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建构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言作为意识的载体,其本身也直接参与了意识形态的建构。语言在此时的作用即使不通过直白的表述来呈现,也会通过隐喻类的方式曲折地呈现,或者通过语言的使用方式将社会秩序固定下来。中西的创世神话中通过“神说”赋予了父权制形而上层面的终极依据,体现了语言独有的“神力”。
  关键词:神话;语言;性别
  作者简介:卢裔旦,女,汉族,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文艺理论。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2
  一、男女的性别秩序
  父权制的突出特征是男尊女卑,集中体现在女性全面屈居于男性之下的社会秩序上。圣经中的创世神话中以“神说”的方式赋予了这种秩序以合理性。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
  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
  仅看字面意思,很难直接感觉到父权制对女性的掌控,但其中隐含了一层权力结构。上帝先造出男性,而后才创造了女性,并且女性是依附于男性(亚当的肋骨)而产生的。这种男女被造的先后次序作为女性天生从属于男性的依据。1“骨中骨,肉种肉”常被解释为夫妻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但是结合创造女性的背景,便会发现这是对女性依附于男性的再一次固定认知。男性需要女性,需要与女性建立稳定长期的关系,便以骨肉般的感情来消解两性之间可能存在的对抗,使得目前以男性为中心的家庭结构稳固地持续下去。
  宗教作为一个绝对的理念,将一切容纳进神学体系,宗教言说的一切便有了天赋的权威,如果不跳出宗教的框架,便很难对其规定的秩序产生质疑。
  中国有一则著名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尺,盘古日长一丈。如此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阴阳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男女的性别,盘古的创世神话中,隐含着男女的性别从混沌的无差别到相去九万里的巨大差别,这差异是日复一日增加的,深厚到难以改变,而这转变,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
  二、女性在神话中的消隐
  古代中国另有一则创世神话为“女娲造人”,女娲为女性神,以人首蛇身的形象示人。在远古,人类对蛇充满了敬畏,在他们心中,蛇是一种神秘的灵物,人们祈求蛇的庇佑,故兴起了对蛇图腾的崇拜。
  随着神话的发展,对蛇的崇拜仍在,以蛇指代的神却发生了变化。共工神出现在女娲造人之后,亦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现。蛇本来指代独一无二的创世女神,自此开始扩充意义增加了男性神,加之共工怒撞不周山,女娲代表的母系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是使女神丧失信誉的一种手段,2女娲的神格不断降低,从伟大的创世女神变成了普通神。
  同样淡化甚至剥夺女性荣耀的,还体现在圣经中。上帝取亚当之肋骨造就女性夏娃,是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独具的赐予生命能力的颠覆和倒置。人类将繁衍的荣耀赐予男性,却将不能繁衍的悲哀转嫁于女性。亚伯拉罕之妻撒拉婚后多年不育,不得不将自己的使女夏甲献给自己的丈夫,并忍受夏甲有孕后的嚣张。当撒拉终于怀孕产子,由于夏甲之子对撒拉之子的嘲讽,夏甲被驱逐出门。这两个女性没有一个是赢家,都是为男性诞下男性子嗣这一行径中的牺牲品。
  在圣经中,宣告耶稣复活的第一人为抹大拉的玛利亚,但在马可福音中,耶稣如是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做的以为记念。”耶稣以“那个女人”这样的泛指来指称忠诚堪比“门徒中的门徒”的抹大拉的玛利亚,随着她名字的消失,也意味着她身份的消解,她从这一场伟大的福音事件中消隐了。连出卖耶稣者的名字都被牢牢记住了,她的名字却因为她女性的身份而被忘记了。
