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基于学情开展整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单元为例,通过整合“表内乘法”重新规划课时、课堂教学实践,实施课程整合等方式,突出教学重难点,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
关键词:苏教版;整合高效;表内乘法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组合调整,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当然,教师在整合数学单元时,可以把知识相关的单元整合在一起,也可以把同一单元中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灵活高效的教学内容。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知识时,教材对该知识的编排分为两个单元:第三单元是“表内乘法(一)”,主要安排学习乘法、乘加乘减、2~6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是“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安排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7~9的表内除法。而且每节课的教学形式也大致相同,每节乘法口诀课都是遵循“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编写口诀—记忆应用”的顺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因此,基于学生的学情,笔者尝试了打破单元的限制,通过对这两个单元进行合并,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
一、整合“表内乘法”,重新规划课时
我们基于苏教版教材“表内乘法(一)(二)”的编排和学生学情基础的前测,对“表内乘法”单元进行了重新整合,如表1。
在教材整合上,我们将原先乘法口诀的学习分为“意义构建、口诀编写、解决问题和整理复习”这四大板块,采用合并与强化原则创造性地将这些教学内容重组为“意义建构、口诀编写和整理复习”这三大板块,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零散单一走向丰富连续。如表2。
我们通过这样的课时调整,满足学生真实的需求和发展,有助于学生乘法意义的建构,更好地体会到乘法带给我们的方便,也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整合的主要意图如下:
1. 增加课时,重视复习的力量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每个数学知识后,都安排了一节该知识的复习课,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新知的掌握和熟练水平;在学生学完1~9的乘法口诀后,又安排了一节乘法口诀的总复习课,帮助学生融会贯通1~9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合并内容,突出教學重难点
为了减少乘法口诀中的相似内容和机械练习,我们对“口诀编写”部分进行了合并,同时在“口诀编写”中融入“解决问题”的内容,形成新的教材知识结构和思维活动框架,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方法的迁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内容拓展,丰富学习知识点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除了保留原来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外,笔者还在“乘加乘减”这节课中增加了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为后续的运算律做铺垫。
二、课堂教学实践,实施课程整合
“乘法口诀”单元的整合实施理念是:通过强化“乘法意义”、重建“口诀编写”、合并“教学内容”这三个内容,实施乘法口诀的高效性。
1. 重编教材,强化“乘法意义”
乘法意义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材提供同数连加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几,完成乘法意义的教学。但是笔者发现苏教版教材中提供的现实情境都是“等量组的聚焦模型”结构图,缺少“矩形模型”结构图。
因此,笔者在重编教材时同时呈现了这两个结构图,利用“等量组的聚焦模型”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利用“矩形模型”结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示意图表示的两种含义,并且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但是这两个乘法算式是等价的,强化了学生对图示模型、几个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一一对应,丰富了学生对乘法意义和数学本质的理解。
2. 改变方式,重建“口诀编写”
通常乘法口诀的教学模式都是“情境导入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口诀—学生独立编写乘法口诀—寻找规律,背诵记忆口诀”,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重复呆板的课堂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因此,笔者在教学1~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5~9的乘法口诀时采用“说出口诀意义,建立几个几模型—数形结合验证口诀—创编并记忆乘法口诀”的模式,唤醒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如笔者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一个钟面,并且提问“分针走了9大格,它走了几分钟”,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5 5 5 5 5 5 5 5 5=45、乘法算式5×9=45或9×5=45,编写出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接着引导学生用文字或者画图的方法验证这句乘法口诀的结果是否正确,再全班交流;最后学生自主编写剩下的乘法口诀,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计算乘法口诀的结果。
通过重建口诀编制模式,为后续自主编制乘法口诀建构思维模型、积累活动经验,希望这样的改变,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几个几”与“乘法口诀”的沟通,也能让学生把口诀纳入几何直观体系中,在形和数的变化规律中自主探究。
3. 去除重复,合并“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起点的准确定位以及在重建“口诀编写”过程中积累的活动经验,笔者尝试对“8、9的乘法口诀”两课时内容进行重组合并,构建“8和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的结构和思维活动框架。一上课,笔者就出示了乘法口诀“九九八十一”,引导学生用画一画和写一写的方式表示出这句口诀的意义;接着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出所有9的乘法口诀,并且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在分享交流中形成9的乘法口诀,并寻找规律;最后是学生自主编写8的乘法口诀和记忆乘法口诀。
而且,计算与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在练习环节,笔者既设计了8和9的乘法口诀的计算题,又设计了综合运用8和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去除重复,合并“教学内容”,让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总之,教师的教学整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后的单元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而且整合后的教材内容更丰富、课堂结构更合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提升了乘法口诀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保证教学效益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苏教版;整合高效;表内乘法
