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借助实验、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内在联系五个方面,通过教学案例具体探讨物理课堂中如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教学情境;物理;教学有效性
物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当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如果只是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公式,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或者不能将文字、符号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作用于学生,物理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溶入情境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物理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通过教学案例具体探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1 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不仅把科学道理蕴藏在各种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中,还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的最佳选择。
案例1 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去分解力。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较熟悉和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入手,促进学生主动获得新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一 乘火车或飞机出行的人们常常拉着行李箱行走,拉行李箱的拉力将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能猜想到拉行李箱的拉力能产生向前拉的效果,对产生向上提的效果不一定能回答出来。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①在电子秤上放一个小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子秤的示数;②用水平力拉小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子秤的示数;③用斜向上的力拉小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子秤的示数。对比②、③情况中电子秤的示数,③中电子秤的示数更小,说明斜向上的拉力还使木块有向上提的效果。
演示实验二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哪些效果呢?让学生将一本书放在手掌上,体验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两种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紧压斜面。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而且对新知识形成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借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在哪一门学科教学中,图像都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以及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1 ]。
案例2 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后,教师提出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在太空中还适用吗?当学生茫然无解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为2013年6月20日我国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在太空授课时做的第一个物理实验——“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过程中,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算出质量。这个实验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还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物理教师还可以将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者某个重要的专题拍成微视频,便于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姿势、打手势等动作来创设教学情境 [1 ]。对于理科生来说,通过具体的动作操作,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操作者不仅限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表演。
案例3 在《波的形成和描述》教学中,笔者在上课前突然发现U盘坏了,而前一天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已经无法使用。为了让学生体验绳子上的波是怎么形成和传播的,笔者临时找了一根小木棍和一段绸带,将绸带系在木棍上,摇晃绸带,使绸带变幻出多种多样的波,当笔者进行动作操作时,发现学生眼中竟然表出现惊奇的眼神,便知此过程已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又组织全组学生站在课桌边的走道上排成一条直线,从第一位同学开始,周期性地下蹲和起立,第二位、第三位……依次被动地被前一位同学带动后也做这个动作,这时,将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从第一位学生向最后一位学生传播。之后,在讲授波是怎么形成和传播时,学生想起课堂活动的情景,以课堂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轻松掌握了波是怎么形成和传播的。
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
4 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在物理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贴切精彩的比喻。
案例4 学习光学时,可以把红光想象成红军战士,紫光想象成贪生怕死的国民党长官。在同种介质中,红光的光速最快,紫光的光速最慢。看电影,打仗的时候,红军战士总是喊:“同志们跟我冲!”然后一马当先就跑在最前头,而国民党长官一般是扯着喉咙叫:“弟兄们,给老子上!”他自己却落在最后头。一个是“跟我上”,一个是“给我上”,一字之差反映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快记下了同种介质中哪种光速最快,哪种最慢——当然是红军战士(红光)跑得最快,国民党长官(紫光)最慢!另外,可见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紫光最容易发生全反射,这个也可以用上面的联想。我们可以把两种介质理解成两个正在作战的阵地,全反射就是一冲到敌人阵地跟前就吓得撤退回来的那种。红军战士勇猛直前,而贪生怕死的国民党长官,所以红光不容易发生全反射,紫光最容易发射全反射。 笔者发现,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学生听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通过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不仅会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通俗易懂,而且有益于学生把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不易遗忘 [1 ]。
5 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课程内容的安排是螺旋式上升的,许多知识小学学过、初中学过、高中进一步再学;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计算,逐步加深。但由于编写体系的不同,或是为了展示内容的全面,大多数高中物理教材都是从简单的现象谈起 [2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由于意义学习强调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因此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不能把学生看作一张没有书写的白纸,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促进新的学习,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某些经验可能会成为新学习的障碍 [3 ]。
案例5 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该定律的理解较片面,如鸡蛋碰石头、马拉车等生活经验又干扰了学生对定律的正确理解,因此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既熟悉又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定律,来弥补已有知识的缺陷。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在本节课中,教师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内在联系设置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再把课堂演示实验处理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实验中只给出仪器(力学传感器)和充分的时间,而不讲解如何实验及实验的结论,采用问题驱动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律,进而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内容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如重力、摩擦力、力的平衡、做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磁场等等,这都需要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但是创设的情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要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而且还要创设富有挑战性、有思考空间的情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129,159.
[2]张连之.研读课程标准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4):25-26.
[3]曾琦.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36.