  圣经中被边缘化的女人不在少数,她们不仅在人数上远远少于男性,在男性拥有农民、醫生、工匠、国王、法官、商人、税吏等多种社会身份的同时,她们只是局限在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女儿与伴娘,更有甚者,很多女性都不曾有自己的名字,故连家庭身份都显得空泛。
  三、女性话语权利的消失
  圣经中,夏娃违背神意,偷吃了树上的禁果,为此被逐出伊甸园。夏娃违背的是神的话语,这是女性话语对神说的挑战,即使神说的话语是谎言(树上的果子并不致命);夏娃说服了亚当一起食果,这是对男性权威的颠覆。父权制社会不容许女性在任何条件下对既定秩序提出质疑,女性只能遵从他们的规则并完成男性的期待。女性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成了原罪,“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成了天经地义的对女性的惩罚式训诫。
  白素贞是中国神话中悲剧色彩极浓重的形象。她美丽贤惠,相夫教子,满足传统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所有要求。但是,她“妖精”的身份被父权制认为是潜藏的不安因子,故她依然得不到父权制的认可。即使享受了她诸多付出的丈夫许仙,最后也听信谗言,将她推向深渊。
  在男权社会中,白素贞失去了对自我价值定义的权利。即使她竭尽全力符合父权制对女性的要求,父权制能轻易抹杀她的努力,决定她的命运。并非因为她是妖的属性而有害,而是父权制认为她妖的身份有害,这里是父权制对女性潜在颠覆力深深的恐惧,即使这样的颠覆力是他们臆想出来的。
  四、女性主义式解读遭受的污蔑
  女性主义的兴起,带来了女性主义批评。针对一直以来由男权把持的文本,女性主义学者力图以女性的视角在文本中发掘被隐匿的女性意识,以批评的方式让女性发声,对父权制形成冲击。这自然引起父权意识形态的反扑。
  女性主义所质疑的女性地位的不合理之处,都会被各种不同名目的理由加以合理化。犹大的儿媳他玛在丧夫时,为了繁衍子嗣,公公将她嫁给自己的次子。由于次子不予配合,得到了上帝的惩罚而死去。经此之后犹大不敢贸然再将他玛嫁给三子,便以待三子长大为由将他玛打发回娘家,自此将他玛抛诸脑后。他玛只得假扮妓女,与犹大同房受孕留下子嗣。在女性主义的批评下,他玛只是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被人当做物什一样传递,不能主宰自己的身体,还随时会被人遗忘。
  在女性主义批判他玛身为女性被泯灭个人意志的同时,有相反的声音将此批驳为“狭隘的女性主义”,认为应该将整个文本置于神权的意义之下审视,他玛虽然蒙受了不幸,但是诞下的子孙在日后得到了神的荣耀。然而,这种以神权框架来合理化女性苦难、试图消解女性的反抗,本身便是一种父权制的话语。如果坚持将女性作为神学终极理念中的一个符号、忽视其个人意志,只能说明神学本身就建立在父权制话语之上,神权自身也需要“去父权化”。
  中西虽然文化迥异,却在宣扬家庭观上惊人的一致。它们不约而同地认可组成家庭的必要性,而其中隐含的则是女性必须依附男性存在,在与男性的关系中才能产生被认可的价值。这其中,消弭了女性“不选择家庭”的自由,也剥夺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而在家庭关系中,又因“阳尊阴卑”,“丈夫是妻子的头”等训诫,决定了女性必须压抑自己的个性与声音,才能维系家庭关系。
  中国的“天道之數”,以及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言说”,都是这种性别秩序的终极依据。批评作为一种文本再创造的发声方式与建构方式,如果不能跳出这样本身带有父权色彩的既定框架而谈女性主义,必然是一种妥协与失败。
  参考文献:
  [1]贺璋瑢.神光下的西方女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10.
  [2]理安·艾勒斯.圣杯的历史——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02.
  [3]梁工.当代文学理论与圣经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72.
