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的等值性是现代翻译学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译者的追求目标。由于各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得翻译的等值性具有相对性,这一相对性体现在语言意义、语言功能、文体形式等方面。
关键词: 翻译 等值性 相对性 中译日
一、翻译等值性的概念
翻译的等值性是现代翻译学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译者的追求目标之一(Holmes,1988)。上世纪五十年代,费道罗夫最早且较为全面地提出了“等值翻译论”。
全面论述翻译等值性概念的是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其主张翻译时通过译语再现原文内容。1964年,奈达在《翻译的科学和探索》一书中提出形式上的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性等值两个概念。前者强调通过形式和内容传达语言信息,后者强调译文的质量。之后,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1986)一书中将“动态性等值”改称为“功能性等值”,并且认为为了达到等值的目的,比起形式上的等值,应该更加重视动态的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也就是说,奈达对翻译等值性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将语言信息放在交流层面来考虑。他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反应。
对于翻译等值性理论,各国研究者中既有赞成者,又有反对者。针对等值性的探讨,是翻译界引起瞩目的问题之一。
二、翻译等值性的分类
基于对翻译等值性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较为多样的分类。
奈达将翻译的等值性分为形式上的等值性和动态的等值性,即: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这二者构成了翻译的主要矛盾。奈达所认为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接受者应能像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那样,对译文作出正确理解(谭载喜,2002)。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斯和韩礼德将翻译的等值性分为六个层面,即:发音的等值性、保持原语特性的等值性、形态的等值性、词汇的等值性、语法和句型等的等值性、意义的等值性。
日本软件科学书籍《自然语言处理》(长尾真,佐藤理史,1996)一书中,从机器翻译的角度出发,针对翻译的等值性,提出了以下三个层面,即:
重视单词和结构的等值性翻译,即重视某一个单词或者语法的等值性。
重视意义内容的等值性翻译,即重视单词所表达意义的等值性。
重视表达效果的等值性翻译,即重视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理解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的等值性。
从翻译的角度来讲,奈达的分类简洁且易于理解。但是有人指出针对诗歌、法律等相对比较重视文体的翻译文本,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具有局限性的。
三、翻译等值性的相对性
由于人类思维意识的共通性,使得语言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具有相互转换的可能,于是翻译的等值性便成为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但是,各种语言的相异性决定了翻译中不存在绝对的等值性,换言之,翻译的等值性是一个相对概念。
以下从语言意义的等值性、语言功能的等值性、文体形式的等值性三个层面,分析翻译等值性的相对性。
1.语言意义的等值性
语言意义的等值性是指在译文中再现原语表达的意义和内容。由于中日两国语言在用词、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以达到意义和内容的再现为目的,原文的形式并不是翻译中所关注的核心。
例如:
①法律问题他知道的很少。
法律について彼はあまり知らない。
②每天读报是一种良好习惯。
毎日、新聞を読むのはよい習慣だ。
③われわれは上の決定を断固として実行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上级的决定。
从形式上来看,以上三对译文并非完全对应。具体来讲,三对译文中分别增加了原文没有的「について」、「の」、「として」等日语特有的表达。例③中,原文的四字成语「坚定不移」使用「断固」这一日语常用的二字词来表达。这些形式上的不对应并不影响原文意义和内容在译文中的再现。
2.语言功能的等值性
从语用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有传达信息的作用。所谓的语言功能等值性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传达的信息,不仅要考虑原文的意义,还要从信息交流功能的角度考虑说话者的意图,并将其在译文中传达出来。
④去一边去,别蹬鼻子上脸!
図に乗るな、とっとと失せろ!
⑤我借花献佛,敬朋友们一杯酒。祝你们身体健康!
ご主人の杯をお借りし、友人の皆さまのご健康を祈って、乾杯いたしましょう!
