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国际步伐的加快,新世纪的中国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与要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要求学生主动体会认知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让生物教学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的局面。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做法。那么,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生物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阐发。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此类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的人。
1.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2.把握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虽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优化教学。
二、高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很重要。教师在互动中具有控制权,如决定讨论的主题,设置话语的转折点,引导学生的思路,要求学生的参与等。笔者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可采取以下模式。
1.设计“导入式”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的导言可以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例如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可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遗传现象可以用“龙生龙,凤生凤”来说明等等。精心设计导言,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探究式”强化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探究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给学生提供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探究。
3.重视“实验式”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开发成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则对于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之分不开的。以课外实验验证假设或猜想,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应加强实验,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课标下, 高中生物教学应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新课改也迫切呼唤广大生物教师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努力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及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教学模式与要点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要求学生主动体会认知过程和掌握获取新知的方法,让生物教学从“要我学”走向“我要学”的局面。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通过对知识的精彩讲解和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的做法。那么,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如何对待新课改,研究新课改,适应新课改,提高生物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阐发。
一、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改要求
传统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性人才,此类人才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是缺乏适应能力的,是短时间内容易被社会淘汰的,因为他们缺少的是终生学习的能力。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的人。
1.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要求
教育是传授学生知识、塑造学生性格的过程。如果不尊重人学习知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按照统一的要求来教育存在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会使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不适应社会的需要。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优化教育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知识,让学生不但能学到知识而且具有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2.把握认知的规律,优化教学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学习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的前提之上的。在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新知识虽有精彩的讲解,但学生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没有尊重新知识学习的规律。因此,教师应该应该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或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的回忆慢慢转向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还应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及知识结构体系,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仅备好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让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优化教学。
二、高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很重要。教师在互动中具有控制权,如决定讨论的主题,设置话语的转折点,引导学生的思路,要求学生的参与等。笔者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可采取以下模式。
1.设计“导入式”激发学生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恰当的导言可以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例如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特点可以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说明;遗传现象可以用“龙生龙,凤生凤”来说明等等。精心设计导言,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不仅可以启发学生自觉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运用“探究式”强化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以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它是培养学生推理、思维、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的确立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探究的实施既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学生只有在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在体验中学习,进行他们自己的科学探索。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给学生提供诸多事例,提供探究的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去探究。
3.重视“实验式”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生物学问题开发成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则对于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证明,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益的,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许多技能的形成都是与之分不开的。以课外实验验证假设或猜想,不仅能为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及其变化规律提供事实依据,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实验、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课内,充分利用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探索、论证,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三、加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教学应加强实验,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生物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来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课标下, 高中生物教学应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举一反三。新课改也迫切呼唤广大生物教师在实践中,充分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努力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及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物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