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在当前实施新课改的环境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尤其必要和重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一、引言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它通过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看待这门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促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自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提出5—10年内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校校通”,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既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也是为了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和配合,所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改视野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
1.转变思想认识
目前,尽管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各个学校纷纷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分数至上”的思想仍根深蒂固,不少学校还是将学生的所谓“主科”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看作是一个副科和形式,主科教学直接占用信息技术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包括上至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到学校领导和各学科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推动和变革作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从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想教育、学习态度等方面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不是作为一项艰巨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授课的艺术,应积极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愉快的教学体验。
四、创新教学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组织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让学生亲历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如在制作网页时,由于制作好一个网页往往需要图形处理、动画设计、背景音乐,以及大量的文字录入。因此,让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网页的设计并不很现实。我们就可在让学生了解网页制作后,在班上开展讨论制作一个班级主页的框架的规化和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让学生按兴趣分组,制作相应的分页面或完成某一方面的制作(如图形处理)。
2.实施多种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任务驱动法就是针对每一章节、每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明确具体的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小合适、难度适宜、具有一定梯度、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完成设置的任务。演示操作法:对于一些学生上机自学解决不了的带有较高难度的知识点,可以采用直接演示或者间接演示的方法。作品展示法: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审美、创新能力。分组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通过合适的分组,实现组内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实践活动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学校学生电脑作品征集和评选、网络英语翻译、参加NOC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革新评价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比较科学的考核方式应采用笔试和对学生作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笔试部分占成绩的30%,作品的评价占总成绩的70%,作品的评价可以采用集中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副作品,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此外,鉴于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如果学生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去表达自己心中的作品。这样既可以给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打分,又可以对作品的创意打分。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整合
一、引言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它通过理论性学习和实践性操作,来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的基础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看待这门课程,如何教好这门课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促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已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自2000年10月国家教育部提出5—10年内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以来,由于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小学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校校通”,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既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也是为了适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和配合,所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改视野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
1.转变思想认识
目前,尽管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各个学校纷纷加大了教育的力度,但是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分数至上”的思想仍根深蒂固,不少学校还是将学生的所谓“主科”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对于信息技术这门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看作是一个副科和形式,主科教学直接占用信息技术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包括上至各级政府、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到学校领导和各学科教师,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推动和变革作用。只有思想认识到位了,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从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想教育、学习态度等方面确定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有效的课堂组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三、寓教于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不是作为一项艰巨任务要学生去负担,而是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注意授课的艺术,应积极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应多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愉快的教学体验。
四、创新教学方法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组织教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艺术,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让学生亲历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如在制作网页时,由于制作好一个网页往往需要图形处理、动画设计、背景音乐,以及大量的文字录入。因此,让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网页的设计并不很现实。我们就可在让学生了解网页制作后,在班上开展讨论制作一个班级主页的框架的规化和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让学生按兴趣分组,制作相应的分页面或完成某一方面的制作(如图形处理)。
2.实施多种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任务驱动法就是针对每一章节、每一节课的内容,设置明确具体的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小合适、难度适宜、具有一定梯度、学生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完成设置的任务。演示操作法:对于一些学生上机自学解决不了的带有较高难度的知识点,可以采用直接演示或者间接演示的方法。作品展示法:展示教师、校内外同学制作的动画、网页、程序设计等电脑作品,激发学生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审美、创新能力。分组教学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通过合适的分组,实现组内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空间。实践活动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如学校学生电脑作品征集和评选、网络英语翻译、参加NOC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进行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3.革新评价方式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比较科学的考核方式应采用笔试和对学生作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中笔试部分占成绩的30%,作品的评价占总成绩的70%,作品的评价可以采用集中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副作品,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此外,鉴于信息技术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如果学生能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去表达自己心中的作品。这样既可以给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打分,又可以对作品的创意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