关键词:教学情境;物理;教学有效性
物理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当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时,如果只是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公式,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或者不能将文字、符号等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也得不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作用于学生,物理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即使教师教得再认真、再辛苦,也是低效教学。因此,在物理课堂中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知识溶入情境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物理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通过教学案例具体探讨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1 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不仅把科学道理蕴藏在各种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中,还能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在物理教学中,借助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的最佳选择。
案例1 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去分解力。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较熟悉和形象直观的演示实验入手,促进学生主动获得新知,通过分析讨论,理解如何根据一个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演示实验一 乘火车或飞机出行的人们常常拉着行李箱行走,拉行李箱的拉力将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能猜想到拉行李箱的拉力能产生向前拉的效果,对产生向上提的效果不一定能回答出来。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①在电子秤上放一个小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子秤的示数;②用水平力拉小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子秤的示数;③用斜向上的力拉小木块,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电子秤的示数。对比②、③情况中电子秤的示数,③中电子秤的示数更小,说明斜向上的拉力还使木块有向上提的效果。
演示实验二 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哪些效果呢?让学生将一本书放在手掌上,体验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产生两种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紧压斜面。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借助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验,而且对新知识形成鲜明的、深刻的印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2 借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在哪一门学科教学中,图像都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画图、挂图以及幻灯、录像、电影、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 [1 ]。
案例2 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后,教师提出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在太空中还适用吗?当学生茫然无解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为2013年6月20日我国神舟十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在太空授课时做的第一个物理实验——“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验过程中,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算出质量。这个实验不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还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为了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物理教师还可以将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教学中的重难点或者某个重要的专题拍成微视频,便于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姿势、打手势等动作来创设教学情境 [1 ]。对于理科生来说,通过具体的动作操作,可以使许多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操作者不仅限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一起参与表演。
案例3 在《波的形成和描述》教学中,笔者在上课前突然发现U盘坏了,而前一天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已经无法使用。为了让学生体验绳子上的波是怎么形成和传播的,笔者临时找了一根小木棍和一段绸带,将绸带系在木棍上,摇晃绸带,使绸带变幻出多种多样的波,当笔者进行动作操作时,发现学生眼中竟然表出现惊奇的眼神,便知此过程已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又组织全组学生站在课桌边的走道上排成一条直线,从第一位同学开始,周期性地下蹲和起立,第二位、第三位……依次被动地被前一位同学带动后也做这个动作,这时,将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从第一位学生向最后一位学生传播。之后,在讲授波是怎么形成和传播时,学生想起课堂活动的情景,以课堂活动中获得的感性材料为支柱,进一步分析思考,便轻松掌握了波是怎么形成和传播的。
借助动作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
4 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在物理教学中,愈是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往往越需要形象的描述与贴切精彩的比喻。
案例4 学习光学时,可以把红光想象成红军战士,紫光想象成贪生怕死的国民党长官。在同种介质中,红光的光速最快,紫光的光速最慢。看电影,打仗的时候,红军战士总是喊:“同志们跟我冲!”然后一马当先就跑在最前头,而国民党长官一般是扯着喉咙叫:“弟兄们,给老子上!”他自己却落在最后头。一个是“跟我上”,一个是“给我上”,一字之差反映了两者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很快记下了同种介质中哪种光速最快,哪种最慢——当然是红军战士(红光)跑得最快,国民党长官(紫光)最慢!另外,可见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紫光最容易发生全反射,这个也可以用上面的联想。我们可以把两种介质理解成两个正在作战的阵地,全反射就是一冲到敌人阵地跟前就吓得撤退回来的那种。红军战士勇猛直前,而贪生怕死的国民党长官,所以红光不容易发生全反射,紫光最容易发射全反射。 笔者发现,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学生听着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通过类似的事物来比喻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不仅会使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通俗易懂,而且有益于学生把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不易遗忘 [1 ]。
5 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课程内容的安排是螺旋式上升的,许多知识小学学过、初中学过、高中进一步再学;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研究到定量计算,逐步加深。但由于编写体系的不同,或是为了展示内容的全面,大多数高中物理教材都是从简单的现象谈起 [2 ]。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由于意义学习强调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因此在有意义的学习中,不能把学生看作一张没有书写的白纸,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来促进新的学习,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某些经验可能会成为新学习的障碍 [3 ]。
案例5 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学生在初中已形成“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认识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该定律的理解较片面,如鸡蛋碰石头、马拉车等生活经验又干扰了学生对定律的正确理解,因此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理解既熟悉又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定律,来弥补已有知识的缺陷。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只是简单重复,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在本节课中,教师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内在联系设置物理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再把课堂演示实验处理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实验中只给出仪器(力学传感器)和充分的时间,而不讲解如何实验及实验的结论,采用问题驱动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规律,进而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内容的学习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如重力、摩擦力、力的平衡、做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磁场等等,这都需要教师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总之,教学情境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但是创设的情境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要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而且还要创设富有挑战性、有思考空间的情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5-129,159.
[2]张连之.研读课程标准内容,实施课堂有效教学[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3(4):25-26.
[3]曾琦.学生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