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其中网络舆情就是互联网得到运用的一个极好案例。网络舆情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公民心声,能更好地联系政府、社会和公民,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政治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时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舆情的存在。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能积极参与到事件中来,能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让信息公开化,而不是封锁信息或者隔离公众在信息之外,剥夺公民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驾驭和应对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上级力量的帮助。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出现了几次舆情的翻转,从最初的消费爆出被宰,舆情同情消费者,到后来店家提供消息,称在客人消费前已报价,而客人只是想“赖账”,这中间,虽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出面调查与干预,但最终仍没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调查结果也不得而知,并且相关部门还以无法联系当事人为由,在没有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这就更让舆情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郭乐天(2005)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主要以南京化工厂事件为例)、公关手段、应对经验欠缺(主要以瓮安事件为例)、网络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空值现象严重等问题。
吴芸(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政出多门,权责界限不明确;再次是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刘毅(2007),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存在滞后性;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信息量增大,地方政府难以顾及;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受到非法利益组织或个人利益者的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地方政府本身来看,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应对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有待优化,职责权限不明确,公关手段和应对经验欠缺,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从网络舆情方面来看,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的信息量大会给对方政府造成一定困难,又由于民众的言论自由等,也给对方政府带来了信息辨别的困难。
五、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措施
姜胜洪(2009)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时应主要采用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要与广大民众通力合作,全方面掌握信息,了解民意。同时要建立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预判预警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同时,李靖(2013)认为,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充分应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各级政府可开设类似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专栏观察和分析舆情热点事件。
李国宇(2010)认为,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就要提高网络监管力度,进行有效预警,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再次是地方政府要准确发布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最后还提出了要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首先,在舆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要快速反应,建立预警机制,配备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与民众形成对等关系,以免让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过多发表观点性突出的言论,造成失重失实,以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建立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和反馈制度,对民族和政府机构人员的言论进行监督,严惩言论不实行为,巡查各类网站,了解事情发展动态,以及在事情调查结果公布以后,看民众和当事人的反馈,及时回应。
最后,政府要响应网络舆情,与民众进行良好互动,不能采取消极怠工或不闻不问,那样会导致舆情危机的再一次爆发,引起公众的不满。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评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更能让政府思民众所思,想民众所想,而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人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仅立足于理论和现有的资料,而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其次,在各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不论解决问题还是研究对策,都停留在一个大范围上,不够具体与细化,不够贴近实际。
再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较为杂乱,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多是关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社会的影响或是存在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而不是真真正正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来研究的。
最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对于研究网络舆情不能单单只看一科,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但是同时学科又不能过于宽泛。
七、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桥梁,同时也作为反映民情、民生的媒介,其对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实证研究,深入细化地了解问题,从起因、发展、结果,一步步形成研究内容的体系化,其对于公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芸.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2]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6):1-4.
[3]李靖.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34(07):121-122.
[4]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31-34.
[5]刘泽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6]王珩.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1):23-24.
[7]王利娜.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5-36.
[8]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3(05):67-68.
[9]劉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03):63-65.
[10]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2.
[11]邓君韬,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旬刊,2012(07):128-129.
[12]王威,李冬,王宇姝.网上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 2005(08):86-87.
[13]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 2010(07):26-28.
[14]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J].郑州大学, 2013.
[15]李靖.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21-122.
[16]张陶然.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5(12):284-285.
[17]毛家武.地方政府和媒体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广西玉林市盛业家园事件的个案分析[J].新闻知识, 2011(01):51-53.
