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与他的理想世界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249879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席勒反对感性和理性的分裂、自然与规则的对立,认为理想的人应是作为和谐、完整的个体而存在。而这种完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通过游戏,才能培养高尚的人性,使人走向自由的国度。
  关键词:席勒 自由 审美 游戏
  從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到黑格尔“美是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再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哲学家们都对世界是什么、人类何以把握世界不断追求。席勒以其对人的生存话题的积极关注,创立了美育的理想世界。这个理想的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如何能够到达?席勒又是基于何种原因构建出这样的愿景?
  一.理想的世界
  从柏拉图对理式的推崇、对情感的排斥,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观点日益被人接受,再到德国理性主义哲学流派的日趋壮大,我们的趣味日益从对古希腊完整和谐人性的崇拜,走向了对近代人理性至上的追捧,概念的势力范围不断壮大,理性主义越来越钳制住我们的情感,感性、理性严重分离。例如,最初就是因和谐的、综合的、统一自然与理性而被世人认可的艺术教育体系,奥尔夫和柯达伊,已经可悲地从综合化走向形式化,从教予人体悟生命、感受生活、贴近真理,走向了绝对化的迷途,从培养完整的人的正确方向,走向了单纯辨识音色、音调、音程的陌路。在嬗变中,享有盛誉的艺术教育体系逐渐地失去了培养完整人的功能,沦为调琴师的准备学校。
  尽管唯理性长期束缚人类的情感,人类已经变成了席勒所说的“蛮人”,但席勒在思考之后开出一剂良方,即通过审美教育来找寻人丢失的另一半。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感性和理性不再是异化的对立关系,而是对话的和谐关系,实在与形式不再是互相掐架的敌人,而是一对和睦相处的情侣。
  那么这个理想世界为什么是美好的?
  完满性。“美是人性的完满实现”,人不能单纯是物质或精神,不能囿于生活的狭小圈子,死板地遵循经验,也不能教条地依赖纯粹的形象,与现实脱节。近代以来的教育不是过度的理性压抑了与生俱来的感性,就是自然的情感恣意发展,毫不顾忌概念的存在,从而使人感性的胳膊和理性的胳膊不一样长,变得不和谐,甚至铸造了“残障”。人是完整、和谐发展着的,不是不讲理的野人,也不是没感情的木头,不是任何一种本性都向极端的,是有一个相反方向的力牵引着的。
  人文性。席勒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对人本性的再次肯定,是反对理性统治一切,从人本身来了解人而非外界标准。具有现代性的美育是人文的教育,处处体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他批判理性的蒙蔽,提倡对人自然本性的发展与挖掘,是想要把人培养成为敢爱敢恨、热情洋溢的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而不是对理性的权威唯唯诺诺、不敢对抗的人。
  二.游戏是通向自由的途径
  在席勒看来,感性冲动所面对的对象是鲜活的生命,理性冲动面对的是抽象出来的形式,而游戏负责将这两者联系。游戏是感性与理性、实在与形式、被动与自由、偶然与必然的统一体,“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审美游戏是通向美、通向自由王国的途径。
  现代生活匆匆的节奏让人忘记初心,在慌忙中迷失,慌即心荒,忙即心亡。游戏帮助人自我救赎。审美游戏不同于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游戏,如网络游戏,只是看到了游戏的放松性,是对游戏精神异化的解读,真正的游戏是追求完满、追求心境解放的状态,我们全身心投入,既观照感受,也不忘对人生思索。
  三.基于何构建出这样的理想世界?
