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听了几位语文老师的字词教学,感触颇深: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苦恼和困惑的问题。目前,许多老师都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掌握,形式比较单一,对识字、识词的规律和方法指导不够,因此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
可是,这几节语文课却让我眼前忽然一亮:真是“一字一词都是故事;一字一词都是风景”。字词教学竟然如此美丽,如此引人入胜。
一、一个字一个故事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借助工具书识字。长期以来,老师更习惯于强调借助工具书识字,而忽略“喜欢汉字”、“对汉字的兴趣”、“识字的愿望”的培养。这成了识字教学的瓶颈,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是如何打破瓶颈的。
案例:老师教学“犹”,学生组词“犹豫”,学生不理解“犹豫”的意思。老师既没有让学生查字典,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而是讲了个故事:一个小朋友轻松自在地走在放学路上,突然看到前面路中间有一条狗,龇牙咧嘴,张牙舞爪,要咬人的样子。这个小朋友当时一愣,后退了几步,看着狗没有扑过来的意思,就蹑手蹑脚溜着墙根儿走了过去。然后让学生表演,老师提醒,这中间有一个地方就是“犹豫”,请同学们看过表演之后指出來。学生表演之后,同学们争相发言,都正确地指出了表示“犹豫”的动作。很抽象的一个词,就这样具体了,而且变得如此形象。我想,这要比学生查字典还要记忆深刻。
从案例看出,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让学生表演故事,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犹豫”,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了识字的乐趣,无形之中,使学生爱上了汉字,喜欢识字,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一个词语,一份阅历;一个词语,一段生活
关于高年级词语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词句的表达效果;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事实证明,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学习词语,学生感到枯燥,积极性并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则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老师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指导学生学习“雾霭”。 “雾霭”是个非常书面化的词语,单纯告诉学生“雾霭”的意思,学生一定多数记不住或记不清。老师是这样做的:启发学生谈谈有雾的早上的情景和感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不仅谈了薄雾、大雾的气象,而且也谈了置身薄雾、大雾之中的感受,本来让学生一头雾水的“雾霭”一下子清晰起来,学生既学会了“雾霭”的意思,也有了深刻的“雾霭”的感受。
案例二:老师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指导学生学习“瓜分”。同“雾霭”一样,“瓜分”书面用语多一些。且看老师的做法:老师提问学生吃过西瓜没有,学生异口同声“吃过”。老师让学生说说吃西瓜的过程,学生按照“洗瓜-切瓜-分瓜-吃瓜”的顺序,兴趣盎然地七嘴八舌。老师提示:其中有两个步骤就是“瓜分”还没等老师说完,大家就嚷起来:“切瓜,分瓜。”|波兰被列强“瓜分”的抽象的表述表象化了,同时也带出了学生对“列强”的理解。
由此可见,只要把词语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感悟,会有喜出望外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使词语学习更加生动,词语的意义也更加丰满。
三、内部语言表象化,让词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有些词语特别抽象,有些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语言表述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的学生。因此,新课程标准在词语学习上使用了“体会”理解的表述。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体会,展示出来呢?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二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挺拔”这个词语。“挺拔”:直立而高耸。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挺拔”的意思实在困难,经常是老师苦口婆心地讲给学生,把解释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到最后学生还是不知道“挺拔”的意思。而所听的张老师的教学不是这样。她没有要求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了“挺拔”势,并且比赛,看谁更“挺拔”。相继参加比赛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做得“挺拔”。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意思,却通过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说明学生不仅明白了“挺拔”,而且也感悟了“挺拔”。
案例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让学生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夕阳美》中的“壮丽”一词的理解,老师先从错误的理解入手,用“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作反面例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壮丽”不等同于“华丽、美丽”,不是所谓的“小家碧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壮丽”一词是用来形容连绵起伏的群山,并配上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涂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夕阳斜照图,也就可以意会到“壮丽”指的是壮观而美丽的“大气之美”,即所谓的“大家闺秀”。
