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培训工作会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这次培训会不仅是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项目首批实验校的集体亮相,更是该项目经过前期一年有余的准备工作后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的重要标志。
会前,组织与部署工作井然有序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总工申军霞早早来到这里。言简意赅地给同事布置完具体的会务工作后,迅速打开电脑,再次审阅电脑中的演示文稿。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之一,申军霞除了要主持培训会外,还要具体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各区县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以及首批29所实验学校的校长陆陆续续地走进会场,随即各自浏览刚领到的一本厚厚的《数字校园数据互操作系统规范》。《数字校园数据互操作系统规范》积聚了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多年的发展成果及整个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书中不仅详细解读了数字校园的应用互操作框架,而且重点列举了学校建设数字校园平台过程中所有可能涉及的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实验校下一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在专家组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建设方案。在修订的过程中,实验校既要重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统一的数据规范,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避免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还要注重对学校各个层级使用者的应用需求分析,注重新建项目与已有软硬件的整合,注重学校个性应用与市、区统一应用的整合。
培训会前,一切准备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如北京数字校园项目实施的组织与部署……
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
2007年底,全市召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部署。至此,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8年初,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校园示范校”的要求。
2009年7月,市教委召开全市会议,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工作。北京市正在组织征求意见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域,明确提出“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其实早在市教委部署全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之前,部分区县及中小学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尝试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2005年,朝阳区在陈经纶中学试点数字校园。2008年,西城区启动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门头沟区、东城区也先后将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与建设列入了议事日程;海淀区推行了以校园“一卡通”为典型应用的数字化校园模式……各个区县前期的“试水”,为全市数字校园项目工作的统一规划与整体推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会中,思想在这里激荡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是项目专家组核心成员之一,他以“教育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数字校园建设”为题,强调数字校园要“从面子工程走向务实工程,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实际提高;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推进整体区域的规模质量效益;从自上而下建设驱动转变为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承担了项目中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的研究工作。他在报告中谈到了评估指标体系三个层次的初步考虑:一是建设层面,二是应用层面,三是效益层面。制订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是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三大目标之一。这项工作需要各实验校在具体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带着问号开展工作,不断思考总结学校的建设和应用需求——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推进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是什么?现阶段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先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较显著的差异性特征是什么?结合北京市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数字校园评估的重点在哪儿?评估规范的作用是引领,还是诊断?评价是否只需要一把标尺?
朝阳实验小学和望京实验学校虽然并未列入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但这两所学校在朝阳区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使用效果。在会上,朝阳实验小学李颖副校长回顾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历程,用真实的案例,总结归纳出三段式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模式——建设前,分析目标,细化需求;建设中,确立建设理念和框架,有层次地改进系统;建设后,关注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和全面使用。望京实验学校王雪梅副校长在报告中同样强调将“需求调研”作为决定数字校园成败的关键点……
记者在培训会间隙,与一些实验校代表交谈的时候,注意到不少学校尽管已经对市教委关于数字校园项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内涵界定等多次研读,但落到具体实施环节,仍然困惑于如何迈出建设的第一步。培训会上,专家和先行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将“需求分析”作为建设前期的重点工作来强调,但对于实验校来说,如何具体地在本校内调查师生应用需求、从哪几个方面开展需求分析的工作,仍然不甚明了。数字校园建设不单纯是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管理问题和制度问题。有的实验校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在准备一场不同以往的‘整合’战役”——数字校园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整合”的思路,数字校园各个应用平台的完善需要“整合”的思路,师生基于数字校园平台生成各项信息后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需要“整合”的思路。相信,在随后紧锣密鼓开展的建设工作中,除了“需求分析”外,“整合”是所有人提到最多的又一个关键词。
会后,头脑风暴将继续演绎
培训会结束后,为了在平时更好地、随时地开展数字校园的工作,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数字校园实验校”QQ群,所有实验校将在这里分享经验,沟通工作,交流思想,释疑解惑。
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培训会,有感于沿袭着“专家引领、调查研究、专业团队、试点实践”的工作模式指导,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项目正在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有阶段地、有重点地、分步骤地实施。市教委、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各区县信息中心、各实验学校都为此付出了努力和智慧。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负责组织和协调,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专家组,对实验校的选择以及建设方案的规划与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成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组,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各区县教委按照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做好本区实验校的推荐与初审工作,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承担与市级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组的日常联络及对本区实验校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验学校组建由学校“一把手”领导牵头的数字校园工作小组,负责本校的数字校园规划、管理、实施及后期应用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验校也正在逐渐转变观念,不再盲目地追求上新设备、用新平台,而是利用建设数字校园这一契机,认真梳理思考如何应用数字化进一步延展学校发展的空间。
