼓励为主。课下我也经常找学生谈心,相互间注意沟通。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厌烦历史课变成爱学历史课。学生满意了,就是教师成功的开始。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路者、合作者
教学以来,很多教师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现实中尽管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却常常被学生追问的露出“一桶水”的窘迫来,于是乎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这促使教师课下更精心地备课,查找资料,以便于应对学生的追问,有时还要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教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但这样的后果却是使学生“敬而远之”。
课改以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路者、合作者。教师不再板起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课堂。教师不应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的印象,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例如,在讲“洋务运动”时,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快下课了还没有达成共识,我灵机一动:“这作为课后作业吧,回去查资料,下节课汇报。”在下一堂课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兴趣极高,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以创新求发展
根据课改的新理念,要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在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确立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研究。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程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强调对概念、知识的理解,问题的选择主要以完成教材学习任务为目的,面向学科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它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工作。教学需要教师营造出较高水平的教学环境,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程度,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依据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笔者有意识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
又如,在讲完“洋务运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心目中的李鸿章。学生们有的冥思苦想史例,有的引经据典,就连本来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气氛非常活跃。通过探究式学习,形成了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生收获很大。
这堂课的成功也使笔者受到了很大启发:并不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课,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真正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其实并不容易,关键在于你是否肯埋下头来钻研、琢磨。
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读书、思考、质疑、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学”的过程。执教者的重要责任是:精妙设计探究情境,唤醒激发学生思维,让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
一、转变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严师出高徒”,很长时间以来,笔者的印象中总固执地认为:当教师就一定要严厉,得镇住学生。为了让学生怕教师,我从不给他们笑脸,直到有一天,有个调皮学生给我上了“一课”:他竟然在课上明目张胆地看起了课外书。当着全班学生,我毫不客气地把他训了一顿。谁知他并不服气,反而当众指责我以大压小,并说:“你讲的历史课没意思,我们都烦死了。”后来我才知道,许多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都有意见。我不得不思考:怎样上课才能深受学生喜欢呢?历史课上应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经过思考,我发现:“师道尊严”的旧观念不合时宜了,新课改下师生应建立一个全新的关系。
本着这一理念,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从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记得有一个历史基础非常差的学生,课后总要问一些听起来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但我每次都耐心地给予回答。还有几名学生虽然头脑聪明但常常管不住自己,免不了要多挨几次批评。但我在批评学生时注意讲究艺术,尽可能以鼓励为主。课下我也经常找学生谈心,相互间注意沟通。在课堂上,我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亲切地与学生交流、探讨、沟通等。“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就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厌烦历史课变成爱学历史课。学生满意了,就是教师成功的开始。
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路者、合作者
教学以来,很多教师一直接受着这样的教育理念:“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但在现实中尽管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却常常被学生追问的露出“一桶水”的窘迫来,于是乎感慨“现在的学生真难教”。这促使教师课下更精心地备课,查找资料,以便于应对学生的追问,有时还要故意板起面孔,显示出教师的神秘感和威严来,但这样的后果却是使学生“敬而远之”。
课改以来,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路者、合作者。教师不再板起面孔,而是带着微笑、带着一种生机、一种渴望走进了课堂。教师不应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的印象,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例如,在讲“洋务运动”时,我留给学生这样一个疑问:“洋务运动引进了一些西方先进的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为什么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快下课了还没有达成共识,我灵机一动:“这作为课后作业吧,回去查资料,下节课汇报。”在下一堂课中,学生们积极踊跃地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兴趣极高,课堂气氛非常融洽,教学效果也非常理想。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其作用是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笔者赞同这样的说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以创新求发展
根据课改的新理念,要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步。
在教学中,笔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确立自己的科研课题:在初中历史课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研究。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探究程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相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强调对概念、知识的理解,问题的选择主要以完成教材学习任务为目的,面向学科知识,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它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工作。教学需要教师营造出较高水平的教学环境,学生得以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参与的程度,以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依据探究步骤控制学生的探究过程,充分发挥引导者、支持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笔者有意识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学习方式。
又如,在讲完“洋务运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心目中的李鸿章。学生们有的冥思苦想史例,有的引经据典,就连本来最不愿意学习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气氛非常活跃。通过探究式学习,形成了师生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生收获很大。
这堂课的成功也使笔者受到了很大启发:并不是学生不喜欢教师的课,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真正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其实并不容易,关键在于你是否肯埋下头来钻研、琢磨。
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读书、思考、质疑、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学”的过程。执教者的重要责任是:精妙设计探究情境,唤醒激发学生思维,让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