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優等生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是“放心、省心、宽心”的好学生,往往也易成为教师为其他同学树起的一竿旗,对其是信任有加,委以重任。通过几年的班主任经历,慢慢走进他们的心里,发现他们这一个群体更需要有人来关心和爱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旗帜效应”,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关键词:脆弱;优等生;教育;案例
下面以我班年级第一名学生的思想转化情况来说明这一观点。
基本情况:×××,左腿残疾,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为人诚实,思维敏捷,成绩优异,性格不定,平时不太爱说话,个人思想标新立异,和个别人相处融洽,自信而又自尊,说话尖锐,个性独立,坚持己见。
第一次哭泣
刚入初一就听说他能“自学成才”,学习上几乎不用老师操心。作为班主任的我又考虑到该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于是让其担任学习委员,希望他在班级中能通过自身的特长帮助别人,建立自信而且起带头作用,促进学风的建设。可是事与愿违,第一次月考他考了第三名,就在老师讲评试卷的课堂上,他竟然当堂边哭边扇自己,弄的学生瞠目结舌,影响了课堂效果。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认识他,而且上课也更加关注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走进他的内心发现他是一个谦虚、好学、会思考的学生,更是一个学习思考比较深刻的人,没有大多数优秀生的骄傲、自负。上小学时,因为身体动过好几次大手术,但成绩始终都是年级第一名,很坚强、很自尊,有依赖性,同学对他都很尊重,能包容他的小脾气,但也不太爱打搅他。
我意识到家长和老师只一味地考虑到他身体情况影响他的自信,一味地考虑到培养他的独立性,可是孩子的内心是柔弱的,强调竞争,强调自信,强调以学习补身体残疾的遗憾,但忽略了教孩子事与愿违的情况下,该如何面对?他体育课从没上过,大型活动从不参加,就连上台领奖都是别人代领!实质上这些活动和形式精神的本质,是培养勇敢、果断和自信的性格,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深谈,我不断鼓励他接触一些并不擅长的新事物,不一定非要按着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以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很快,领悟力极强的他甩掉了思想包袱后,在性格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课下能主动与同学一起交流,一起运动……课上再也没有发生过令人吃惊的举动。
第二次哭泣
进入初三,当上班长的他的确在各个方面表现得都很出色,同学们都以他马首是瞻,他个人也是自信满满。但有一次英语课上,因为他举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课堂上老师批评了他,课下的他很是激动万分,边哭边说老师一点都不给他留面子,做得不对,非得让老师给他道歉。反思这段时间他的表现: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因此,作为班主任尽早发现了他的性格缺陷的隐患,未雨绸缪,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迅速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做到家园一体,使家长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过于溺爱孩子,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教育环境。
2.和他保持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在和他的寓教于乐的交流过程中循循善诱,细心开导,和学科老师交流了看法,和他一起座谈找出各自的错误,培养他的自立自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性格模式。
3.将他融入到集体的关爱中去。为了让他改掉倔脾气,我特别组织了许多集体活动让他参与,例如,主持主题班会、做体育裁判、后勤组织者等,参与到社会这个更大的、更广阔的大家庭中去,培养他的集体主义观念。
第三次哭泣
因为这里是特殊环境,一直和他搭档了两年的同桌转走了,他父母给我打电话说他黯然掉泪了好几天,要求还是给他安排同桌。可没几天他对安排的同桌又不满意,接二连三地由他挑头发生事端,我就故意“凉拌”他,让他自己反省。有一阵子,他都是一个孤独的人,独来独往,不与人交流,对周围的人和事冷漠无情,上课也无精打采,成绩退步了。我找他谈心,他的回答只有四句话“没什么”“这很正常”“这对我没影响”“本来就是这样的”。可以说是对我严防死守、滴水不漏,一场谈话下来让人感到无比受伤,可又无可奈何,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心理素质好,还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同时也意识到,我和他的家长长期注重了他的学习成绩,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的太少了,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悄悄地忽视了、掩盖了,同时他的心灵也就慢慢地远离了我。看来令人放心的学生,可是一点也不让我省心,更是不能让我轻心。
我发现他的交际能力发展比较迟缓,而他的孤独、高傲,极有可能是由于幼儿阶段,身体原因没有和同龄学生交往,所以,现在始终不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造成的,我决定从教会他如何交朋友入手,如何同别人和睦相处入手,利用他爱思考、较谦虚的特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促使他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完善人格。
【教学启示】
从对×××同学的教育过程中,我更深地认识到,我们平时都偏爱优等生,实际上更多的是偏爱优等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和给我们带来的光荣,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对优等生事实上是有些“偏心眼”的,而我们“过多”的关爱却没有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不少的教师对走入社会后的优等生的冷漠,感到心寒,事实上我们就是第一导演。所以,我认为教师对优等生的关注和管理,更多地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上,不单纯是要学业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要尽可能地用公正、平和的心态来对等待优等生的言行,从他们的言行、家境、自身出发来客观地探讨学生的心路历程,从身边的细节入手,正确引导,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兰中学)