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对已有的教材知识进行组合调整,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当然,教师在整合数学单元时,可以把知识相关的单元整合在一起,也可以把同一单元中相关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灵活高效的教学内容。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表内乘法”知识时,教材对该知识的编排分为两个单元:第三单元是“表内乘法(一)”,主要安排学习乘法、乘加乘减、2~6的乘法口诀,第六单元是“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主要安排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7~9的表内除法。而且每节课的教学形式也大致相同,每节乘法口诀课都是遵循“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编写口诀—记忆应用”的顺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因此,基于学生的学情,笔者尝试了打破单元的限制,通过对这两个单元进行合并,积极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
一、整合“表内乘法”,重新规划课时
我们基于苏教版教材“表内乘法(一)(二)”的编排和学生学情基础的前测,对“表内乘法”单元进行了重新整合,如表1。
在教材整合上,我们将原先乘法口诀的学习分为“意义构建、口诀编写、解决问题和整理复习”这四大板块,采用合并与强化原则创造性地将这些教学内容重组为“意义建构、口诀编写和整理复习”这三大板块,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从零散单一走向丰富连续。如表2。
我们通过这样的课时调整,满足学生真实的需求和发展,有助于学生乘法意义的建构,更好地体会到乘法带给我们的方便,也有助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整合的主要意图如下:
1. 增加课时,重视复习的力量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因此,我们在学生学习每个数学知识后,都安排了一节该知识的复习课,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对新知的掌握和熟练水平;在学生学完1~9的乘法口诀后,又安排了一节乘法口诀的总复习课,帮助学生融会贯通1~9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合并内容,突出教學重难点
为了减少乘法口诀中的相似内容和机械练习,我们对“口诀编写”部分进行了合并,同时在“口诀编写”中融入“解决问题”的内容,形成新的教材知识结构和思维活动框架,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方法的迁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内容拓展,丰富学习知识点
整合后的课程内容除了保留原来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外,笔者还在“乘加乘减”这节课中增加了几个几加减几个几的内容,帮助学生在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为后续的运算律做铺垫。
二、课堂教学实践,实施课程整合
“乘法口诀”单元的整合实施理念是:通过强化“乘法意义”、重建“口诀编写”、合并“教学内容”这三个内容,实施乘法口诀的高效性。
1. 重编教材,强化“乘法意义”
乘法意义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教材提供同数连加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几,完成乘法意义的教学。但是笔者发现苏教版教材中提供的现实情境都是“等量组的聚焦模型”结构图,缺少“矩形模型”结构图。
因此,笔者在重编教材时同时呈现了这两个结构图,利用“等量组的聚焦模型”结构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利用“矩形模型”结构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示意图表示的两种含义,并且能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但是这两个乘法算式是等价的,强化了学生对图示模型、几个几、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一一对应,丰富了学生对乘法意义和数学本质的理解。
2. 改变方式,重建“口诀编写”
通常乘法口诀的教学模式都是“情境导入写出乘法算式,编写口诀—学生独立编写乘法口诀—寻找规律,背诵记忆口诀”,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重复呆板的课堂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因此,笔者在教学1~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常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5~9的乘法口诀时采用“说出口诀意义,建立几个几模型—数形结合验证口诀—创编并记忆乘法口诀”的模式,唤醒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如笔者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一个钟面,并且提问“分针走了9大格,它走了几分钟”,引导学生写出加法算式5 5 5 5 5 5 5 5 5=45、乘法算式5×9=45或9×5=45,编写出乘法口诀“五九四十五”;接着引导学生用文字或者画图的方法验证这句乘法口诀的结果是否正确,再全班交流;最后学生自主编写剩下的乘法口诀,并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计算乘法口诀的结果。
通过重建口诀编制模式,为后续自主编制乘法口诀建构思维模型、积累活动经验,希望这样的改变,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几个几”与“乘法口诀”的沟通,也能让学生把口诀纳入几何直观体系中,在形和数的变化规律中自主探究。
3. 去除重复,合并“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起点的准确定位以及在重建“口诀编写”过程中积累的活动经验,笔者尝试对“8、9的乘法口诀”两课时内容进行重组合并,构建“8和9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的结构和思维活动框架。一上课,笔者就出示了乘法口诀“九九八十一”,引导学生用画一画和写一写的方式表示出这句口诀的意义;接着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出所有9的乘法口诀,并且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在分享交流中形成9的乘法口诀,并寻找规律;最后是学生自主编写8的乘法口诀和记忆乘法口诀。
而且,计算与解决问题是紧密联系的。在练习环节,笔者既设计了8和9的乘法口诀的计算题,又设计了综合运用8和9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去除重复,合并“教学内容”,让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总之,教师的教学整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整合后的单元学习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而且整合后的教材内容更丰富、课堂结构更合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兴趣,切实有效地提升了乘法口诀的自主探究能力,在保证教学效益的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