责任编辑:孙瑶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25-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互联网被作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目前互联网的使用人数以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2015年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623万,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了56440万,论坛和BBS用户规模达到了11901万,并且微博占到了社交应用使用率的335%,人人网占到了15%,豆瓣网占到了136%。这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互联网已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了。
而在地方政府的治理中,互联网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政府上网、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等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网络舆情就由此产生了,成为了民众与政府沟通、交流,表达政治信念、态度、意见、情绪等的桥梁,对地方政府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所谓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社会公共热点问题或者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反映着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民众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现状。
综上,笔者认為,网络舆情就是民众根据网上各类事件、问题、社会现象等,所公开表达的自身的观点、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三、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上网方式:微博、论坛、新闻等方式得到极大的应用,成为了民众表达自身观点、情绪等的方式。网络舆情涉及领域广泛,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时间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舆情的存在。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时,能积极参与到事件中来,能主动提供相关信息,让信息公开化,而不是封锁信息或者隔离公众在信息之外,剥夺公民的知情权。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近年来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积极性提高了,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缺乏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我国地方政府驾驭和应对突发事件、复杂局面的能力仍有限,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上级力量的帮助。例如哈尔滨的天价鱼事件,出现了几次舆情的翻转,从最初的消费爆出被宰,舆情同情消费者,到后来店家提供消息,称在客人消费前已报价,而客人只是想“赖账”,这中间,虽有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的出面调查与干预,但最终仍没给社会大众一个明确的说法,最终调查结果也不得而知,并且相关部门还以无法联系当事人为由,在没有通知当事人的情况下,进行了调查,这就更让舆情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如此种种。
四、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
郭乐天(2005)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主要以南京化工厂事件为例)、公关手段、应对经验欠缺(主要以瓮安事件为例)、网络应对机制不健全,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空值现象严重等问题。
吴芸(2011)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网络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舆情工作格局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政出多门,权责界限不明确;再次是主流网站建设及其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等问题。刘毅(2007),地方政府在应对舆情危机时存在滞后性;网民群体的逐渐递增,信息量增大,地方政府难以顾及;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地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受到非法利益组织或个人利益者的影响。
综上,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从地方政府本身来看,主要存在地方政府应对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有待优化,职责权限不明确,公关手段和应对经验欠缺,信息收集不完善等问题。
其次,从网络舆情方面来看,其虚拟性和开放性导致的信息量大会给对方政府造成一定困难,又由于民众的言论自由等,也给对方政府带来了信息辨别的困难。
五、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主要措施
姜胜洪(2009)认为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时应主要采用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考虑,要与广大民众通力合作,全方面掌握信息,了解民意。同时要建立好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舆情预判预警机制以及建立政府网络舆论的危机处理机制和部门间协作交流机制。
同时,李靖(2013)认为,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充分应用网络舆情分析软件,各级政府可开设类似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专栏观察和分析舆情热点事件。
李国宇(2010)认为,要想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就要提高网络监管力度,进行有效预警,要建立应急反应机制,处置问题,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再次是地方政府要准确发布权威信息,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失实报道,最后还提出了要拓展官民沟通平台,平等交流。
综上,笔者认为,针对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措施:
首先,在舆情发生初期,地方政府要快速反应,建立预警机制,配备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监督平台,公开信息,与民众形成对等关系,以免让民众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过多发表观点性突出的言论,造成失重失实,以至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要建立监督制度,巡查制度和反馈制度,对民族和政府机构人员的言论进行监督,严惩言论不实行为,巡查各类网站,了解事情发展动态,以及在事情调查结果公布以后,看民众和当事人的反馈,及时回应。
最后,政府要响应网络舆情,与民众进行良好互动,不能采取消极怠工或不闻不问,那样会导致舆情危机的再一次爆发,引起公众的不满。
六、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评述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公民与社会沟通的桥梁,而网络舆情的出现更能让政府思民众所思,想民众所想,而在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人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为规范性研究,仅立足于理论和现有的资料,而没有去进行实证研究。
其次,在各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中,不论解决问题还是研究对策,都停留在一个大范围上,不够具体与细化,不够贴近实际。
再次,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较为杂乱,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目前关于网络舆情的文章多是关于舆情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社会的影响或是存在问题或提出相应对策,而不是真真正正从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不足这样一个体系化的过程来研究的。
最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所以对于研究网络舆情不能单单只看一科,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但是同时学科又不能过于宽泛。
七、结语
总之,网络舆情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作为政府与公民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桥梁,同时也作为反映民情、民生的媒介,其对公民生活和政治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今后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多进行实证研究,深入细化地了解问题,从起因、发展、结果,一步步形成研究内容的体系化,其对于公民生活、社会稳定和国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芸. 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8):175-176.
[2]姜胜洪.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6):1-4.
[3]李靖. 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2013,34(07):121-122.
[4]李国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06):31-34.
[5]刘泽照.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回应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0):13-17.
[6]王珩.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01):23-24.
[7]王利娜.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5-36.
[8]孙帅,周毅.2008-2012年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3(05):67-68.
[9]劉萍萍,汪祖柱.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2(03):63-65.
[10]吴芸.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策略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2.
[11]邓君韬,牛忠江.中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之策[J].人民论坛旬刊,2012(07):128-129.
[12]王威,李冬,王宇姝.网上舆论引导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理论界, 2005(08):86-87.
[13]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 2010(07):26-28.
[14]吕广振.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建设研究[J].郑州大学, 2013.
[15]李靖.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21-122.
[16]张陶然.提升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和措施研究——以宁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5(12):284-285.
[17]毛家武.地方政府和媒体应对网络舆情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广西玉林市盛业家园事件的个案分析[J].新闻知识, 2011(01):51-53.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