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因其特殊性,其开展更要求与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的对接与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群众文化权益的更好满足。本文以供需协调为视角,立足于对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供需现状的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供需协调视角下提升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建议,最终更好地实现重庆市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权益的保障。
关键词: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供需协调
重庆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重庆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研究已成为政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由于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其开展更要求与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的对接与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群众文化权益的更好满足[1]。
当前,学者对于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其效能探讨更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以供需协调为视角,展开对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效能的研究,发现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并进一步探求服务效能提升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实际状况
为了解重庆市贫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研究者选取重庆市开州区、南川区为样本,采用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三方面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实情况进行了了解。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活动形式多样,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供需协调度不足的现象,包括:(1)服务供给方向与需求的错位。活动形式丰富,但群众感兴趣的活动数量过少,如电影放映多为一季度一次,技术培训活动不足。(2)服务供给内容与群众需求的不匹配。存在着内容陈旧、更新迟缓、差异化供给不足等问题。如流动图书馆所提供的借阅书刊过旧;所放映电影多内容重复年代较旧;文艺演出多为歌舞类节目,而群众更倾向于语言类节目。(3)服务质量不能满足需求。不少被调查者表示未能及时获取到活动预告,服务的时间、场地安排也未能充分了解群众意愿。
二、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不足。政府和公民是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主体。一方面,公民的需求表达意识淡薄,不愿意主动表达、主动争取个人权益,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权利意识还有待加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務供给中,不注意主动收集群众意见信息,对群众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群众需求表达渠道繁杂、主渠道缺失且缺乏制度保证。当前,公民有较多的意见反馈渠道可供选择,各渠道畅通状况不确定以及需求表达主渠道缺失[2],公民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完全做出合理的表达途径选择。同时,群众需求表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不完善。一是供给主体责任不明,多层级多部门的供给方式导致供给效率的低下;二是供给决策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将需求评估纳入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服务评估存在重“投入”、重“数量”的问题,对服务质量的考察不足,导致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流于形式。
三、供需协调视角下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建议
提升服务的供需协调度是提升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核心内容。供需协调视角下,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主体意识建设,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强化服务意识,重视群众需求意见的收集和处理,建立健全群众需求意见反馈平台,及时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处理,并以制度的形式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民意征询、采纳加以规定。同时,要提升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流动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主动关心和表达自身的文化服务要求。
(二)建立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主体参与是使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必由之路。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政府,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一手包办。要运用政府购买、资金补贴、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团体,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活动。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内容、形式丰富的流动文化服务活动,使流动文化服务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评机制。流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投入的增加并不能代表服务效能的提升和群众需求的更好满足。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评机制建立中,要提升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就要改变原有的以数量、投入作为考核主要指标的模式,将对群众需求的满足和评价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通过对群众直观感受的了解对服务的效果进行考评[3]。以服务效能考评机制的科学化带动服务供给方式理念、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俊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流动文化服务[J].戏剧之家,2017(6):274-275.
[2]李世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三个维度及其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9):10-13.
[3]翁列恩,王汇宇,鲁界兵.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理论探讨,2018(2):150-156.
作者简介
蒲庆(1994-),女,汉族,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政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关键词: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供需协调
重庆市“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成为重庆市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进行研究已成为政府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重庆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由于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殊性,其开展更要求与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的对接与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群众文化权益的更好满足[1]。
当前,学者对于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专门研究还比较缺乏,对其效能探讨更为少见。基于此,本研究以供需协调为视角,展开对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效能的研究,发现现存的问题及原因,并进一步探求服务效能提升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实际状况
为了解重庆市贫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状,研究者选取重庆市开州区、南川区为样本,采用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三方面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现实情况进行了了解。调查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完善,活动形式多样,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供需协调度不足的现象,包括:(1)服务供给方向与需求的错位。活动形式丰富,但群众感兴趣的活动数量过少,如电影放映多为一季度一次,技术培训活动不足。(2)服务供给内容与群众需求的不匹配。存在着内容陈旧、更新迟缓、差异化供给不足等问题。如流动图书馆所提供的借阅书刊过旧;所放映电影多内容重复年代较旧;文艺演出多为歌舞类节目,而群众更倾向于语言类节目。(3)服务质量不能满足需求。不少被调查者表示未能及时获取到活动预告,服务的时间、场地安排也未能充分了解群众意愿。
二、重庆市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协调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状况在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主体意识不足。政府和公民是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主体。一方面,公民的需求表达意识淡薄,不愿意主动表达、主动争取个人权益,政治参与意识、民主权利意识还有待加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務供给中,不注意主动收集群众意见信息,对群众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群众需求表达渠道繁杂、主渠道缺失且缺乏制度保证。当前,公民有较多的意见反馈渠道可供选择,各渠道畅通状况不确定以及需求表达主渠道缺失[2],公民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完全做出合理的表达途径选择。同时,群众需求表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的不完善。一是供给主体责任不明,多层级多部门的供给方式导致供给效率的低下;二是供给决策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未将需求评估纳入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服务评估存在重“投入”、重“数量”的问题,对服务质量的考察不足,导致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流于形式。
三、供需协调视角下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建议
提升服务的供需协调度是提升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核心内容。供需协调视角下,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加强主体意识建设,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首先,政府应该强化服务意识,重视群众需求意见的收集和处理,建立健全群众需求意见反馈平台,及时对收集的信息加以处理,并以制度的形式对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的民意征询、采纳加以规定。同时,要提升群众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流动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主动关心和表达自身的文化服务要求。
(二)建立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流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主体参与是使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必由之路。重庆市贫困地区流动公共文化服务主体是政府,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要一手包办。要运用政府购买、资金补贴、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和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团体,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活动。鼓励地方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内容、形式丰富的流动文化服务活动,使流动文化服务更好满足群众需求。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评机制。流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投入的增加并不能代表服务效能的提升和群众需求的更好满足。在流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考评机制建立中,要提升考评机制的科学性,就要改变原有的以数量、投入作为考核主要指标的模式,将对群众需求的满足和评价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通过对群众直观感受的了解对服务的效果进行考评[3]。以服务效能考评机制的科学化带动服务供给方式理念、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俊平.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流动文化服务[J].戏剧之家,2017(6):274-275.
[2]李世敏.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三个维度及其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9):10-13.
[3]翁列恩,王汇宇,鲁界兵.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J].理论探讨,2018(2):150-156.
作者简介
蒲庆(1994-),女,汉族,重庆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与公共政策。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