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教师的教学同样需要创新,创新是教学的灵魂,创新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互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宴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識,使之想创造。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的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教师一看就知道。不信?我们来试试!”接着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窍门”,想解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他们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积极探索、创新。
二、创设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教育要重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如教“圆的认识”时,我组织一个小组的12名学生做“套圈”游戏。我先让大家随意站着投圈,学生很快发现这种方法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好,但是有的规则也存在着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等等。通过活动,学生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就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三、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索。
四、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地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地扼杀。老师要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識,使之想创造。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我认为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的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这样的环境,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教师一看就知道。不信?我们来试试!”接着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对答无误,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窍门”,想解开心中的“谜”。于是,学生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他们因“疑”生奇,因“疑”生趣,进而积极探索、创新。
二、创设学习环境,激活学生思维
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素质教育鲜明地提出了教育要重视“人”的意识和觉醒,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独立于家长和教师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与愿望的人。学生是一个充满情感、有理想,有个性的完整的生命体。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如教“圆的认识”时,我组织一个小组的12名学生做“套圈”游戏。我先让大家随意站着投圈,学生很快发现这种方法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好,但是有的规则也存在着不公平:如果站成一横排,越是两边的学生越是吃亏;如果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等等。通过活动,学生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都很公平。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就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三、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我认为,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作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我满腔热情地去赞扬同学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竭尽全力地去肯定同学们的一切努力,去保护和激励同学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我用自己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学们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常常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索。
四、树立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有错误。也要加以鼓励和引导。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地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因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教师应注意加以保护,不要轻易地扼杀。老师要注意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耐心的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才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