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思品与社会》主要是讲述人、生活、社会三者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明确在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社会中,每个人应怎么做才符合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懂得人与人之间、社会和生活的规则。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小学德育的主阵地,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的要求,更关键的是落实育人的责任。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最大能力地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将是我们最大的追求。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比较局限,理解能力也很有限,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过于抽象或者深奥,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将很难理解接受知识。学习的挫败感将会打击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年龄出发,从认知能力出发,教学素材要注重在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从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去选材,学生将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祖国日新月异变化》,不要把选材放在太广,站在国家角度,应更注重于家乡的变化,学生家庭的变化,学生更能通过对自己家和家乡的变化从而感悟出自己国家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又如:《家乡的骄傲》这一课通过家乡的杰出人物与历史,家乡的巨大变化,以自己的行动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来了解家乡的历史,知道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等。同时还掌握了几种简单的搜索资料的方法和调查的方法。
二、巧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必要在玄妙的天空给学生摘下一棵星星,而要交给他们一把梯子,引导他们自己爬上苹果树,摘下一个个红红的苹果,虽然他们没有得到虚渺的星星,但可以体会摘苹果活动的乐趣,尝到苹果的甜味。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去体验感知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会知识,让知识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知识讲授的同时,应该巧设活动让学生回到活动的本质,不断补充、优化和融合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现实社会、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在讲卫生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开展社区的卫生调查活动,我为社区美化行动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学校积极参加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活动,感悟作为一名公民在社会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达到教育目的。又如《劳动的感受》一课,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参与劳动,把劳动的过程拍下来,劳动后自己的真切想法写出来分享,学生就能很有兴趣地投入劳动,通过劳动享受到劳动带来的美好成果,更懂得了劳动的意义,从而明白了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应该通过劳动去实现自己的担当。这些做法贴近学生,身体力行,实践性强,更能引起学生的对学科学习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整合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更有趣味性
多媒体带着它巨大的能量来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中发展得火热,它打破了传承多年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用它的声、形、相,活跃了课堂。它把静止呆板的文字有效地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使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它多姿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速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在对山区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带来广大教学资源,带来了发展教育的希望。作为《品德与社会》老师更要与时俱进,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识局限性。例如:我们可通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整合,给学生播放富有教育意义的动漫画,可给学生播放形象的图片,也可给学生播放优美的歌曲,展示优美的文段,讲述动人的故事。把抽象的教学内容通俗化,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形象有趣,学习有了“兴趣”这好老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教学的实效性就强了。
四、知行结合,有效巩固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學后的知识的巩固,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通过多做练习题,多背诵课文等。它更侧重对知识的认识和思想的提升,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行为,知行的结合。因此教师让学生巩固知识,不能像其他学科用的背书、完成练习等,更应注重让学生知行的统一,回归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正确与父母相处》后,巩固知识课后作业应该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学习后的巩固,让孩子并更深一层次理解到父母的爱及自己学会与父母相处的姿态,承担起家庭责任。又如学完《今天又有新的发现》,课后巩固可要求学生每天跟同学或家长用小故事的形式分享每一天的新发现,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学会人与人的和平对话。所以在课后巩固知识,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他们的家庭,多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做到学以致用,更能巩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中去体验,在“生活中”中获得真知,让教学内容形象起来,让学生深入简出,更有效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一、教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比较局限,理解能力也很有限,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素材过于抽象或者深奥,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将很难理解接受知识。学习的挫败感将会打击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年龄出发,从认知能力出发,教学素材要注重在学生的生活中取材,从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去选材,学生将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祖国日新月异变化》,不要把选材放在太广,站在国家角度,应更注重于家乡的变化,学生家庭的变化,学生更能通过对自己家和家乡的变化从而感悟出自己国家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又如:《家乡的骄傲》这一课通过家乡的杰出人物与历史,家乡的巨大变化,以自己的行动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来了解家乡的历史,知道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等。同时还掌握了几种简单的搜索资料的方法和调查的方法。
二、巧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作为老师我们没有必要在玄妙的天空给学生摘下一棵星星,而要交给他们一把梯子,引导他们自己爬上苹果树,摘下一个个红红的苹果,虽然他们没有得到虚渺的星星,但可以体会摘苹果活动的乐趣,尝到苹果的甜味。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去体验感知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会知识,让知识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知识讲授的同时,应该巧设活动让学生回到活动的本质,不断补充、优化和融合已有的道德体验,有助于他们学会妥善处理现实社会、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在讲卫生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开展社区的卫生调查活动,我为社区美化行动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使命。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在家里、学校积极参加垃圾分类、义务植树等活动,感悟作为一名公民在社会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以达到教育目的。又如《劳动的感受》一课,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参与劳动,把劳动的过程拍下来,劳动后自己的真切想法写出来分享,学生就能很有兴趣地投入劳动,通过劳动享受到劳动带来的美好成果,更懂得了劳动的意义,从而明白了一个人在家庭、社会中应该通过劳动去实现自己的担当。这些做法贴近学生,身体力行,实践性强,更能引起学生的对学科学习浓厚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整合多媒体教学,让课堂更有趣味性
多媒体带着它巨大的能量来到了教育领域,在教育中发展得火热,它打破了传承多年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方法,用它的声、形、相,活跃了课堂。它把静止呆板的文字有效地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形象,使抽象为具体,变静为动。它多姿的形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加速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特别在对山区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带来广大教学资源,带来了发展教育的希望。作为《品德与社会》老师更要与时俱进,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认识局限性。例如:我们可通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整合,给学生播放富有教育意义的动漫画,可给学生播放形象的图片,也可给学生播放优美的歌曲,展示优美的文段,讲述动人的故事。把抽象的教学内容通俗化,形象化,简单化。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形象有趣,学习有了“兴趣”这好老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了,教学的实效性就强了。
四、知行结合,有效巩固知识
《品德与社会》教學后的知识的巩固,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通过多做练习题,多背诵课文等。它更侧重对知识的认识和思想的提升,更关键的是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行为,知行的结合。因此教师让学生巩固知识,不能像其他学科用的背书、完成练习等,更应注重让学生知行的统一,回归生活,学以致用。例如在学完《正确与父母相处》后,巩固知识课后作业应该引导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去为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通过学习后的巩固,让孩子并更深一层次理解到父母的爱及自己学会与父母相处的姿态,承担起家庭责任。又如学完《今天又有新的发现》,课后巩固可要求学生每天跟同学或家长用小故事的形式分享每一天的新发现,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又学会人与人的和平对话。所以在课后巩固知识,让孩子回归生活,回归他们的家庭,多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做到学以致用,更能巩固他们学习的有效性,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中去体验,在“生活中”中获得真知,让教学内容形象起来,让学生深入简出,更有效地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