现在,所有人的所有努力都凝聚到了一个目标:为了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好有北京特色的数字校园。
会前,组织与部署工作井然有序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总工申军霞早早来到这里。言简意赅地给同事布置完具体的会务工作后,迅速打开电脑,再次审阅电脑中的演示文稿。作为项目的具体负责人之一,申军霞除了要主持培训会外,还要具体布置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各区县信息中心的负责人,以及首批29所实验学校的校长陆陆续续地走进会场,随即各自浏览刚领到的一本厚厚的《数字校园数据互操作系统规范》。《数字校园数据互操作系统规范》积聚了北京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多年的发展成果及整个工作团队的集体智慧。书中不仅详细解读了数字校园的应用互操作框架,而且重点列举了学校建设数字校园平台过程中所有可能涉及的数据规范和技术标准。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实验校下一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在专家组反馈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建设方案。在修订的过程中,实验校既要重视统一的身份认证和统一的数据规范,创设开放与共享的数字空间,避免成为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还要注重对学校各个层级使用者的应用需求分析,注重新建项目与已有软硬件的整合,注重学校个性应用与市、区统一应用的整合。
培训会前,一切准备工作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如北京数字校园项目实施的组织与部署……
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
2007年底,全市召开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对首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部署。至此,北京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8年初,市教委出台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成一批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校园示范校”的要求。
2009年7月,市教委召开全市会议,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工作。北京市正在组织征求意见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域,明确提出“加强数字校园建设”。
其实早在市教委部署全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之前,部分区县及中小学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尝试数字校园的研究与建设。2005年,朝阳区在陈经纶中学试点数字校园。2008年,西城区启动了“基于数据交换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门头沟区、东城区也先后将数字化校园的研究与建设列入了议事日程;海淀区推行了以校园“一卡通”为典型应用的数字化校园模式……各个区县前期的“试水”,为全市数字校园项目工作的统一规划与整体推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会中,思想在这里激荡
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是项目专家组核心成员之一,他以“教育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数字校园建设”为题,强调数字校园要“从面子工程走向务实工程,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各学科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实际提高;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推进整体区域的规模质量效益;从自上而下建设驱动转变为自下而上应用需求驱动”。
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博士承担了项目中数字校园评估规范的研究工作。他在报告中谈到了评估指标体系三个层次的初步考虑:一是建设层面,二是应用层面,三是效益层面。制订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评估规范,是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三大目标之一。这项工作需要各实验校在具体建设和应用的过程中,带着问号开展工作,不断思考总结学校的建设和应用需求——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推进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是什么?现阶段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先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较显著的差异性特征是什么?结合北京市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数字校园评估的重点在哪儿?评估规范的作用是引领,还是诊断?评价是否只需要一把标尺?
朝阳实验小学和望京实验学校虽然并未列入首批数字校园实验校,但这两所学校在朝阳区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使用效果。在会上,朝阳实验小学李颖副校长回顾了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历程,用真实的案例,总结归纳出三段式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模式——建设前,分析目标,细化需求;建设中,确立建设理念和框架,有层次地改进系统;建设后,关注数据录入、数据分析和全面使用。望京实验学校王雪梅副校长在报告中同样强调将“需求调研”作为决定数字校园成败的关键点……
记者在培训会间隙,与一些实验校代表交谈的时候,注意到不少学校尽管已经对市教委关于数字校园项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内涵界定等多次研读,但落到具体实施环节,仍然困惑于如何迈出建设的第一步。培训会上,专家和先行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将“需求分析”作为建设前期的重点工作来强调,但对于实验校来说,如何具体地在本校内调查师生应用需求、从哪几个方面开展需求分析的工作,仍然不甚明了。数字校园建设不单纯是资金问题和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管理问题和制度问题。有的实验校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是在准备一场不同以往的‘整合’战役”——数字校园管理机制的建立需要“整合”的思路,数字校园各个应用平台的完善需要“整合”的思路,师生基于数字校园平台生成各项信息后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需要“整合”的思路。相信,在随后紧锣密鼓开展的建设工作中,除了“需求分析”外,“整合”是所有人提到最多的又一个关键词。
会后,头脑风暴将继续演绎
培训会结束后,为了在平时更好地、随时地开展数字校园的工作,北京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还专门设置了“数字校园实验校”QQ群,所有实验校将在这里分享经验,沟通工作,交流思想,释疑解惑。
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培训会,有感于沿袭着“专家引领、调查研究、专业团队、试点实践”的工作模式指导,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项目正在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标,有阶段地、有重点地、分步骤地实施。市教委、市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各区县信息中心、各实验学校都为此付出了努力和智慧。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市教委基础教育处负责组织和协调,成立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专家组,对实验校的选择以及建设方案的规划与实施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组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成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组,负责项目日常工作。各区县教委按照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做好本区实验校的推荐与初审工作,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承担与市级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组的日常联络及对本区实验校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验学校组建由学校“一把手”领导牵头的数字校园工作小组,负责本校的数字校园规划、管理、实施及后期应用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实验校也正在逐渐转变观念,不再盲目地追求上新设备、用新平台,而是利用建设数字校园这一契机,认真梳理思考如何应用数字化进一步延展学校发展的空间。
现在,所有人的所有努力都凝聚到了一个目标:为了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好有北京特色的数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