其他文献
摘 要:“物哀”不仅是日本传统美学理念之一,更是日本人性格和情感世界的代表性词语之一。大和民族真挚细腻的性格以及悲天悯人的悲剧性情怀,通过“物哀”一词得以完美体现。本文以“物哀”为中心,探讨“物哀”的起源及发展,分析日本人悲剧观形成的原因,并列举日本人悲剧观在日本文化中的体现。  关键词:悲剧观;物哀;武士情怀;樱花  作者简介:江琳(1994-),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
摘 要:在当代诗歌口语化、大众化的环境下,湖北钟祥横店村农妇女诗人余秀华的诗歌近年来由于其诗歌语言强烈诗性特质,语言的张力以及对痛苦的敏锐感知受到广泛关注与热议。她的写作范畴大多驻足在爱情婚姻、个人情绪与生活的范畴,将女性的欲望写得直白本色而又浪漫纯洁,她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写成了诗。其身体书写与女性书写互为一体,诗歌大多表达出对人性的渴望。本文试图以新批评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我爱你》这一诗作进行
一  1982年,余华22岁了,他决定成为一名作家。之前5年,他每天8小时,在浙江的一个叫海盐的小县城的一所牙科医院里拔牙。他相信自己至少见到了上万张嘴巴,却仍发现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和整整一代中国作家一样,对余华而言,文学与其说一种内心压抑不住的才情的释放,不如说是对单调生活的最有效的逃离。“作曲与绘画太难了,而写作只要认识汉字就行”,1997年他谦虚而认真地回忆说,“我只能写作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2  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当即影响了整个德国和欧洲文学,甚至引起了一股“维特热”。维特对爱情的忠贞,他的快乐,他的优伤,他的痛苦,都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无数读者为之动情,为之落泪。  整部书的故事平淡而又简单,既无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无离奇复杂的故事情节,采用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1  《秋》一书中悲剧的一幕幕接踵而至,高公館已经名存实亡了,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的蚕食下不停上演着悲剧。  “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这是琴的话,也可以说是整本书的中心句,巴金在序中写道“现在我已经嗅到春天最初的气息了。”《秋》整部书的基调就是沉闷悲伤的,但这个主旨句也
摘 要:生态智慧是民族生态学提倡民族习俗中所蕴含生态环保理念和技能,往往与社会组织与资源管理,甚至伦理观念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及在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禁忌习俗、感恩情怀、敬畏自然等自然习惯法中体现,而生态智慧恰恰是生态学挖掘实施环保方法与生态措施的源流宝库。有助于保护高原湖泊流域以及青海湖生态环境。  关键词:青海湖;环境保护;民族生态智慧  作者简介:夏吾东周(1992-),男,藏族
摘 要:电影《黄金时代》专注人本身,着力塑造女人“萧红”,而非文学洛神,这样的切入点闪烁着人性的美。导演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结合萧红散文化文本,以此关照那个时代萧红作为知识女性的命运与内心世界,并表达自身纯粹艺术追求。  关键词:萧红;形象特点;塑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  谈及《
摘 要:石黑一雄新作《被埋葬的巨人》再次以记忆为突破口,以一对老夫妇埃克赛尔和比阿特丽斯寻子为主线,武士维斯丹杀死母龙为复线。故事逐渐呈现出迷雾重重的伤痛记忆,以及充满混沌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战争史。作者将寻子之旅与屠龙之旅交织在一起,将个人、家庭的离散之苦与民族间的隔阂与仇恨揉和在一起,告诉人们只有懂得珍惜现在,才会放下许久的隔阂,才会拥抱美好的明天。个人如此,民族也如此。过去的杀戮、战争、离散会
摘 要:赵之谦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纵难送曹生帖》运笔多取碑意,结字奇古宽博,以行草的方法分行布白,整个长卷洒脱不失雄骏,流畅不失凝重,恰似峻岭遥迩,大河奔流。  关键词:《纵难送曹生帖》;晚清;碑学  作者简介:刘洋,男,曲阜师范大学2015级艺术学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方向
摘 要:命若琴弦是一个寓言故事,瞎子象征着我们人类的有限性,光明象征着我们的终极追求,琴弦象征着我们生命的长度。史铁生否定了终极目的的存在后,提出了过程。他认为唯有过程可以对抗生之虚无,而为了使得过程更加精彩,必须要相信虚设目的的真实存在。  关键词:人生价值;过程;命若琴弦;瞎子;史铁生  作者简介:陈莉(1979.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老师,研究方向:中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