  席勒的理想世界欲调和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将碎片化的人性恢复完整。他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提出了审美教育拯救人类的理念。
  基于对现实人性的关照。席勒生活的时代,“人人为‘疾病’所困,一是感性的强制,一是理性的强制。”二者相互分离、不可协调,缺乏理性控制的“野人”和缺乏感性滋养的“蛮人”遍布,人人碎片化地喘息,而不是实在地享受生活的意义,现实促使他主动去思索解决问题的良方。
  基于对革命的恐惧。法国大革命各政党轮番上台,并未给人民带来光明与自由,相反,雅各宾派的残暴比封建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使得席勒等知识分子恐惧革命、流血的暴力形式,试图以一种较为温和的政治改良的方式奠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哲学思想体系的构建进入了席勒的注意范围。
  基于自身的经验与身份。一方面,席勒站在康德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上,影响自身思考美的问题和美感教育问题,尽管康德辩证地看待问题没有成功,却对席勒有所启发。另一方面,席勒诗人的身份,使得他在思考现实问题时,会自觉地从自身经验出发探讨美是什么,而不是从绝对的哲学思辨的层面去剖析。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杜卫.美育:审美现代性话语的创建—重读席勒《美育书简》[J].文艺研究,2001,6
  [3]冉祥华.美育:现代人性的自我拯救[J].学术交流,2008,10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2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
其他文献
西方现代化渗透到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表现为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在这一系列演变过程中,文学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的折射,足以成为观照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一面明镜。然而为何从英美文学中能够窥探西方现代进程呢?究其根源,英美两国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而且文化上的输出也远远超过其他西方国家,英美文学的繁盛足以代表了整个西方文学。而且英美文学既是英语文
记得当初,刚刚读罢黄石作家、鲁院湖北班同学陈凯雯散文集《茉莉花开》里头几篇的时候,我便敏锐地觉出了她的与众不同。之后继续读,直到读完,并不断回味,这种感觉更加明显、强烈以至更加清晰。我个人认为,陈凯雯散文的与众不同,很大成分在于文本的不同。她的散文,应该称之为诗散文。  什么是诗散文?顾名思义,诗散文就是诗一样的散文,应该说,它与我们惯闻常见的散文诗是不同性质和不同体裁的文体。散文诗,是散文化的诗
我最近读到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写的随笔式散文《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很有感触。原文不长,先阅读后欣赏:  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沈谊芳(湖北孝感)  一年前,你和我一起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欢喜不已。巧克力,你要了一包;油画棒,你拿了一盒;酸牛奶,又买了一提。后来,漂亮的芭比又吸引了你的目光。你紧紧抱着芭比,恳求的目光望向我,许久许久。而我,只是微笑地摇头摇头再摇头。不得已,你放下了芭比。默默
内容摘要:诗作者陈阳是革命老区红安县的一名现在校高三女学生,她创作的一组小诗《春暖花开》《时光不老》《夏至将至》,以季度时令为中心来抒情咏怀,表达了一位高三在校生对时光流逝的敏感和对青春未来的憧憬。尤其是这组小诗都很好地学习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创作传统,善于把抽象意念化为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虚中见实,实中含虚。三首小诗既有各自的独立标题,又有主题的前后连贯,还有节奏的变化对比,从而构成了一支青
内容摘要:把文学叫做“人学”,说明文学必须以人为描写的中心,必须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而要“以人为描写的中心”来“创造出生动的典型形象”,就应全面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立体地塑造人物的典型形象,从而达到像高尔基所说的“文学的目的”: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并且发展他追求真理的意向,和人们身上的庸俗习气作斗争,发现他们身上好的品质,在他们心灵中激发起羞耻、愤怒、勇气,竭力使人们变为强有力的
内容摘要:现今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又缺乏求职技巧且自信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弱,因此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心仪的工作。语言交际能力能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大学生求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大学生语言能力缺失的重要表现,探究语言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具体影响,帮助大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就业。  关健词:大学生 就业 求职 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由于国
内容摘要:“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据说是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自题居室的一副励志联,它看似写景,其实包含着很深的哲理。若仔细揣摩的话,这两句除可以表达对人的高尚品德的赞美之外,用来比喻和形容现代短诗与微型诗评也是极其恰当的——诗好何须长,评赞不在微。本文所摘选的一组现代短诗,通常都在20行以内;本人所写作的微型诗评,通常都在600字左右。通过阅读鉴赏,交流审美感受。   关键词:现代短诗 微型诗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对于新中国来说其意义无需多言,而就文坛而言,也是具有巨大文学史意义的。自改革开放以后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以区别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文学”,这四十年来,我国的文坛发展可谓是朝气蓬勃,出现了众多优秀的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中的佼佼者不仅获得了我国的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诸多国家级大奖,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等一些国际性文学大奖。如此琳琅满目的作家作品,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望夫故事和寻夫故事,是两大既相似又不尽相同的主题类型,反映了中国民間故事中性别叙事的不同形态。本文试图从主题入手,对这两类故事进行比较,从而挖掘两类主题叙事模式背后的性别文化传统、性别制度结构及两性权力关系,展现那些被夫权制压抑个体生命特质的他者女性的经验和感受。  关键词:望夫故事 寻夫故事 主题 比较研究  望夫故事和寻夫故事是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较广并深受民众喜爱
内容摘要:《傲慢与偏见》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历来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中渗透的先进的婚姻观。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身份赋予、叙事视角的立体转化、书名设置的独到之处,三个角度来分析简·奥斯丁是如何凸显其独特、新颖的婚姻观。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 叙事视角  《傲慢与偏见》中通过不同婚姻爱情观下不同的婚姻状态的对比,简·奥斯汀确立了在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代,她认为最正确最先进的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