关键词:脆弱;优等生;教育;案例
下面以我班年级第一名学生的思想转化情况来说明这一观点。
基本情况:×××,左腿残疾,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为人诚实,思维敏捷,成绩优异,性格不定,平时不太爱说话,个人思想标新立异,和个别人相处融洽,自信而又自尊,说话尖锐,个性独立,坚持己见。
第一次哭泣
刚入初一就听说他能“自学成才”,学习上几乎不用老师操心。作为班主任的我又考虑到该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于是让其担任学习委员,希望他在班级中能通过自身的特长帮助别人,建立自信而且起带头作用,促进学风的建设。可是事与愿违,第一次月考他考了第三名,就在老师讲评试卷的课堂上,他竟然当堂边哭边扇自己,弄的学生瞠目结舌,影响了课堂效果。这件事让我开始重新认识他,而且上课也更加关注他。
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走进他的内心发现他是一个谦虚、好学、会思考的学生,更是一个学习思考比较深刻的人,没有大多数优秀生的骄傲、自负。上小学时,因为身体动过好几次大手术,但成绩始终都是年级第一名,很坚强、很自尊,有依赖性,同学对他都很尊重,能包容他的小脾气,但也不太爱打搅他。
我意识到家长和老师只一味地考虑到他身体情况影响他的自信,一味地考虑到培养他的独立性,可是孩子的内心是柔弱的,强调竞争,强调自信,强调以学习补身体残疾的遗憾,但忽略了教孩子事与愿违的情况下,该如何面对?他体育课从没上过,大型活动从不参加,就连上台领奖都是别人代领!实质上这些活动和形式精神的本质,是培养勇敢、果断和自信的性格,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深谈,我不断鼓励他接触一些并不擅长的新事物,不一定非要按着父母的期待生活,要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以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的成功。很快,领悟力极强的他甩掉了思想包袱后,在性格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课下能主动与同学一起交流,一起运动……课上再也没有发生过令人吃惊的举动。
第二次哭泣
进入初三,当上班长的他的确在各个方面表现得都很出色,同学们都以他马首是瞻,他个人也是自信满满。但有一次英语课上,因为他举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课堂上老师批评了他,课下的他很是激动万分,边哭边说老师一点都不给他留面子,做得不对,非得让老师给他道歉。反思这段时间他的表现: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因此,作为班主任尽早发现了他的性格缺陷的隐患,未雨绸缪,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迅速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做到家园一体,使家长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要过于溺爱孩子,配合学校教育,使孩子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的教育环境。
2.和他保持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在和他的寓教于乐的交流过程中循循善诱,细心开导,和学科老师交流了看法,和他一起座谈找出各自的错误,培养他的自立自信、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性格模式。
3.将他融入到集体的关爱中去。为了让他改掉倔脾气,我特别组织了许多集体活动让他参与,例如,主持主题班会、做体育裁判、后勤组织者等,参与到社会这个更大的、更广阔的大家庭中去,培养他的集体主义观念。
第三次哭泣
因为这里是特殊环境,一直和他搭档了两年的同桌转走了,他父母给我打电话说他黯然掉泪了好几天,要求还是给他安排同桌。可没几天他对安排的同桌又不满意,接二连三地由他挑头发生事端,我就故意“凉拌”他,让他自己反省。有一阵子,他都是一个孤独的人,独来独往,不与人交流,对周围的人和事冷漠无情,上课也无精打采,成绩退步了。我找他谈心,他的回答只有四句话“没什么”“这很正常”“这对我没影响”“本来就是这样的”。可以说是对我严防死守、滴水不漏,一场谈话下来让人感到无比受伤,可又无可奈何,让你分不清他是真的心理素质好,还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同时也意识到,我和他的家长长期注重了他的学习成绩,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的太少了,在不经意间被我们悄悄地忽视了、掩盖了,同时他的心灵也就慢慢地远离了我。看来令人放心的学生,可是一点也不让我省心,更是不能让我轻心。
我发现他的交际能力发展比较迟缓,而他的孤独、高傲,极有可能是由于幼儿阶段,身体原因没有和同龄学生交往,所以,现在始终不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造成的,我决定从教会他如何交朋友入手,如何同别人和睦相处入手,利用他爱思考、较谦虚的特点,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直截了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促使他正确地评价自己,扬长避短,完善人格。
【教学启示】
从对×××同学的教育过程中,我更深地认识到,我们平时都偏爱优等生,实际上更多的是偏爱优等生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和给我们带来的光荣,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对优等生事实上是有些“偏心眼”的,而我们“过多”的关爱却没有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不少的教师对走入社会后的优等生的冷漠,感到心寒,事实上我们就是第一导演。所以,我认为教师对优等生的关注和管理,更多地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上,不单纯是要学业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要尽可能地用公正、平和的心态来对等待优等生的言行,从他们的言行、家境、自身出发来客观地探讨学生的心路历程,从身边的细节入手,正确引导,学生将会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兰中学)