由此可见,有些词语不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只要学生能够体会出词语的意思,感悟出词语的内涵,我们同样可以说词语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中国的语言丰富多彩,汉字具有深刻的内涵,感悟汉字,体验词语,让词语教学成为美丽的风景,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做的更好,只要细心揣摩、善于总结,语文教师就会发现字词教学更多的窍门,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字词教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就会是充满乐趣、极具吸引力的语言活动。
可是,这几节语文课却让我眼前忽然一亮:真是“一字一词都是故事;一字一词都是风景”。字词教学竟然如此美丽,如此引人入胜。
一、一个字一个故事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借助工具书识字。长期以来,老师更习惯于强调借助工具书识字,而忽略“喜欢汉字”、“对汉字的兴趣”、“识字的愿望”的培养。这成了识字教学的瓶颈,我们看下面这个案例是如何打破瓶颈的。
案例:老师教学“犹”,学生组词“犹豫”,学生不理解“犹豫”的意思。老师既没有让学生查字典,也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犹豫”的意思是“拿不定主意”。而是讲了个故事:一个小朋友轻松自在地走在放学路上,突然看到前面路中间有一条狗,龇牙咧嘴,张牙舞爪,要咬人的样子。这个小朋友当时一愣,后退了几步,看着狗没有扑过来的意思,就蹑手蹑脚溜着墙根儿走了过去。然后让学生表演,老师提醒,这中间有一个地方就是“犹豫”,请同学们看过表演之后指出來。学生表演之后,同学们争相发言,都正确地指出了表示“犹豫”的动作。很抽象的一个词,就这样具体了,而且变得如此形象。我想,这要比学生查字典还要记忆深刻。
从案例看出,老师通过编故事、讲故事、让学生表演故事,在轻松愉快中理解了“犹豫”,同时也让学生感到了识字的乐趣,无形之中,使学生爱上了汉字,喜欢识字,自然而然也就培养了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一个词语,一份阅历;一个词语,一段生活
关于高年级词语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词句的表达效果;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事实证明,联系上下文、使用工具书学习词语,学生感到枯燥,积极性并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好。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词语,则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一:老师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指导学生学习“雾霭”。 “雾霭”是个非常书面化的词语,单纯告诉学生“雾霭”的意思,学生一定多数记不住或记不清。老师是这样做的:启发学生谈谈有雾的早上的情景和感受。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不仅谈了薄雾、大雾的气象,而且也谈了置身薄雾、大雾之中的感受,本来让学生一头雾水的“雾霭”一下子清晰起来,学生既学会了“雾霭”的意思,也有了深刻的“雾霭”的感受。
案例二:老师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指导学生学习“瓜分”。同“雾霭”一样,“瓜分”书面用语多一些。且看老师的做法:老师提问学生吃过西瓜没有,学生异口同声“吃过”。老师让学生说说吃西瓜的过程,学生按照“洗瓜-切瓜-分瓜-吃瓜”的顺序,兴趣盎然地七嘴八舌。老师提示:其中有两个步骤就是“瓜分”还没等老师说完,大家就嚷起来:“切瓜,分瓜。”|波兰被列强“瓜分”的抽象的表述表象化了,同时也带出了学生对“列强”的理解。
由此可见,只要把词语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词语的学习、感悟,会有喜出望外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的习惯,使词语学习更加生动,词语的意义也更加丰满。
三、内部语言表象化,让词语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有些词语特别抽象,有些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用语言表述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生活体验还不够丰富的学生。因此,新课程标准在词语学习上使用了“体会”理解的表述。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词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理解、体会,展示出来呢?看下面案例。
案例一:二年级语文老师教学“挺拔”这个词语。“挺拔”:直立而高耸。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挺拔”的意思实在困难,经常是老师苦口婆心地讲给学生,把解释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到最后学生还是不知道“挺拔”的意思。而所听的张老师的教学不是这样。她没有要求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了“挺拔”势,并且比赛,看谁更“挺拔”。相继参加比赛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做得“挺拔”。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述的意思,却通过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了。这说明学生不仅明白了“挺拔”,而且也感悟了“挺拔”。
案例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让学生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夕阳美》中的“壮丽”一词的理解,老师先从错误的理解入手,用“老师披上金色的衣裳”作反面例子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壮丽”不等同于“华丽、美丽”,不是所谓的“小家碧玉”。接着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中“壮丽”一词是用来形容连绵起伏的群山,并配上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一座一座有高有低的山在深蓝的天空的映衬下,在夕阳涂晖的照射下,显得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就会呈现出一幅壮丽的夕阳斜照图,也就可以意会到“壮丽”指的是壮观而美丽的“大气之美”,即所谓的“大家闺秀”。
由此可见,有些词语不一定要让学生用语言准确地表述,只要学生能够体会出词语的意思,感悟出词语的内涵,我们同样可以说词语教学是成功的。
总之,中国的语言丰富多彩,汉字具有深刻的内涵,感悟汉字,体验词语,让词语教学成为美丽的风景,老师应该能够做到,并且能够做的更好,只要细心揣摩、善于总结,语文教师就会发现字词教学更多的窍门,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字词教学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就会是充满乐趣、极具吸引力的语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