以上用例中,原语下划线的部分为汉语特有的表达,具有语用功能。由于日语中并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表达,因此就无法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局限于原文的表面意义,而应该重视原文的功能意义,达到传达信息为目的。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方法为采用与原文具有相同功能的目的语,如例④。译文中没有与原文对应的表达,根据上下文语境,将原文的意义表达清楚即可,如例⑤。这与奈达主张的“功能性对等”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3.文体形式的等值性
从奈达主张的功能性对等理论来看,形式似乎不如内容重要。然而,在某些需要重视形式的翻译文本中,文体形式成为此类翻译的难点,这也成为很多学者对“动能性对等”提出异议的论据。例如:
⑥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訳文A: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水中央,水声扑通响。
訳文B: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訳文C: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例⑥是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其音律结构为“五七五”。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其意,还要尽可能地译其形,方能做到真正的原语传达。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形式的完全照搬呢?对比例⑥中的三个译文,译文A完全遵循了原文的“五七五”形式,然而却缺乏一些原文表达出的寂静感。译文B和译文C皆采取了汉语古诗的结构特点,相比之下,后者较前者更多了一层意境之美感。由此可知,文体形式的等值性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对等,还需要关照原文的意境、韵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体形式的翻译绝非易事,这也体现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以上从语言意义、语言功能、文体形式三个层面讨论了翻译的等值性问题。翻译的等值性是一个相对概念,译者在翻译时,针对不同的原语,应该采取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原语信息在译文中的理想传达。
四、结语
翻译的等值性是翻译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它的相对性源于语言自身的发音、音律、单词、语法等独特构造及文化的差异。其中,文化的差异是造成翻译等值的相对性的最大因素。关于这一点,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必要在今后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何慧刚.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0(2):46-:48.
[2]屠国元,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5):40-43.
[3]林燕.从不同层面看翻译等值的相对性[J].中北大学学报,2007(5)::76-79.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长尾真,佐藤理史.自然语言处理[M].岩波讲座:软件科学,1996.
关键词: 翻译 等值性 相对性 中译日
一、翻译等值性的概念
翻译的等值性是现代翻译学中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是译者的追求目标之一(Holmes,1988)。上世纪五十年代,费道罗夫最早且较为全面地提出了“等值翻译论”。
全面论述翻译等值性概念的是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其主张翻译时通过译语再现原文内容。1964年,奈达在《翻译的科学和探索》一书中提出形式上的等值(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性等值两个概念。前者强调通过形式和内容传达语言信息,后者强调译文的质量。之后,奈达在《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1986)一书中将“动态性等值”改称为“功能性等值”,并且认为为了达到等值的目的,比起形式上的等值,应该更加重视动态的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也就是说,奈达对翻译等值性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将语言信息放在交流层面来考虑。他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和反应。
对于翻译等值性理论,各国研究者中既有赞成者,又有反对者。针对等值性的探讨,是翻译界引起瞩目的问题之一。
二、翻译等值性的分类
基于对翻译等值性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了较为多样的分类。
奈达将翻译的等值性分为形式上的等值性和动态的等值性,即: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这二者构成了翻译的主要矛盾。奈达所认为的功能对等是指:译文接受者应能像原文接受者理解原文那样,对译文作出正确理解(谭载喜,2002)。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费斯和韩礼德将翻译的等值性分为六个层面,即:发音的等值性、保持原语特性的等值性、形态的等值性、词汇的等值性、语法和句型等的等值性、意义的等值性。
