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想提高文学修养,就要储备一定量的文学常识。
一、命题趋势
1.附于名篇名句的考查方式依然是主流
2010年高考试卷中,湖北、重庆、江西等省依然沿袭这一命题形式,大多采用填空的形式,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的能力,人文素养和回归教材两个精神在文学常识的回暖中得到了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还有差异:
(1)突出名句名篇的默写,标注语句或语段的出处,对文学常识积累的要求隐含于试题中。这是一种常见形式。如2010年的江苏卷。这种命题形式,把文学常识积累的要求渗透于诗文默写形式之中,要求考生克服文学常识积累中容易出现的死记硬背的问题,使作品、作家、语言三方面互为依附,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有利于考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2)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名句名篇的默写在同一题中分别考查,各有指向,丰富了积累的内涵。如2010年湖北卷和江西卷等。此题共设6小题,其中有四题考查对古代诗文的默写;两题是对中外文学常识的考查,侧重于经典作品。语文学习需要积累,积累的内容除了语言材料之外,还应该包括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等。
2.不鼓励死记硬背,充分体现语言运用能力
一些省市采用语言鉴赏的表述形式,把文学常识和语言积累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统一考查,如2010年浙江卷第24题。此题考查的虽是语言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但是命题形式却是基于作品鉴赏的平台之上的,体现了语言的应用特性。
3.学用结合的探究性试题引人注目
文学常识命题和名著阅读结合,采用简答或选择的形式,增加了探究性,开拓出了更为广阔的命题思路,如2010年的福建卷第7、8题以及2010年江苏卷文科附加卷。
这样的考查题方式对考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需要考生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相关名著认真通读,熟悉人物形象、重点情节以及相关评价等。
二、记忆方法
文学常识的内容纷繁复杂,出题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复习的时间长收效低。因此考生常常望“常识”兴叹。其实掌握一定的巧妙方法,再反复看看,应该能够游刃有余。
1.纵横结合
古今作家生活的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可以快速而牢固地记忆;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甚至自制一“文学常识知识树”,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举一反三
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如此一来,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知识了。
3.分门别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可以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如可分以下几类进行整理:(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诗仙、太史公等。
4.点面结合
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但只要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5.形象特征
可抓住文学常识在外部的共同特征进行快速记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关于“最”或“第一”的,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2)关于地位独特的,如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都是能在世界文学史上排得上号的大家。(3)关于“数字”的,如“三言二拍”“四书五经”“汉字六书”“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九歌”“九章”“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史”等。(4)关于对联评价的,如“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5)关于成语轶事的,如洛阳纸贵、江郎才尽、屈原投江、曹植七步诗、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尔基当面包师傅等。
要说明的是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的过程中,各种记忆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当然,同学们如果平时的阅读涉猎广泛,不仅多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还能增加知识容量,提高文学素养。如“丰碑”自古不是碑,而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劳燕相见定要分飞”,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急。
【作者简介】
朱涛,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有多篇论文在省级获奖或发表。
责任编辑 刘 静
一、命题趋势
1.附于名篇名句的考查方式依然是主流
2010年高考试卷中,湖北、重庆、江西等省依然沿袭这一命题形式,大多采用填空的形式,考查考生识记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的能力,人文素养和回归教材两个精神在文学常识的回暖中得到了体现,考查的具体形式还有差异:
(1)突出名句名篇的默写,标注语句或语段的出处,对文学常识积累的要求隐含于试题中。这是一种常见形式。如2010年的江苏卷。这种命题形式,把文学常识积累的要求渗透于诗文默写形式之中,要求考生克服文学常识积累中容易出现的死记硬背的问题,使作品、作家、语言三方面互为依附,形成一个知识的系统,有利于考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2)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名句名篇的默写在同一题中分别考查,各有指向,丰富了积累的内涵。如2010年湖北卷和江西卷等。此题共设6小题,其中有四题考查对古代诗文的默写;两题是对中外文学常识的考查,侧重于经典作品。语文学习需要积累,积累的内容除了语言材料之外,还应该包括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等。
2.不鼓励死记硬背,充分体现语言运用能力
一些省市采用语言鉴赏的表述形式,把文学常识和语言积累两部分内容融合起来统一考查,如2010年浙江卷第24题。此题考查的虽是语言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但是命题形式却是基于作品鉴赏的平台之上的,体现了语言的应用特性。
3.学用结合的探究性试题引人注目
文学常识命题和名著阅读结合,采用简答或选择的形式,增加了探究性,开拓出了更为广阔的命题思路,如2010年的福建卷第7、8题以及2010年江苏卷文科附加卷。
这样的考查题方式对考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需要考生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相关名著认真通读,熟悉人物形象、重点情节以及相关评价等。
二、记忆方法
文学常识的内容纷繁复杂,出题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复习的时间长收效低。因此考生常常望“常识”兴叹。其实掌握一定的巧妙方法,再反复看看,应该能够游刃有余。
1.纵横结合
古今作家生活的时代不同,从而形成纵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又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将这些纵横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在脑中形成几条线或几个面,可以快速而牢固地记忆;如果能据此自己动手制作几张图表,甚至自制一“文学常识知识树”,印象就更加深刻了。
2.举一反三
如由《战国策》的国别体联想到《史记》的纪传体和《资治通鉴》的编年体;记忆屈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如此一来,就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学知识了。
3.分门别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可以把某些有相同点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如可分以下几类进行整理:(1)时代国别,可以借鉴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编年体和国别体的方法,按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来记忆。(2)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3)地位评价,如四大名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等。(4)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5)题材人物,如《范进中举》《孔乙己》都取材于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愚弄的旧知识分子。(6)作家作品,如苏轼的诗、词及文等。(7)字号称呼,如柳河东、杜拾遗、诗仙、太史公等。
4.点面结合
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住每篇出自何处很难,但只要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
5.形象特征
可抓住文学常识在外部的共同特征进行快速记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关于“最”或“第一”的,如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2)关于地位独特的,如丹麦的安徒生、挪威的易卜生、西班牙的塞万提斯等,他们都是能在世界文学史上排得上号的大家。(3)关于“数字”的,如“三言二拍”“四书五经”“汉字六书”“建安七子”“唐宋八大家”“九歌”“九章”“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史”等。(4)关于对联评价的,如“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等。(5)关于成语轶事的,如洛阳纸贵、江郎才尽、屈原投江、曹植七步诗、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高尔基当面包师傅等。
要说明的是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的过程中,各种记忆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当然,同学们如果平时的阅读涉猎广泛,不仅多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还能增加知识容量,提高文学素养。如“丰碑”自古不是碑,而是一种特殊的葬礼规格;“劳燕相见定要分飞”,譬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他曲未通,我意已通,分明伯劳飞燕各西东。” 当伯劳遇见了燕子,伯劳匆匆东去,燕子急急西飞,瞬息的相遇无法改变飞行的姿态,因此,相遇总是太晚,离别总是太急。
【作者简介】
朱涛,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有多篇论文在省级获奖或发表。
责任编辑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