日本软件科学书籍《自然语言处理》(长尾真,佐藤理史,1996)一书中,从机器翻译的角度出发,针对翻译的等值性,提出了以下三个层面,即:
重视单词和结构的等值性翻译,即重视某一个单词或者语法的等值性。
重视意义内容的等值性翻译,即重视单词所表达意义的等值性。
重视表达效果的等值性翻译,即重视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理解和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的等值性。
从翻译的角度来讲,奈达的分类简洁且易于理解。但是有人指出针对诗歌、法律等相对比较重视文体的翻译文本,奈达的翻译理论是具有局限性的。
三、翻译等值性的相对性
由于人类思维意识的共通性,使得语言之间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具有相互转换的可能,于是翻译的等值性便成为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但是,各种语言的相异性决定了翻译中不存在绝对的等值性,换言之,翻译的等值性是一个相对概念。
以下从语言意义的等值性、语言功能的等值性、文体形式的等值性三个层面,分析翻译等值性的相对性。
1.语言意义的等值性
语言意义的等值性是指在译文中再现原语表达的意义和内容。由于中日两国语言在用词、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以达到意义和内容的再现为目的,原文的形式并不是翻译中所关注的核心。
例如:
①法律问题他知道的很少。
法律について彼はあまり知らない。
②每天读报是一种良好习惯。
毎日、新聞を読むのはよい習慣だ。
③われわれは上の決定を断固として実行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上级的决定。
从形式上来看,以上三对译文并非完全对应。具体来讲,三对译文中分别增加了原文没有的「について」、「の」、「として」等日语特有的表达。例③中,原文的四字成语「坚定不移」使用「断固」这一日语常用的二字词来表达。这些形式上的不对应并不影响原文意义和内容在译文中的再现。
2.语言功能的等值性
从语用论的角度来看,语言有传达信息的作用。所谓的语言功能等值性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原文传达的信息,不仅要考虑原文的意义,还要从信息交流功能的角度考虑说话者的意图,并将其在译文中传达出来。
④去一边去,别蹬鼻子上脸!
図に乗るな、とっとと失せろ!
⑤我借花献佛,敬朋友们一杯酒。祝你们身体健康!
ご主人の杯をお借りし、友人の皆さまのご健康を祈って、乾杯いたしましょう!
以上用例中,原语下划线的部分为汉语特有的表达,具有语用功能。由于日语中并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表达,因此就无法追求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局限于原文的表面意义,而应该重视原文的功能意义,达到传达信息为目的。一般情况下,采取的方法为采用与原文具有相同功能的目的语,如例④。译文中没有与原文对应的表达,根据上下文语境,将原文的意义表达清楚即可,如例⑤。这与奈达主张的“功能性对等”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3.文体形式的等值性
从奈达主张的功能性对等理论来看,形式似乎不如内容重要。然而,在某些需要重视形式的翻译文本中,文体形式成为此类翻译的难点,这也成为很多学者对“动能性对等”提出异议的论据。例如:
⑥古池や 蛙飛び込む 水の音
訳文A:闲寂古池旁,青蛙跃进水中央,水声扑通响。
訳文B:古池冷落一片寂,忽闻青蛙跳水声。
訳文C:蛙跃古池内,静潴传清响。
例⑥是日本俳人松尾芭蕉的著名俳句,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其音律结构为“五七五”。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其意,还要尽可能地译其形,方能做到真正的原语传达。然而,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形式的完全照搬呢?对比例⑥中的三个译文,译文A完全遵循了原文的“五七五”形式,然而却缺乏一些原文表达出的寂静感。译文B和译文C皆采取了汉语古诗的结构特点,相比之下,后者较前者更多了一层意境之美感。由此可知,文体形式的等值性不仅仅是简单的形式对等,还需要关照原文的意境、韵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体形式的翻译绝非易事,这也体现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以上从语言意义、语言功能、文体形式三个层面讨论了翻译的等值性问题。翻译的等值性是一个相对概念,译者在翻译时,针对不同的原语,应该采取侧重点不同的翻译方法,从而实现原语信息在译文中的理想传达。
四、结语
翻译的等值性是翻译中值得探讨的问题。它的相对性源于语言自身的发音、音律、单词、语法等独特构造及文化的差异。其中,文化的差异是造成翻译等值的相对性的最大因素。关于这一点,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必要在今后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何慧刚.等值翻译理论及其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J].山东外语教学,2000(2):46-:48.
[2]屠国元,廖晶.翻译等值概念述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1(5):40-43.
[3]林燕.从不同层面看翻译等值的相对性[J].中北大学学报,2007(5)::76-79.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5]长尾真,佐藤理史.自然语言处理[M].岩波讲座:软件科学,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